麵包容易變質,誰偷走了它的保質期?

麵包對於人類來說,是一種富含碳水化合物、蛋白質等物質,營養豐富且容易消化吸收的食物。一般多是以小麥粉為主要原料,酵母、雞蛋、油脂、糖、鹽等為輔料,加水調製成麵糰,經過分割、成形、醒發、焙烤、冷卻等過程加工而成的焙烤食品。


作為人體日常主要碳水化合物來源的食物,麵包其實遠比我們想象的出現得更早。


2018年7月,《美國國家科學院院刊》報道了現存世界最古老麵包,來自距今14000年的約旦東北部舍巴卡1號遺址(Shubayqa1)。這種由野生穀物做出來的疏鬆多孔的餅狀物,比農業出現還早了4000年。


麵包容易變質,誰偷走了它的保質期?

(舍巴卡1號遺址的火塘)

圖片來源:Dolores R.Piperno,2018,PANS


而今,隨著人類歷史的發展,麵包這一人類主要澱粉類物質來源的食物,已被世界上越來越多的民眾所接受,我們常見的饅頭、花捲、燒餅、油條、包子、小籠包、餡餅等麵點,也均屬廣義的麵包。


麵包所含營養物質種類非常豐富,那麼,要如何確定麵包中含有澱粉類營養物質呢?需要放置一定時間的麵包,在什麼條件下又容易發黴呢?接下來,就讓我們通過以下幾個實驗一一探究清楚吧。


實驗一:辨別食物中的營養成分(澱粉)


我們知道,澱粉遇碘會變藍,那麼,當在澱粉糊、麵包片、土豆、饅頭上都滴加碘酒後,能觀察到什麼呢?

麵包容易變質,誰偷走了它的保質期?


麵包容易變質,誰偷走了它的保質期?

從實驗結果中我們可以看到,滴加碘酒後的四種食物均變成了藍色,說明除澱粉糊外的其他三種食物中也含有澱粉。


實驗二:哪一塊麵包上的黴菌生長得快


科學知識告訴我們,麵包發黴是因為黴菌在麵包片上生長繁殖形成了菌落,與其他生物一樣,黴菌的生長需要適宜的環境和一定營養物質。那麼,黴菌生長需要什麼環境呢?

本次實驗,我們將用密閉的塑料袋模擬黴菌的生長環境。首先在相同溫度下(20℃),測試溼度不同時麵包片的發黴情況。再在相同溼度下,測試不同溫度時麵包片的發黴情況。


麵包容易變質,誰偷走了它的保質期?

(溫度相同、溼度不同)


麵包容易變質,誰偷走了它的保質期?

(溫度不同、溼度相同)


經過4天取出麵包片後,我們可以看到,溫度都是20℃時,滴加過清水的麵包片上黴菌生長更旺盛;當面包片都滴加過清水後,35℃環境下的麵包片上黴菌則更多。


麵包容易變質,誰偷走了它的保質期?

(溫度相同、溼度不同)


麵包容易變質,誰偷走了它的保質期?

(溫度不同、溼度相同)


這說明,潮溼、高溫的環境的確更適合黴菌生長。因此在麵包貯存過程中,尤其是在高溫多雨的季節,麵包極易長黴變質。


今天的探究實驗告訴我們,注意儲存環境的乾燥和溫度,就能在一定程度上延長麵包的存儲時間。疫情期間愛吃麵包的你,一定注意放好自己好不容易出門買到的麵包。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