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的思想放在现在是否适用?

raoyaoting


作为两千多年前的古人,孔子的思想显然会被当时的时代所局限,但也正因为他身处乱世,才凸显出其"仁爱""君子"思想的伟大,在那样一个嗜血的时代,呼吁倡导君子之道何其艰难。

中国文化的核心基因有三条主线,即儒、释、道,其中儒家又是重中之重,儒家的仁义礼智信、温良恭俭让至今仍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这是烙印在民族最深处的东西,不容质疑。孔子作为儒家创始人,功莫大焉。

孔孟思想在北宋达到顶峰,促使北宋涌现出一大批才德兼备的大家,但也正是从北宋开始发生了消极的变化,到南宋到明清,越来越受到诟病,主要是宋明理学的原因,过分强调克制内心欲望,存天理灭人欲,三从四德等等,有些误入歧途。但需要说明的是,宋明理学只是儒家学说发展的一个阶段,并不是孔孟思想,因此在批判理学灭人欲时,最好不要捎带着孔孟。

相对而言,孔子和孟子之间我更喜欢孟子,孟子将"仁爱"发展到"仁义",其舍生取义的思想给予了中华民族不屈的血性,其民贵君轻的思想甚至有些超越时代,先进性超出了多数人的想象,建议大家多读《孟子》。


北宋书生耶律萧


孔子,可以这么讲,是中华民族发展到春秋时期的必然产物,为什么?因为人越来越多,社会越来越复杂,国家当时又呈现动荡不安,四分五裂的趋势,各诸侯国崇尚武力征讨,都想坐大,普通人的道德伦理观念莫衷一是,急需重建。好在周公吐哺,相隔不远,影响犹在,所以孔子继承周公思想,并发扬光大,身体力行,收徒讲学,宣扬儒学主张,仁,义,礼,智,信,忠,孝,勇,谦,每个字都足以立身行世,上至君王,下至百姓,都有了行为的准则,道德的标准,约定俗成,社会风气才开始和谐纯正。当然,在发展过程中,免不了有不谨守规矩的人,是平民百姓中的坏人,就会遭到舆论谴责,或受到法律制裁;如果是暴君,就会激起人民反抗,改朝换代。中国两千多年来基本上能正常发展,延续民族的血脉,应该说与孔子思想的影响分不开。孔子的学说思想,代代相传,已经融化到中华民族的血脉中,根深蒂固,所以在当今,甚至后代,不是适用不适用的问题,而是如何合理吸收,不断深化,使之发样光大的问题了。实际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就吸收了孔子思想的某些精华成分。



试想:不讲仁义,行吗?都晓得有句话叫‘你不仁,我不义’!不讲礼节,行吗?都晓得‘礼多人不怪’!不讲信用行吗?‘人无信不立’!你的征信只要有一点问题,你在银行业务方面就会受阻!不孝顺父母行吗?‘不善孝为先’!连父母都不孝顺,你休想得到上司的好感!


阴阳家6


我觉得,孔子的思想,放到现在,依然非常的适用。有人说现在的时代飞速发展,日新月异,所有人都向“钱”看,哪还有人看什么孔子啊孟子啊,我觉得你说的乍一听有点道理,但其实真的是狗屁不通的道理。



有些人向“钱”看,是为了做道德败坏的事情,而有些人向“钱”看,则是为了生计糊口,如果不向“钱”看,那才有毛病那,岂不会被饿死吗?只是这个社会上有些人所谓的“钱”,与古之圣贤的思想,是不能混为一谈的,不能说你为了钱,而诋毁古人思想,你可以为了生活而顾眼前的苟且,但是你的思想境界,一定要可以达到远方。

孔子的思想,主要体现在《论语》之中,《论语》也是孔子的重要语录,而这些语录,大部分是针对人性而发的,由于几千年来,小到社会生活,大到朝代更迭,所有的东西都在发生着变化,但是只有人性,自古以来始终没有改变,所以现代人读孔子,仍然可以在书里面,获得很大的帮助与受益。



这里所说的受益,当然不是按部就班的去理解那些道理,如果那样理解,有些自以为是的人,就又该抨击这些千百年流传下来的思想了。应该如何去看待那?就比如说《论语》中的典故,有一些是针对当时某人,某事的特殊评论,由于现在时空转换,我们学习《论语》的时候,就必须做出合理的调整,才能够符合现代的实际情况。



不妨举例说明一下,如:子曰:“巧言令色,鲜矣仁。”翻译过来就是:孔子说:“专说动听的话,嬉皮笑脸讨好别人,这种人很少有仁心。”而现在做为今人的我们,要怎样去重新的,结合当下实际的理解孔子这句话那?

首先我觉得,人为什么要巧言令色,就是要去为了什么目的去讨好别人,所以动机不纯,所说的话水分比较大,这种话说多了,人就显得不够君子了,我们要特别小心这样的人。

其次是我们自己不可以做那样巧言令色的人,以免被别人看作是个小人,当他人对自己巧言令色的时候,自己一定要提高警惕,小心应对,以免落入圈套。

举的例子比较简单,主要是想说明孔子的思想,放在现在仍然适用,只是看你运用的方法对不对。孔子的思想与学说,重点在于“人”,在于人的心,人的精神和行为,我们现代人注重物质生活,而轻视道德修养,所以,重新的去了解孔子的思想,对自己,真的是有莫大的好处。


北方木乔


看看我们自民国以来从政治到教育、生活中的语言中的儒家思想就知道儒家多么深入和有文化活力。

民国打孔家店,十年运动中批孔,给很多人以错觉,好像孔子儒学退出中国政治和生活了。其实没有,只是不以官学为发挥作用方式了。儒学历两千年发展,尤其春秋战国到汉代和宋明儒家两个时代的发展开掘,使儒家思想渗透在从政治到生活的方方面面。官学地位失去了,但活生生的语言和传递的观念处处都在。

清末以来,西学东来,有可以完全取代儒家的思 想体系吗?西教之迷信愚昧是中世纪性质的,自然不可以。马恩列思想可以吗?马恩列属于社会政治思想,无法化育人心,没有儒家形上根基与修身功夫,社会政治思想也不如儒家在长时期的历史淬炼中发展丰富有根基。所以,自民国革命到红色革命以至共和国建设,都必须提取融入儒家思想。如民主革命宣传中使用的李贽、黄宗羲等明末儒家的思想。如孙文所谓天下为公。如革命、共和词汇的来历。如志士、起义等词汇中士、义的文化根源。如同志一词志的含义,士心也。如星星之火可以燎原是从尚书中化来的,毛选中也讲仁政,在《实践论》中化知行合一为知行统一。如公私之辨的传统文化语境。如《论共产党员的修养》是传统儒家修养的转化。如又红又专的德才兼备的文化背景,选贤任能的识才标准。近几十年如小康的使用,德法并举的治理结构,和谐社会的倡导,和而不同的理念,天下一家的提法,都是从儒家思想中提取的。

教育与社会思想中也到处都有儒家思想。如清华校训,自强不息,厚德载物。如复旦大学: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如中山大学:博学、审问、慎思、明辨、笃行。如山东大学:气有浩然,学无止境。南开大学:允公允能,日新月异。东南大学:止于至善。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德才兼备,知行合一。

如我们平时语言中用道德不道德评论人,用仁义衡量人品,用良心看人心地。如口称老天爷感叹命运的主宰和无奈。如家庭伦理中的孝道。如交友与商道中的诚信观念。如某人人品不好你会指责他小人。等等。

还有如我们语言中从儒家思想中来的成语。就算常用的为大众所知的,那也是随处可见。如论语中的: 一言以蔽之,因材施教,温故知新,了如指掌,既往不咎,尽美尽善,一以贯之,朽木不可雕,听其言而观其行,三思而行,文质彬彬,敬而远之,诲人不倦,学而不厌,举一反三,乐在其中,三人行必有我师,人之将死,其言也善,任重道远,死而后已,不在其位,不谋其政,欲罢不能,后生可畏,知过必改,侃侃而谈,适可而止,过犹不及,理屈词穷,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四海之内皆兄弟,死生有命,富贵在天, 一言既出,驷马难追,成人之美,察言观色,名正言顺,欲速则不达,言必信,行必果,大言不惭,以直报怨,以德报怨,怨天尤人,循序渐进,志士仁人,成仁取义,杀身成仁,小不忍则乱大谋,有教无类,既来之,则安之,血气方刚,割鸡焉用牛刀,色厉内荏,道听涂说,患得患失,文过饰非,有始有终,望而生畏,等。 如孟子中的:杯水车薪,不言而喻,赤子之心,恻隐之心,出尔反尔,出类拔萃,大有作为,当务之急,独善其身,负隅顽抗,浩然之气,来者不拒,明察秋毫,匹夫之勇,仁民爱物,舍生取义,舍我其谁,失道寡助,水深火热,天下无敌,同流合污,先知先觉,一暴十寒,以邻为壑,易如反掌,与民同乐,与人为善,源源而来,缘木求鱼,专心致志,自暴自弃,自以为是,自怨自艾,左右逢源,威武不屈,为富不仁,得道多助,失道寡助,拒人千里之外,彼一时,此一时,救民水火,五十步笑百步,为渊驱鱼,为丛驱雀,闻过则喜,金声玉振,尽力而为,等。

这些文化观念你不用吗?你用那就是适用了。


玄谷真人


孔子思想放在当下非常适用,就是再过一万年也是适用的。为什么这么说呢,因为无论是孔子思想,还是耶稣思想,抑或释迦摩尼思想,无外乎都是一个方向一个问题,是做一个好人,还是做一个坏人,做一个高尚的人,还是做一个卑鄙的人,做一个纯洁的人,还是做一个肮脏的人,做一个知恩图报,还是做一个过河拆桥忘恩负义的人。是做一个有良心的人,还是做一个眛良心的人。一年四季无论如何变化,也无外乎冷暖而已矣。孔子和秦始皇以及汉武帝这些官二代皇二代们,都有一个共同的毛病,就是实践缺乏,什么叫实践缺乏呢,实践缺乏简单的讲就是,没粥喝你咋不整点牛排吃吃呢?

老子怎么说呢?老子说:天网恢恢,疏而不失。翻译过来就是:宇宙的自然法则是:对了就会得到报酬,错了就会受到惩罚,它的均衡是完美无缺的。(详见头条号百岁神迅练营《道德经译评》第73章)下面我们就简单说说孔子,秦始皇,汉武帝都错在什么地方,和受到什么样的惩罚,孔子是受到孟孙氏的举荐之后,过河拆桥,最后导致自己像丧家狗一样流浪列国,秦始皇赐死对自己恩重如山的相父吕不韦,最后导致秦二世同室操戈血流成河。汉武帝虽然雄才大略,但是同样属于过河拆桥,恩将仇报复仇奶奶窦氏一族,对功臣主父偃等大开杀戒,最后导致太子谋反的惨剧。一个人没经历过苦难,往往会犯唯心主义,或者说是主观主义,把自己看得高于一切,而把别人看成猪狗不如,把自己的利益看得重如泰山,而把别人的利益与关切看得轻如鸿毛。

孔子的思想为什么再过一万年也不过时呢?孔子周游列国,九死一生,最后总结概括不过“忠恕而已矣”。(详见头条号百岁神迅练营《论语译评》4-15),两个字而已,忠,就是做像他父亲那样知恩图报、道德高尚的人,恕呢,接近西方的疑者无罪,因为人无完人,所以要尽可能的包容这个世界。所以最后孔子改造的比他父亲更忠诚,不但忠诚。并且有坚实而伟大的理论基础。所以坚持孔子思想,就会使社会飞速发展。


百岁神教育


孔子学说诞生于两千多年前,但是他的一些核心思想,放在今天仍不过时,不论古今中外都适用,甚至到了未来社会,人类依然要遵循这些思想。

这个核心思想是什么呢?《论语》中说:“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也就是说,孔子思想中最核心的就是忠恕,那么什么是忠恕呢?所谓“忠”,就是“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所谓“恕”,就是“己所不欲,勿施于人”。通俗的说,就是你希望别人如何对你,你就如何对别人。

孔子的忠恕思想,又被人称为金规则,这是在理论上无懈可击、在实践上历久弥新、能够一以贯之地概括表达伦理体系总精神的一条道德原则。

很多思想家、哲学家对于孔子的忠恕思想评价很高,比如李泽厚说: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至今仍为习用成语,与《圣经》己所欲,施于人,交相对映。《圣经》乃情爱的宗教观,主动、热情、舍己救人,而较难做到。《论语》乃实用理性的人性观,节制、冷静,而较易遵守。可惜以前只将它作为个人修养用,其实他正可作为现代社会某种公共道德的传统资源。

在联合国总部的墙上写着一句话:“DO UNTO OTHERS AS YOU WOULD HAVE THEM DO UNTO YOU.”翻译过来就是,你希望对你做什么,你就对别人做什么。

这句话不一定是来自孔子,但它无疑表达了和孔子的忠恕相一致的思想。可见孔子所说的,是放之四海而皆准的真理。



梦露居士


通俗的说,哲学就是爱智慧,是一门启迪人生增进智慧提升境界的学问。哲学是寻求人的终极价值的学问,所以,我肯定地说,孔子的思想,不仅现在,而且在遥远的未来,始终是指导我们心灵的一盏明灯。但是,你作为辩论赛,既然你是反方,你必须要从孔子的思想现在不适合这个社会来立论并且加以论证。

但是,你完全说孔子的思想不适合于现在,那这种立论是非常危险的。你的对手很轻易地用孔子的爱人和孝悌的思想,来反驳你,除非你承认你就是小人和不肖孝子孙。

但是,我们要辩证地看孔子的思想。事实上,真正的孔子的思想,在论语里,而不是在汉朝以后各朝代把孔子吹捧上天的理论里面。北京大学的李零教授,有一本书叫去圣乃得真孔子,就是把孔子的真思想与后人塑造的伪孔子思想,区别开来,把孔子看成一个普通人,他只是温情脉脉的人,是个心存善念的人。他要求我们爱人,要求我们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要求我们忠于职守,要求我们孝顺父母,要求我们营造和谐的人际关系,要求我们遵守社会规范。至于后世孔子思想中的愚民、愚忠,轻视妇女,等思想,并不是真正的孔子,也不是真正的先秦淳儒思想。所以,你这样立论,会让你的论点更牢固,也可以给你的辩论对手,增加论辩的难度。

如果抛开辩论赛来看,我认为,孔子的思想,就像其他的哲学家的思想一样,既然是增进智慧的学问,那么,我们就要认真的学习,以增进人生智慧谢升人生境界。


好玩的国学


孔子的思想放在任何时代都适用,因为天下自古有思想者不可能孔子一个,只是孔子周游列国,虽别国国君不采用,但到底宣传了一番。还是创出了牌。而且国君治国不采用,不代表老百姓不采用。各国国君想开疆拓土,扩大各国势力。那是当时政治主流,但不代表百姓人心主流。孔子弟子三千,说明想像孔子学思想的人不少。三千弟子再传播,弟子传弟子,纵官方无影响,民间也有影响。而且孔子不被各国重用,孔子弟子有被各国重用的。那不也是孔子思想在政治上的传播吗?虽不是他本人又有何重要。

所以当时天下纵兵戈相争,战争不断。绝不是一种武力强国思想,孔子的思想一直在传播。虽不是明确的公开推崇的治世大道,有的国家任用孔子弟子也在任用。孔子的思想不是单独仁,爱。思想上涉及面也比较广。关于战争军事用人也多有涉猎。

孔子的时代还有隐士,自有另一种超脱的思想存在,生于俗世之外。另一番言行。

任何时代不同的人有不同的思想,从不同人的选择的生活方式便看出来。有人处江湖上声高,有人处江湖远平淡。有人做官,有人学者,有人艺术,有人商人,有人艺人。一种思想一种选择。任何时代不会少了孔子思想,任何时代都有相类的人。在今天同样适用。


青木皮


这是一个宏大的问题,一个值得研究回答的问题,一个几千来不断提出又有人不断诠释的问题,今天我们判断儒学是否适应现实社会,现在社会,是比较难以回答的出来的问题,但是我们采用逻辑推理的方式来回答,看看儒学能不能适应现在社会呢?

一、儒学发展的四个时期

1.儒学的第一个时期,大约600年。最早的儒学被称为周孔之学。周公大约公元前1100年左右,到了春秋战国,周礼,随着井田制的瓦解,和以分封制为代表的周王室衰微而逐渐走向没落。春秋末年孔夫子诞生于公元前551年,随后儒学真正诞生。

2.儒学的第二个时期大约600年,在春秋战国事情,儒学虽显学,但是正如孔夫子的遭遇惶惶如丧家之犬,不受当时统治者的待见。有秦一代运用的是严刑酷法的法家思想,大汉朝,开国运用的黄老无为的道家思想。到了汉武帝时代,董仲舒老先生在吸收了道家、阴阳家、法家等思想后,创立了有别于先秦的新儒学,适应当时汉武帝加强中央集权的需要,提出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借助政治势力,儒学终于登顶中国传统文化的顶峰。

3.儒学的第三个时期儒学的800多年。自曹丕代汉称帝,到宋朝的北宋关学、洛学(二程)再到顶峰时代南宋程朱理学。这期间儒学可以说伤筋动骨,经历了洗骨伐髓,自魏晋南北朝时期,社会动乱,政权更替频繁,先有三国魏蜀吴,再有北方的五胡十六国,接着的北魏,东西二魏,北齐北周。再有南方的东晋,之后宋齐梁陈。这种社会的动乱下,自董仲舒的三纲五常,仁义礼智信的说教之儒学明显的不适应社会的现实需要,因为人们面临的是生活的动荡不安、朝不保夕、饥寒交迫,人们在心灵上需要慰藉,而儒学的说教,使得人们无法满足心的需要,而这时的佛教的修来世的解脱之道和道教的修修现世的解脱之道。恰恰满足了动荡中人们的需要,儒学危机出现了,竹林七贤、韩愈、柳宗元、周敦颐、张载、程颐程颢、朱熹,经过不断三教合流,不断对道教、佛教的吸收,从关学的气本论,到二程朱熹的理是世界之源。儒学第一次自己的本体论,有了自己的格物致知的方法论,从而儒学第一次有了完整的哲学体系,使得人们重新拾得对儒学的价值信任。儒学成为官方哲学。

4.儒学的第四个时期,从明朝末年1527李贽诞生,到今天大约也是600多年吧。自南宋陆九渊、明朝王阳明心学发迹到明末清初,心学越来越走向死胡洞,越来越窄的视野,失去了儒学勇于革新的勇气,死气沉沉,李贽、黄宗羲、顾炎武、王夫之等等为代表儒学者思考儒学,试图回复先秦儒学,在那样的环境下,是不可能的。

由上可知,儒学似乎经历这么长时间的批驳责难,在吸收西学,现代文化后,处于一个消化的过程。

二、孔夫子思想是什么?

1.假如我们把孔夫子所有思想排序的话,我感觉革新思想,孔夫子学习借鉴周礼时,是根据时代的发展,不是照搬而是有所损益的,不要认为孔夫子是保守的,恰恰说明他是赞成革新,所以以后得儒学才能随社会发展而不断发展。

2.儒家的时代责任感和使命感。孔夫子是现实主义的代表,一句敬鬼神而远之,即世俗的归世俗,鬼神的归鬼神。儒学者,为了诠释这一使命,不断丰富发展,孔夫子的仁,到孟子的仁政,到张载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为万世开太平,再到天下兴亡匹夫有责。

3.孔夫子的许多思想,仁,有利于建立和谐的社会关系,一句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完全可以说是孔夫子跨越2000多年为今天准备的,当今物质极大丰富,人们的私心膨胀,人与人之间关系冷漠,这一切都有它们发挥的空间。

4.孔夫子的最宝贵的教育理念,因材施教,至今闪耀着理性的光辉,三人行必有我师的学习态度依然教育着我们一代又一代的人们。等等吧。

三、结论:根据儒学的发展历程,儒学的使命感和责任感,儒学的革新意识,以及孔夫子的至今还熠熠生辉的思想,还有各地孔子学院的设立,再一次诠释孔夫子的思想对于今天的还是有一定作用的。但是我们应该也有责任给它增加新的内涵和意义,使其常新不断。


七彩生物界


北宋的开国宰相赵普说:半部《论语》治天下。讲的是人与社会的关系,和人与人的关系。四十多次提到仁。提出君仁臣忠,父慈子孝的对等思想。他的思想阻止了我们在道德上的堕落,引导我们在道德上提升。汉武帝时董仲舒提出《三纲五常》,三纲强调了皇权、父权、男权。打破了孔子的对等原则,儒学思想开始偏移。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