穆斯林征服者的三轮入侵

苏丹来袭


本月的十六号,一些事件的发生导致了德里城遭到洗劫,许多异教徒(译者注:非穆斯林)被屠杀……当士兵们开始拘捕那些正在逃离城市的印度教徒时,他们中的许多人终于拔剑出鞘进行抵抗。于是冲突的火焰被点燃了,德里各地都未能幸免。野蛮的突厥兵肆意地屠杀和掠夺;而印度教徒们则亲手点燃了自己的房屋,烧死了妻儿,然后与士兵战斗至死……我的全部军队都失去了控制,他们冲入城市里,疯狂地屠杀、抢劫和俘虏印度教徒……除了穆斯林街区,整个德里城都遭遇浩劫……虽然我意图赦免这些德里居民,但我没有成功……是真主的意志要摧毁这座城市。于是他(真主)激发了异教徒心中的抵抗精神,致使他们走向不可避免的毁灭。


穆斯林征服者的三轮入侵

成吉思汗的后裔,皈依伊斯兰教的突厥化蒙古人帖木儿以撒马尔罕(今乌兹别克斯坦境内)为首都建立了中亚帝国后,率军入侵印度。占领德里后,其军队在城内大肆劫掠和屠杀。


公元十一世纪初,当注辇帝国的王师在南印度纵横捭阖,甚至远征东南亚之际,在次大陆的西北部,出现了一支由穆斯林苏丹马茂德统帅的军队。这支军队对当时实力衰落的北印度诸王国发动了多次入侵,所向披靡。这一系列入侵预示着次大陆将遭遇一个全然不同的宗教文明,而印度历史进程也将发生根本性的转变。


在此之前,几乎所有次大陆上的政权都奉行多元主义的宗教政策——即使一些王朝偏爱某种特定宗教,如孔雀帝国的佛教,笈多帝国的毗湿奴派或注辇帝国的湿婆派,但心怀宽广的统治者依然兼容并蓄,包容和支持其他信仰,没有制定歧视性的宗教政策,也不会破坏寺庙或迫害僧侣;而外来入侵者如弥兰陀王、迦腻色伽也大多十分尊重印度的本土信仰,甚至入乡随俗,成为其信徒和传播者。(详见第四章 西北入侵)


穆斯林征服者的到来改变了游戏规则。作为信奉一神论的宗教文明,伊斯兰厌恶次大陆上最为盛行的偶像崇拜传统,并将多神和泛神论的印度本土信仰视为落后的迷信与愚昧,而秉承这些信仰的印度人自然也被当成劣等民族。虽然在中世纪的次大陆,征伐和掠夺并不算是新鲜事,但穆斯林征服者将军事行动和宗教压迫相结合,在印度历史上可能还是第一次。著名的湿婆寺庙索姆纳特(Somnath)被劫掠和破坏,佛教学术中心那烂陀寺也在入侵战争中毁于一旦。伊斯兰的到来成为了雅利安人入主次大陆以来,印度文明所受到最大的外来冲击。这也为之后长期的宗教紧张和冲突埋下火种。


穆斯林征服者的三轮入侵

据统计,古吉拉特海岸边的索姆纳特神庙在历史上共被穆斯林征服者摧毁了六次,印度教徒则重建了六次,最后一次重建是在印度共和国成立之后。图为1869年拍摄的神庙废墟。


不过,另一方面,这段历史也给次大陆文化艺术的发展注入了新鲜的血液。伊斯兰教信徒们在南亚和中亚西亚之间建立了紧密的文化、政治和宗教联系。阿拉伯语的宗教经典,波斯风格的建筑与艺术以及突厥人的服饰和习俗等元素,在与印度本土文化相结合后,形成了复杂而多彩的印度-伊斯兰文明形态。


而这一切的开始,可以从穆斯林征服者对次大陆的三轮入侵说起。


第一节 穆斯林征服者的三轮入侵


伊斯兰的政治力量第一次出现在次大陆上,是先知穆罕默德开始传教的约一百年后(公元712年)。已经席卷西亚、北非和伊朗高原的阿拉伯征服者在次大陆西北部,今信德地区的印度河口建立军事桥头堡。十余年后,阿拉伯将领以信德为基地,举兵入侵拉贾斯坦和古吉拉特,似乎有鲸吞整个次大陆的野心。出人意料的是,当时德干高原上的遮娄其王朝成功阻击了这些阿拉伯入侵者,而瞿折罗王朝也在北印度挫败了其攻势。几乎与此同时,法兰克王国也在欧洲阻挡住了阿拉伯帝国的扩张,此前所向披靡的阿拉伯哈里发终于在其帝国的东西两侧遇到了难以征服的对手。


之后的三百年里,穆斯林政权在中亚的势力持续巩固,并时常对印度河-恒河平原发动小规模的侵扰。公元1000年,终于有第一支穆斯林军队成功深入次大陆腹地。不过这支军队已不是阿拉伯帝国的远征军,而是由一位中亚将军马茂德(Mahmud of Ghazni)领导的突厥骑兵。他从阿富汗东部出征,对次大陆发动了极具破坏性的掠夺战争,国运衰颓的瞿折罗王朝在他的冲击下分崩离析。之后的二十五年间,他趁每年交通便利的旱季,至少17次入侵印度,然后在季风带来的降雨到来之前,满载战利品掉头北归。


穆斯林征服者的三轮入侵

马茂德


这一系列入侵对印度人造成了直接而强烈的武力震撼和情感刺激。恒河中游马图拉、曲女城等地多处宗教圣地被马茂德摧毁,宏伟而富裕的寺庙被劫掠。其中最令他们感到悲痛的是马茂德对古吉拉特南部海岸上著名的索姆纳特湿婆神庙的攻击。1025年,这位穆斯林将军大胆地穿越拉贾斯坦的广阔沙漠,一路行军至此,而后饿虎扑食般地发动袭击。据说大约5万名印度教徒在保卫这座神庙的战争中牺牲。取得胜利之后,马茂德亲手击碎了神圣的湿婆林伽以示羞辱,而后抢走了约合6吨多黄金的战利品返回阿富汗。


马茂德在印度作战无往不利,这主要得益于当时北印度政治上的分裂和军事上的衰落。不过,入侵军队中随行的历史学家阿尔伯鲁尼(Al-Biruni)从另一个角度揭示了当时印度失败的原因。他在著作《印度》(Tarikh al-Hind)中,表达了对印度古典文明和科技水平的敬仰,但同时也指出了当时印度人封闭自大的民族性格:


“……印度人坚信,他们的民族、国王、宗教和科学都无与伦比,似乎天生就带有一种不愿意和他人讨论的傲慢。他们为了欺瞒自己民族中另一个种姓的人而煞费心机,而对于外国人也是如此。他们是如此傲慢,以至于当你向他们提及波斯的学者或学问,他们会称你为无知之人而不屑一顾。他们假如出国旅行,去和其他民族交流的话,相信想法很快就会改变,因为他们的祖先并不像这一代人一样孤陋寡闻……”


对印度的劫掠给马茂德带来了巨大的财富和声望。在第一次入侵印度后不久,他在阿富汗自封为“苏丹”(Sultan),成为第一个使用这一称号(可理解为“穆斯林国王”)的君主,从而建立了世界史上第一个苏丹国。他的首都加兹尼(Ghazni)成为了当时中亚最富有、最华丽的城市,吸引了来自波斯等地区的许多学者和诗人前来。这其中包括菲尔多西(Ferdowsi),历史上最伟大的波斯语诗人之一。据说他在加兹尼每写下一句诗文,马茂德就赠与他一片金叶作为酬劳。


穆斯林征服者的三轮入侵

菲尔多西波斯语名著《列王记》(SHAHNAMEH)


不过有些令人不解的是,勇猛而残暴的马茂德虽然拥有强大的军事实力,能轻而易举地多次征服北印度,却一直没有表现出在次大陆建立帝国的意图。据历史学家分析,马茂德很可能只是把印度视为取之不尽的藏宝之地,而他本人对于战争和财富的渴望远超过经营一个庞大帝国的野心。实际上,他对自己中亚苏丹国的治理一样漫不经心,以至于在他死后,国家也很快就走向衰亡。


到了十二世纪末期,中亚地区的主宰者已经变成古尔王朝,其苏丹古尔的穆罕默德(Muhammad of Ghor)同样对次大陆虎视眈眈,在他的领导下,穆斯林力量对印度发起了第三轮入侵。与马茂德不同的是,穆罕默德决心将印度纳入自己帝国的统治之下。1191年,古尔王朝的军队挺进至恒河平原西部(今德里周边),拉吉普特联盟在那里组织了有效的抗击。但在次年,当苏丹的军队中又增兵了一万骑射手时,这道北印度最重要的防线崩溃了。


在取得决定性战役的胜利之后,古尔王朝的军队在几年内席卷了大半个北印度。在一系列征服战中,突厥奴隶出身的将军库特布丁·艾伊拜克(Qutb al-Din Aibak)屡建奇功,被穆罕默德任命为德里总督。而古尔王朝的另一位将军巴克提亚尔·卡尔吉(Bakhtiyar Khilji)则在东印度大显身手,他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率骑兵长途奔袭,打败了孟加拉的色那王朝。据说,当战争降临时,色那国王还在悠闲地吃着午饭。卡尔吉摧毁了历史悠久的那烂陀寺,佛教徒被尽数驱赶或者杀害。自那之后,佛教在印度基本销声匿迹,被从其诞生地抹去。


穆斯林征服者的三轮入侵

古尔王朝(GHURID EMPIRE)征服北印度大平原


1206年,在这一年,铁木真统一了蒙古各部落,登基成为“成吉思汗”。同年,在距蒙古草原约三千公里外的德里城,库特布丁·艾伊拜克宣布从古尔王朝独立,建立德里苏丹国。印度历史的新纪元开始了。这一苏丹国将在之后的三百余年里支配北印度,也会是世界上为数不多的成功抵挡蒙古人攻击风暴的政权之一。



小专题 印度的“战斗民族”拉吉普特人


拉吉普特人(Rajput,意为“王族后裔”)是分布在今北印度拉贾斯坦、古吉拉特以及中央邦等地区的36个尚武氏族(clan)的统称。这些氏族分属“日神苏利耶”、“月神旃陀罗”、“火神阿耆尼”三大世系,在历史上建立了多个王国,以其对印度教礼仪纯洁性的执着,和在抵抗穆斯林入侵者的战斗中顽强而英勇的作风而闻名。


从八世纪初,穆斯林势力对印度的第一轮入侵开始,到十七世纪,莫卧儿皇帝奥朗则布对德干的征服,一千年间,拉吉普特诸王国与穆斯林军队之间发生过数不清的战斗,流传下许多悲壮的历史故事。在拉吉普特的战斗传统中,如果敌我力量悬殊,抵抗遭遇惨败,则其王公贵族中的妇女应当自焚(Jauhar),而男人应不顾一切战斗至死(Saka)。这一传统最典型的例子发生在奇陶尔堡(Chittaurgarh),该城曾在1303、1535和1567–1568年三次被围困,都以拉吉普特贵族的自焚和自杀式进攻结束。其中第三次发生在莫卧儿大帝阿克巴围城期间。其朝臣为他撰写的传记中记载,当城破后第二天,征服者阿克巴进入大门时,“整个城市已经变成一个巨大的火葬场”。


穆斯林征服者的三轮入侵

拉吉普特武士(右)与穆斯林骑兵作战


虽然许多拉吉普特王国都在抵抗中展现出了宁死不屈的顽强精神,但因为在装备和战术水平上落后于穆斯林军队,且各小国力量过于分散,又缺乏协调和团结,所以在战争中胜少败多,最终没能阻止伊斯兰势力对次大陆的征服。大部分王国后来都被迫臣服于德里苏丹或莫卧儿皇帝。


不过出人意料的是,在历史研究中学者们发现,这些“铁杆”的印度教徒恐怕并非吠陀时代雅利安人的后代,其祖先很可能是笈多时代末期(或者更早的“西北入侵”时代)入侵印度的赛卡人、白匈奴人等中亚民族。他们成为印度教徒是较晚的事。据传说,公元747年,在拉贾斯坦的阿布山上,各氏族共同举行了一场盛大的火祭仪式,从而令所有拉吉普特人都得到了净化,并被接纳入刹帝利种姓。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