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早由八國聯軍帶到中國的黑熱病,是如何被消滅的

最早由八國聯軍帶到中國的黑熱病,是如何被消滅的

黑熱病原蟲


20世紀30年代初,蘇北爆發流行了嚴重的黑熱病(俗稱痞塊病),宿遷、沭陽、泗陽、泗洪(當時分屬江蘇省、安徽省)都是重災區,但當時的國民黨江蘇省政府防治能力有限,疫情迅速爆發擴散,民眾生活困苦,無錢治療,疫病長期蔓延未能根治。新中國成立後,隨著防治體系的完善和防治能力的提升,很快控制並徹底消滅蔓延了20多年的黑熱病疫情。


黑熱病的陰霾


在中國,最早記載的1例黑熱病病人是1900年八國聯軍侵華時一名德籍士兵。1905年至1911年,在漢口、山東、天津和北京等地陸續報告有7例黑熱病。1913年,河北、山東、安徽等省有黑熱病流行。


最早由八國聯軍帶到中國的黑熱病,是如何被消滅的

《江蘇廣播週刊》 (19360831)

1935年,江蘇省民政廳和醫政學院聯合對黑熱病疫情進行了調查,報告指出:江蘇省的黑熱病約於20世紀20年代末由山東省傳入,初以銅山、東海等縣流行最盛,後三年來,逐步南侵,盛行於灌雲、邳縣、宿遷、睢寧、沭陽、漣水、阜寧、泗陽、淮陰、淮安等縣。


1928年前後,泗陽縣來安集曾發現類似黑熱病局部流行,患者多為幼兒,因無法醫治,死亡較多。根據當時《中央日報》報道整理所知:1931年淮陰仁慈醫院收治黑熱病患者3383 人,1932年收治2904人,1933年收治2200人,3年共治療黑熱病人8487名,其中1932年仁慈醫院黑熱病患者中沭陽縣390人、泗陽縣228人、宿遷縣3人。宿遷仁濟醫院1932年收治黑熱病患者30人。1933年仁濟醫院住院病人達高峰,病床增設到100餘張,收治黑熱病患者650人。


最早由八國聯軍帶到中國的黑熱病,是如何被消滅的

1931年黑熱病疫情在蘇北開始擴散流行,沒有引起政府重視。1933年《中華醫學雜誌》第47卷第12期披露了關於清江浦仁慈醫院在1年內(1932年四月至1933年四月)共治療黑熱病病人5000餘例的驚人消息後,才引起人們的注意。在同一時期內,宿遷仁濟醫院治療的黑熱病人也達1000名(1934年)。並附設痞塊院收治患者。據當時黑熱病研究隊姚永政1937年的調查報告顯示:在淮陰和泗陽縣所屬的10個病村裡,黑熱病的患者率平均為24.6%,估算蘇北各縣的黑熱病患者約有10萬人左右。


最早由八國聯軍帶到中國的黑熱病,是如何被消滅的

《醫林一諤》 (193101)

1934年,疫情已經完全失控,《大公報》在12月26日報道:“在蘇北泗陽縣的劉莊,1931年還只有1個黑熱病病人,1932年增至3人,1933年為8人,到1934年全村患病人數竟達34名。”1934年底,研究隊在泗陽調查1個村莊,24戶,感染19戶,感染率79.17%,人口137人,感染人數49人,感染人口率35.77%。走進蘇北黑熱病流行區,尤其是農村,滿眼可以看到大人、小孩、男的、女的,一個個因染患黑熱病而面目黃腫、脹大肚皮的人。


民國政府薄弱的防治能力


黑熱病從1931年開始在宿遷地區及周邊爆發蔓延,一直沒有得到有效控制,《中華醫學雜誌》在1936年第12期《清江浦黑熱病研究隊工作經過》中記載道,“至1936年,淮陰、宿遷、泗陽、沭陽、沛縣……等黑熱病大流行區域,估計患者者不下30萬人,有的縣一年之內激增38倍之多。”


最早由八國聯軍帶到中國的黑熱病,是如何被消滅的


面對嚴重的疫情傳播,當時主要靠民間力量防治。1935年,國民黨政府派駐清江浦的黑熱病研究隊,除黑熱病防治費五萬元悉數堪支外,不敷預算三萬餘,還向江蘇省政府請求撥款20萬元,但江蘇省財政空虛,無力撥款。於是上海紅十字會的五千交付浦地某慈善機關對赤貧進行救濟。另外上海華洋義賑會、美國朋友服務隊、美國援華委員會、英國友誼服務團等團體在救濟蘇北黑熱病防治過程中也發揮了很大作用。


1934年1月,姚永政帶領的黑熱病調查團經過對淮陰仁慈醫院、宿遷仁濟醫院、安徽寄讀、民望4所教會醫院調查發現,早在1931年清江浦仁慈醫院採取新司丹進行治療,宿遷仁濟醫院採取新斯銻波霜進行治療,治療費每人在16元到20元之間。採取的治療手段大多注射吐酒石三價銻,隔日注射1針,治癒1例病人需時數月,故稱慢針。後來有用新斯銻波霜治療,治癒1例成年病人需時3周,稱為快針,但此藥價格昂貴,一般病者無錢使用快針。


姚永政

姚永政,寄生蟲學家。浙江紹興人。1919年畢業於浙江醫藥專門學校。1930年畢業於美國約翰斯·霍晉金斯大學公共衛生學院,獲碩士學位。

最早由八國聯軍帶到中國的黑熱病,是如何被消滅的


據《申報》記載,“統計蘇北黑熱病患者,前後將至十萬人,其中以窮苦人最多。若用新法注射,每人至少須費十五元;貧苦患者,一人不易籌此鉅款,輒聚為十五人,每人各出一元,以抽彩方法,決定何人應用此款治病。十五人中只有一人得款治病,其餘十四人,則只有坐以待斃。”


抗戰前後疫情雪上加霜


黑熱病在中國流行的時候,1935年第9期《壽世醫報》刊登的《黑熱病消息》中記錄道,時人皆疑為狗傳染,迄後研究結果,知為是非,繼而又疑為飛沫傳染,結果又非,雞蛋亦曾為懷疑對象,直到1935年6月,我國寄生蟲學專家馮蘭洲(其父馮文鴻曾任宿遷的中學算術教員)才確定我國黑熱病的媒介為中華白蛉子。


最早由八國聯軍帶到中國的黑熱病,是如何被消滅的

馮蘭洲

馮蘭洲,中國科學院院士,昆蟲學家,山東臨朐人。曾任中國醫學科學院寄生蟲病研究所教授、所長。1929年畢業於山東濟南齊魯大學醫正科。1957年選聘為中國科學院學部委員(院士)。


據《黑熱病學》記載,在抗日戰爭爆發前的幾年中,在蘇北淮陰地區的農村裡82%的村莊內都有黑熱病,戶口的感染率有達83%的,幾乎每家1-2個病人;有的病村裡黑熱病的患者的數字竟占人口總數的32%,例如在泗陽縣的來安集僅有人口百餘,而患黑熱病的就有三、四十人之多。在宿遷縣的來龍集有一小學校,學童共60名,感染黑熱病的竟佔半數,學校因此而停閉。來龍庵附近,雙張圩六十戶,210口人,染黑熱病二十八戶。”


抗日戰爭期間,日軍為更好地壓榨中國,防治黑熱病傳染,派農村部隊到各地調查,以期撲滅黑熱病疫情,但措施有限,沒能控制疫情繼續蔓延。


最早由八國聯軍帶到中國的黑熱病,是如何被消滅的


抗日民主根據地也採取一定措施,防治黑熱病,控制疫情擴散,但是藥品奇缺,也沒能有效控制疫情。金明1942年在《淮海區工作報告——在華中局擴大會議上的報告》中指出,“老百姓的衛生狀況:這地區多黑熱病,即痞塊病。因該病致死亡率很大,我們部隊也有人生此病,主要是水不好。”1945年4月22日,鹽阜區參議會第二次大會通過撲滅黑熱病議案。《蘇皖邊區人民抗戰八年中所受災害及對於聯合國善後救濟總署之要求》中寫道,“黑熱病——為本地區之主要流行病,患者50萬以上,不醫者80%死亡。治療者96%可以活命。八年抗戰以來,藥品非常困難,此種疾病,更為盛行。”


新中國成立後建立防治體系


黑熱病的疫情的快速流行蔓延,和當時人民生活水平太低有關係,政府防治力度不足更是主因,還和自然災害有關,屋漏偏逢連夜雨,先是冰雹為害,然後極度旱災,糧食歉收,人民生活非常艱苦,接著旱澇急轉,發生嚴重水災,人、獸屍體汙染,生活環境惡劣,造成瘟疫大面積擴散蔓延。


最早由八國聯軍帶到中國的黑熱病,是如何被消滅的

1935年黃河大決口,宿遷周邊地區被洪水淹沒的情景。


新中國成立後,中央和各級政府對此病的防治極其重視,從1950年-1953年,淮陰專區的黑熱病防治體系已形成,組建淮陰黑熱病防治委員會,採取了一系列有效的防治措施。中央防疫大隊的黑熱病防治隊曾於1950年在淮陰專區所屬各縣進行調查和治療,在54854名可疑患者中,確定為黑熱病者9669例,以沭陽、漣水、邳睢、淮陰和泗陽的病人為最多。


1950年7月中旬,為貫徹防治黑熱病治療方案,淮陰專署召開中央防疫第三大隊、蘇北防疫隊黑熱病防治所第三分所和專區中心衛生院負責幹部會議,成立淮陰地區黑熱病防治委員會。建立統一的領導機構,以有計劃有步驟地使用防疫力量,同時成立督導組,分赴各縣督導黑熱病防治工作。此前經過上下努力,淮陰、沭陽、泗陽、邳睢四縣黑熱病人3055名得到治癒,基本上消滅和停止了疫病流行的發展。


最早由八國聯軍帶到中國的黑熱病,是如何被消滅的

保健所醫生為兒童注射疫苗


“1951年縣愛國衛生運動委員會組織黑熱病防治隊,有醫護人員20餘人攜帶藥品器械,深入廣大城鄉,免費查治黑熱病,共查出並治療黑熱病患者1000餘人,此後黑熱病在我縣即告消滅。”(《宿遷文史資料》)


“淮陰地區曾是黑熱病流行區,三十年代部分農村發病率竟達82%,戶口感染率83% ,經過十多年的不懈努力,黑熱病自1960年以後,除1971年散發一例外,迄今均未再發現新病例。”(《淮陰市志》)


來 源:宿遷市宿城區史志辦公室


最早由八國聯軍帶到中國的黑熱病,是如何被消滅的

簡介:中國報業協會集報分會常務理事,宿遷市歷史文化研究會理事,宿遷市收藏家協會常務理事,宿遷市作家協會會員,宿遷運河文化集郵研究會副秘書長,《黃淮文博》編委、《宿遷醫保》編輯、《宿遷鄉情》特邀撰稿人。


長按下圖二維碼,閱讀最新“方誌江蘇”文章

最早由八國聯軍帶到中國的黑熱病,是如何被消滅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