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危受命,恩威并用,他一举收复外蒙古,结局让人惋惜

​在清朝之前,是没有内外蒙古之说的,之前整个蒙古地区是按照地理分为漠南和漠北,是以戈壁沙漠划分的。自秦朝起,“大漠”一词就经常在史书中出现,这个大漠就是指戈壁沙漠。

临危受命,恩威并用,他一举收复外蒙古,结局让人惋惜

清前期地图

到了清朝时,在皇太极时期,漠南蒙古诸部落率先向清朝屈服,而漠北蒙古诸部则一直到康熙年间,在准噶尔部的打击压迫下,才决定归属清朝,以期得到保护,这就是历史上著名的多伦会盟。漠北蒙古在清朝时被称为喀尔喀蒙古,也就是今天的外蒙古。

清朝后期,内外蒙古的字样开始出现在清朝的文字记载中。

自从消灭准噶尔叛乱后,蒙古地区没有出现大的波动,但是清朝覆灭后,外蒙古的王公贵族在沙俄唆使和利诱下,开始了一系列的独立活动。

等到1913年时,外蒙古虽名义上是自治(之前宣布过独立,后又取消),实际已经沦为俄国实际控制,而中国对外蒙古,则从主权沦为了宗主权。

根据1913年签署的《中俄声明文件》规定:

1、“俄国承认中国在外蒙古的宗主权”;

2、“中国承认外蒙古的自治权”;

3、“中国允诺不于外蒙古境内驻军、设官、殖民,外蒙古自行办理内政并整理本境一切工商事宜”;俄国也答应“不派兵、不殖民、不干涉外蒙古内政”;

4、“中国承认俄国的调处”;

5、“凡关于中俄两国在外蒙的利益等问题均应另行商订”。

这是典型的不平等条约,当时的中国积贫积弱,面对俄国的步步紧逼,只能据理力争。

虽然国力不如俄国,但是在收回外蒙古一事上,北洋政府没有放弃,而是静待时机。

终于机会来了,1917年,俄国爆发革命,国内局势混乱,无暇顾及外蒙,以段祺瑞为首的北洋政府认为必须趁此机会一举收回外蒙,取消其自治。段祺瑞认为:外蒙横亘俄疆​五六千里,倘入俄人之手,国事将不堪言。

​段祺瑞派徐树铮全权处理收复外蒙事宜,而徐树铮接下来的表现,注定将载入史册。

临危受命,恩威并用,他一举收复外蒙古,结局让人惋惜

徐树铮

徐树铮领命后筹建了西北边防筹备处,调军备战,为了麻痹敌人,对外则宣称准备对德作战(当时是一战时期),1919年10月,徐树铮率军进军库伦(今蒙古首都乌兰巴托),拉开了收复外蒙古的序幕。

因为俄国的革命引起了外蒙古高层的恐慌,当时外蒙古高层对是战是和举棋不定,对坚持自治还是取消自治犹豫不决,外蒙古军队对徐树铮的大军则基本没有什么抵抗,而徐树铮不仅用武力,还用起了手腕,对不服从者,他在门哥托草原摆了一场鸿门宴,杀一儆百,震慑了坚持自治的外蒙人士。

对于外蒙高层,徐树铮也开始分而攻之的策略,徐树铮得知,活佛以下有四个重要人物,唯有内务长巴特玛多尔济是四个人中年龄最长、地位最高的实权人物,而且最重要的是,他与活佛之间有矛盾,徐树铮决定利用这个矛盾,恩威并重,从巴特玛这打开突破口。

​徐树铮多次约见巴特玛,指出活佛对巴特玛的猜忌和不公,在公开场合,徐树铮也对巴特玛多尔济极为尊重,并告诉他只要“尽力以自托于中央,中央必全力相保,保证其权力不受影响”。

随后巴特玛多尔济多次面见活佛,但是对于取消自治一事,活佛均推脱要等待会议研究,其实活佛就是想拖延,等着俄国或者国际来干涉,对于活佛的想法,徐树铮心知肚明。

恩的一面过后,徐树铮开始了威的一面,他对巴特玛多尔济说:“活佛向来办事不待会议,今不能独待,外蒙为国家领土,我为外蒙长官,有弹压地面之责,不能坐视,请往告活佛,明日速应则以,不应则速拿解入京,听政府发落。”

徐树铮的这番话说得相当严厉,表明如果外蒙高层不同意,则要将其捉拿问罪。

次日夜晚,徐树铮又直赴巴特玛多尔济住处,出示他新拟8项撤治条件,逼其签字,并警告巴德玛多尔济说:“宽限一日,夜晚须解决,否则拿解者不止一佛,执事(指巴特玛多尔济)虽老,亦当随行!

这话说得比前一日更厉害,前一日还说要捉拿活佛,结果到今天就是如果不同意取消自治,连巴特玛多尔济也要捉拿。

临危受命,恩威并用,他一举收复外蒙古,结局让人惋惜

徐树铮与外蒙古王公合影

巴特玛多尔济听了以后吓得战战兢兢,第二天便赶紧召集王公和喇嘛开会,拟出了请求撤治的呈文,马不停蹄地交给徐树铮,徐树铮为昨日的鲁莽向巴特玛多尔济道歉,随后立刻将呈文送至北京。

11月22日,大总统徐树铮批准外蒙撤治呈文,至此外蒙古全境重新被置于中国中央政府的直接管辖之下。

据说当消息传到北京时,段祺瑞正在下棋,听到此消息后推盘而起,高兴的说:“蒙事定矣”。

此后的几个月,徐树铮又多次赴蒙,为巩固外蒙献计献策,亲自制定治蒙方案,包括大力开展教育、建立银行、巩固边防等。外蒙古取消自治后,徐树铮曾写诗一首:

冲寒自觉铁衣轻,莫负荒沙万里行,

似月似霜唯马啸,疑云疑雨问鸡鸣.

中原搅辔信孤愤,大海回澜作夜声,

且促毡车趁遥曙,沉沉阊阖渐清明。

徐树铮入蒙的军队连一万都不到,而且国事艰难,在这种情况下还能收复领土,实在难得。这首诗足见徐树铮的雄心壮志。

临危受命,恩威并用,他一举收复外蒙古,结局让人惋惜

收复外蒙让皖系的威信大涨,加剧了其他派系与皖系的矛盾。正当徐树铮雄心勃勃的治理外蒙时,国内战争又一次风起云涌,1920年7月,直皖战争爆发,徐树铮的西北筹边使也被免去,徐树铮还被徐世昌下令通缉,最后远走日本避难。

收复外蒙的大好局势就这样在内乱下烟消云散,随着徐树铮的离开,外蒙再次走上自治的道路,而腾出手的俄国在一年后卷土归来,外蒙再次走向了独立。

徐树铮的事迹不应该被遗忘,因为在国家内忧外患之际,徐树铮临危授命,一举收复失地,功劳不在当年左宗棠之下,尤其在其中所展现的智慧、胆识,让人敬佩。可惜,这样的英雄壮举如昙花一现,一手好牌,最终被内部争斗打乱,让人遗憾、痛心。

参考资料:傅鹏翔《徐树铮收复外蒙古始末》 档案时空2010年第3期

《晚清北洋》

《先父徐树铮将军事略》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