盖碗是如何演变成泡茶的茶具?

梁实秋自称不善品茶,不通茶经,却能品遍各地好茶,写尽茶香、茶色、茶道。他在《喝茶》一文曾说过,“

盖碗究竟是最好的茶具。如今盖碗很少见了,除非是到故宫博物院拜会蒋院长,他那大客厅里总是会端出盖碗茶敬客。再不就是在电视剧中也常见有盖碗茶。”

盖碗是如何演变成泡茶的茶具?

【明】 陈洪绶 《停琴品茗图》局部 (逐渐确立冲泡饮茶的方式)

在清宫剧中,时常出现这样的场景,一身雍容华贵的首饰,纤细的手指轻拂精致的盖碗,平稳端起,用杯盖拨弄两下茶汤,小抿一口,平稳地放下。一捧一刮,微微摇头,既是修养又是身份的象征。尤其是皇宫内院、大户人家都会直接使用盖碗喝茶,而从不用杯子。

盖碗是如何演变成泡茶的茶具?

如果用“武器”来形容茶人的茶器,没掌握过“百般武器”,好像就不好意思说自己能当个“老茶客”。

不过,在千万茶具中,新手、老手都一定用过的——非盖碗莫属!甚至有人说,使用盖碗,是成为茶道高手的必经之路。

盖碗是如何演变成泡茶的茶具?

然而盖碗的命运一波三折。

盖碗的前身叫盏托,相传在唐朝被西川节度使崔宁家的大小姐发明出来。但到了宋代,“全民斗茶”的文化氛围导致了盏托的进化停滞。直到明朝朱元璋废团茶,点茶、煎茶法的失宠,建盏一类的茶器也随之没落。这时候的盖碗才又重新回到人们视线中。到了明末清初,为了除尘和保温,盖碗又加了盖,才成了现在意义上的“三才碗”。

盖碗是如何演变成泡茶的茶具?

盖碗从直接喝茶的功能变成泡茶的功能的转折点是在民国时期。

那时因为盖碗的容量小,人多的时候添水换茶的场面非常混乱。于是人们就根据欧洲流行的马克杯造型,把盖碗加以改造成杯型,并且加了盖子,利于保温,这就是后来在会议场合经常见到的“中山杯”。

从此,盖碗直接喝茶的功能基本已经退出了历史舞台,泡茶分茶的功能却开始慢慢显现。比起茶壶,盖碗的好处是更加容易清洗,碗口大,利于散热,成为人们热衷的泡茶工具。今天,盖碗已成为了整套茶席中的主泡茶器。

盖碗是如何演变成泡茶的茶具?

市面上,盖碗的款式和材质多种多样,有陶瓷、紫砂、玉石、玻璃等等。慧品珍的盖碗没有用日常常见的材质,只用能自由呼吸的素陶材质,并且花了9年时间才研发出来带有多种功能的素陶盖碗

高温素陶的特点一:安全

慧品珍的创始人颜育文老师走遍了中国5大陶土产地,通过采集31份陶土原料样品比对,选用无污染纯度高的陶土材料,改良传统制陶工艺,把陶土的传统烧制温度从900℃提升到1233℃,从而让有害物质基本完全挥发,保证没有重金属超标现象

高温素陶的特点二:弱碱

一份由国土资源部广州矿产资源监督检测中心出具的检测报告,显示素陶杯体内含有多种有益微量元素是锗、硒、锌、砷,更重要的是,在杯里泡过的水的PH值真的是7.7,确实呈弱碱性。唐代著名茶学家陆羽曾在其《茶经》中说道,泡茶最好用山泉水。慧品珍素陶盖碗能够软化水质,泡出来茶特别好喝,即使茶叶放在壶里泡半天也不会苦涩不反酸。

高温素陶的特点三:匠心

慧品珍的创始人颜育文老师,花了9年时间里,经过无数次试验、改进、优化、测试,在2018年迭代出第五代慧品珍高温素陶盖碗。每一只盖碗,从揉泥、打眼、提筒、放形、收口、利坯、自然阴干、二次修坯、烧窑,到成品,需要经过陶艺师傅30天的匠心打造。此外,传统陶土的最高承受温度从900℃,提高到1233℃,陶土分子结构随之发生根本变化,高温素陶产品性质更加稳定,可谓是业界技术创新工艺!

盖碗是如何演变成泡茶的茶具?

慧品珍的素陶盖碗,把素陶本色展现得淋漓尽致,表面哑光效果均是素烧窑炉气氛中的自然表现。素陶之美,从来不是色彩斑斓的华丽之美,而是大自然最淳朴的素雅之美,正如在茶的世界里,每一口茶汤入喉,一路下来的甜、润、爽、滑、生津、回甘感觉,没有疯狂的味蕾刺激,而是一点一滴地回味变化着,把简朴而又内涵的意境发挥到极致。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