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期間,寶寶"拉肚子",寶媽們該怎麼辦?

拉肚子",醫學上稱之為腹瀉病,是我國嬰幼兒最常見的疾病之一。

在門診經常會有寶媽們心急如焚地問:"寶寶今天拉便便7-8次,可以現在打止瀉針嗎?""拉肚子怎麼才不會脫水呢?"。其實拉肚子時大便次數增多是寶寶的本能反應,從某種意義上來說這也是清除病毒或細菌的一種有效措施,我們不能立刻止瀉,需要預防寶寶出現脫水。如果寶寶突然大便不拉,精神不好、高熱、嘔吐和腹脹等情況,提示寶寶病情加重或有其他併發症發生的可能。

一、什麼是腹瀉病?

腹瀉病是一組由多病原、多因素引起的以大便次數增多和大便性狀改變為特點的消化道疾病。病程連續在2周以內為急性腹瀉,2周~2月為遷延性腹瀉,2個月以上為慢性腹瀉。6個月~2歲嬰幼兒發病率高,一歲以內約佔半數,腹瀉病是造成小兒營養不良的主要原因之一。

二、寶寶腹瀉病是怎麼來的呢?

腹瀉病多為腸道內病毒(寒冷季節的嬰幼兒腹瀉80%由病毒感染引起,如輪狀病毒,諾如病毒或腸道腺病毒等)或細菌(如大腸埃希菌、空腸彎曲菌或沙門氏菌等)感染引起,或飲食因素(不潔飲食,飲食量不當,突然改變食物品種,或過早餵給澱粉或脂肪類食品和果汁可引起腹瀉),過敏因素(對於牛奶或大豆過敏患兒,進食牛奶或大豆可導致過敏性腹瀉),氣候因素(氣候突然變化、腹部受涼使腸蠕動增加;天氣過熱消化液分泌減少等可引起腹瀉)。

三、怎麼知道寶寶得了腹瀉病?

病毒細菌進入消化道大多數是由於進食汙染的食物或飲水所致,也可通過接觸汙染的日用品、手、玩具等引起腸道感染。寶寶腹瀉病主要表現為食慾減退,伴有溢乳或嘔吐,大便次數增多,糞便稀薄或稀水樣便,呈黃色或黃綠色,可伴粘液血便,有酸味或惡臭味。對於由於氣候因素引起的腹瀉,可伴有上呼吸道感染症狀,如咳嗽、流涕等。出現上述的臨床症狀,寶媽們要注意腹瀉病的發生。

輕型腹瀉病表現為食慾減退,伴有溢乳或嘔吐,大便次數增多,糞便稀薄呈黃色或黃綠色,有酸味,無脫水及全身中毒症狀,多在數日內痊癒。中重型腹瀉病多由腸道內感染引起,也可由輕型逐漸加重、轉變而來,除有較重的胃腸道症狀外,還有明顯脫水、電解質紊亂和全身感染中毒症狀,如發熱、精神煩躁或萎靡、嗜睡,甚至昏迷、休克。

四、寶寶腹瀉病時,寶媽們應該注意的問題?

1、對於寶寶出現腹瀉病,有的寶媽們認為進食和喝水會導致大便次數增多,其實嚴格限制飲食或禁食禁水會加快脫水的發生,當然對於嘔吐頻繁,可暫時禁食。

2、對於寶寶突然出現大便不解,腹脹明顯,精神不好及尿量減少等症狀,這些症狀的出現可能是由於腹瀉病情加重,或有腹腔其他臟器感染。

3、對於寶寶突然出現陣發性哭鬧不安,嘔吐明顯及解血便等症狀,提示可能伴發腸套疊的可能。

寶寶腹瀉病時出現後面的兩種情況,應儘快到醫院就診。

五、疫情期間,寶媽怎麼處理才是正確的?

1、對於急性腹瀉,臨床表現為輕型,不應限制飲食過嚴或禁食過久,這樣會引起營養不良,併發酸中毒,故強調繼續飲食。以母乳餵養的寶寶繼續哺乳,暫停輔食;人工餵養寶寶可餵養牛奶或米湯。有嚴重嘔吐可暫時禁食4~6小時(不禁水),待好轉後繼續餵食;病毒性腸炎可繼發性乳糖酶缺乏,對疑似病例改為去乳糖配方奶粉餵養。口服ORS可以預防脫水及糾正輕度脫水;微生態製劑有助於恢復腸道正常菌群的生態平衡,如雙岐桿菌、嗜酸乳桿菌、布拉氏酵母菌或酪酸梭狀桿菌等;口服腸粘膜保護劑能吸附病原體和毒素,維持腸細胞的吸收和分泌功能,如蒙脫石粉;避免用止瀉劑,如洛哌丁醇,對於感染性腹瀉有時是很危險的。對於臨床表現為中重型,應及時到醫院進行治療。

2、對於遷延性或慢性腹瀉,積極尋找引起病程遷延的原因,針對病因進行治療,切忌濫用抗生素,避免腸道菌群失調;預防和治療脫水,糾正電解質及酸鹼平衡紊亂。

3、過敏性腹瀉:對於考慮牛奶蛋白過敏所致過敏性腹瀉,母乳餵養寶寶母親應嚴格迴避過敏食物2~4周,人工餵養寶寶應改用氨基酸配方粉或深度水解蛋白配方粉餵養2~4周,如腹瀉症狀沒有改善,提示不診斷為牛奶蛋白過敏,考慮其他原因所致腹瀉;如腹瀉症狀消失,母親恢復正常飲食或人工餵養改為普通配方粉餵養後又出現同樣腹瀉,則診斷為牛奶蛋白過敏。此後,母乳餵養寶寶,母親應迴避過敏食物3~6月,迴避飲食期間母親應補充維生素D和鈣劑;人工餵養寶寶,應給予氨基酸配方粉或深度水解蛋白配方粉餵養至少3~6月,定期到消化科門診複診。

六、寶寶腹瀉病預防的建議

1、合理餵養,提倡母乳餵養,及時添加輔助食品,每次一種,逐步增加,適時斷奶。

2、養成良好的衛生習慣,注意手衛生,奶具、玩具和日用品應定期消毒。

3、氣候變化時,避免過熱或受涼,居室要通風。

4、感染性腹瀉患兒,尤其輪狀病毒腸炎具有傳染性,做好消毒隔離。

5、對於輪狀病毒腸炎,接種疫苗為理想的預防方法,保護率在80%以上,但持久性尚待研究。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