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味”之人胡適:被罵“濫情”,卻被林語堂稱為民國君子

一百多年前的一個早上,一名腰背略顯彎曲,面容滄桑,髮間滲出白髮的三十來歲男子,來到了朋友的書房,向他的朋友請教困擾自己多年的問題:

“難道人活一世,就是養妻子,喂孩子嗎?這樣活著有什麼味道。”

朋友沉思後,答道:“生命本沒有意義,你要能給它什麼意義,它就有什麼意義,與其終日冥想人生有何意義,不如試用此生做點有意義的事……”

這位朋友,就是民國時期文化界的風雲人物——胡適。

“有味”之人胡適:被罵“濫情”,卻被林語堂稱為民國君子

作為民國時期文學改革的先鋒人物,學者,胡適對生命意義的理解也貫穿了他的一生。

雖然世人對他的褒貶不一,但是瑕不掩瑜,他所提倡的“白話文”,他改編的戲劇,他提倡的“實驗主義”的哲學,喚醒了那個時代千千萬萬的年輕人。

他的《嘗試集》打破了千百年來古文詩詞的傳統,用淺顯易懂的語言,讓更多人讀懂了文學;

他編著的《中國哲學史大綱》將浩如煙海的哲學系統化,令那個時代研究中國哲學的人們耳目一新,開闢了學習中國哲學的新思路;

他倡導用實驗和科學的態度生活,現在看來也不過時。

胡適至今是一個備受爭議的人物,有人抨擊他濫情,有人覺得他膽小,在大是大非面前“和稀泥”。

但是他從未辜負匆匆歲月,他賦予生命的積極的意義。學術成就,文化先鋒的光環,是他生命的意義;做一個獨立思考,有社會擔當的人是他生命的意義。

但是,終其一生,他都是一個有“味”的人。

“有味”之人胡適:被罵“濫情”,卻被林語堂稱為民國君子

一、謙謙君子,寬容待人

1904年的春天,天氣還帶著寒意,尚是少年的胡適,即將陪伴得了肺炎的三哥到上海去看病,而他也將呆在上海讀書。胡適終於要走出他生活了十二年的小鎮。

此時,沉悶的中國大地,人們也感受到了到了思想上的春天,社會上出現了《天演論》,《新民叢報》、《民治維新》等一批代表新思潮的書籍和雜誌。

相比大上海,胡適所生活的小鎮,只是世界的一隅,簡單、安寧、純樸。外面的世界很精彩,但是,外面的世界也充滿了未知和危險。

少年胡適卻沒有擔心和害怕。他雖然看上去文弱,但是讀書卻讓他覺得自己有一個強大的小宇宙--他不會人云亦云,他會獨立思考。

小小的他甚至被年齡大的人稱為“先生”,雖然這個稱呼讓他覺得尷尬,但是卻讓他對自己更加自信。而且想到母親慈愛的面龐,他有了更多的勇氣。

“有味”之人胡適:被罵“濫情”,卻被林語堂稱為民國君子

到達上海後,胡適成了“鄉巴佬”,從沒有學過數學、英語的胡適,從“小先生”成了後進生。

胡適鉚足勁,英語和數學趕上了其他同學,這時他的國學功底令他的國文老師刮目相看,推薦胡適連跳兩級。

雖然胡適在第一所學校就讀的時間不長,他先後又就讀兩所學校,但是無論在哪裡,胡適都表現優異,而他的善於思考一度也促成他成為其中一所學校的報紙主編,為他之後的文學道路打下了基礎。

誰的青春不迷茫,胡適亦是如此。

少年胡適家中經營的生意破產,他就讀的學校也關門了。不知道人生方向的胡適與一幫朋友開始喝酒、賭博、玩樂。

用享樂麻痺自己的胡適,差點捅出大簍子。他因為喝醉酒,被車伕扒了衣服,偷了錢包,半醉半醒的他耍酒瘋,暴打巡捕,被抓進了大牢。

看見自己臉上的傷痕,一身溼淋淋,被體溫烘烤,冒著熱氣的衣服,胡適下定決心,一定要活出個人樣來。

“有味”之人胡適:被罵“濫情”,卻被林語堂稱為民國君子

而且,家裡已經沒有經濟來源,他還有供養母親的責任。

人的成長,有時候就在一瞬間,當放下“為賦新詞強說愁”的那一刻,胡適已經為自己選擇了更積極的人生。

他最終通過努力考上了“庚子賠款”的留學生,開始了他七年的留美國學生涯。

留學歸來,他成為了最年輕的北京大學教授,可謂春風得意。

按常理,站的越高,越容易被人質疑,可是年紀輕輕的胡適卻被眾人評價為“謙謙君子,溫潤如玉”。

其實,這些評價與他寬容待人的品行不無關係。而胡適認為這一切都得益於自己的母親:

“如果我學得了一絲一毫的好脾氣,如果我學得了一點點待人接物的和氣,如果我能寬恕人,體諒人,我都得感謝我的慈母。”

在好脾氣與和氣的背後,是胡適對母親幾十年“容忍”的懂得。

胡適3歲時就失去了父親,年僅23歲的母親要面對丈夫與前任妻子留下的三兒兩女,這些繼子女本就年齡比她大,而且他們都已娶妻成婚。要在這樣一個複雜龐大的家庭成為繼母,其難度可見一斑。

“有味”之人胡適:被罵“濫情”,卻被林語堂稱為民國君子

所以胡適在寫到母親時說,母親最大的稟賦是容忍。

容忍媳婦如刀劍般的語言,敵意的嘴臉;對於沒有經濟大權的繼母,她還得向繼子要錢,供胡適繼續求學,當然,她也得容忍繼子們的冷言冷語。

胡適一生都記得母親向二哥、三哥提出讓自己去上海讀書時,二哥的拒絕,三哥的冷哼。也記得母親忍住淚水,回房間偷偷抽泣的場景。

“忍”字是懸在胡適母親心頭的刀,但也唯有忍才可以將這樣一個大家庭聚攏來,也唯有忍,才能夠讓胡適受更好的教育,看更廣闊的天空。

從小看到家中嫂子對母親鬧脾氣,擺臉色,胡適由懵懂不知,到氣憤,再到憐惜母親不易,他討厭擺臉色給人看的人。

“世間最可厭惡的事莫如一張生氣的臉;世間最下流的事莫如把生氣的臉擺給旁人看。這比打罵還難受。”

自然,他也不願意臭著生氣的臉,發洩怒火,來給人看。

“有味”之人胡適:被罵“濫情”,卻被林語堂稱為民國君子

民國時期,林微因“太太的客廳”格外有名,其實,還有一個人的書房,也同樣有名氣。那就是胡適的書房,由於想要拜訪胡適的陌生人太多,胡適專門留出週日的時間接待“生人”。

每一個被接待的“生人”,無論是學識卓越者,還是初出茅廬的青年學生,胡適收到的都是讚譽之聲,並且認為不虛此行。

這些讚譽,一方面是來自他自身的學識,另一方面則是因為他待人的極度寬容。

拜訪胡適的生人中,有的與胡適的為人、為學觀念並不相同,甚至大相徑庭;有些青年學生常發偏激之詞。但是,胡適從不因此而厭煩,對任何人都平等對待。

錢鍾書對胡適品格給予極好的讚譽,他說:“統言之,胡適之品格絕高於蔡元培等。

與胡適有過交往的旅美學者唐德剛則評價胡適:“謙謙君子,溫潤如玉。”

胡適的寬容,有人說是因為他在國外留學期間,學習到美國的尊重,但是除此之外,還因為他“己所不欲,勿施於人”。

擺臉色,固然可以發洩心中怒火,但寬容卻似甘草,能調百藥。

“有味”之人胡適:被罵“濫情”,卻被林語堂稱為民國君子

二、寧願不自由,也是自由了

胡適不僅是謙謙君子,而且才華橫溢,長相俊美,但是他卻娶了一位裹小腳,大字不識幾個的太太江冬秀。

這樣的組合,胡適的朋友和同事們聽說了,為他抱不平。

北京大學的校長蔡元培寫信給胡適,要胡適離婚,掙脫不匹配的包辦婚姻。

但是胡適沒有對自己的婚姻和妻子表現出一絲一毫的不滿。甚至調侃說“不匹配”的婚姻,為自己贏得了好名聲。

有的人則推測胡適表面是新派人物,內裡卻殘留著封建餘毒。

因為在那個時代,許多像胡適一樣留學歸來的學者,都採取退婚或離婚的方式與包辦婚姻決裂,即使不離婚,對自己的小腳太太也只有厭惡和嫌棄。

與胡適同時代的魯迅,雖然沒有離婚,但是一輩子也沒有與“包辦”的妻子有過任何交流,更不用說帶在身邊,溫柔以待了。

“有味”之人胡適:被罵“濫情”,卻被林語堂稱為民國君子

那麼,胡適是真的愛他的妻子江冬秀嗎?

當然不是。

胡適留學美國時,有一個戀人——韋蓮司,曾問胡適將如何選擇婚姻。

胡適答道:“我於家庭之事,屬於東方;於社會之事,屬於西方。”

對於自己的婚姻,胡適的感情是複雜的。他嚮往自由的愛情,但是他也不希望因自己的拋棄,毀了江冬秀的一生,更不想讓慈愛的母親,因為自己的悔婚傷心。

所以他開開心心的舉辦婚禮,與妻子恩恩愛愛的生活。

有一次胡適與妻子江冬秀一起過陰曆生日,胡適為妻子寫下了一首詩做紀念:

他干涉我病裡看書,

常說,“你又不要命了!”

我也惱他干涉我,

常說:“你鬧,我更要病了!”

我們常常這樣吵嘴,——每回吵過也就好了。

今天是我們的雙生日,

我們訂約,今天不許吵了!

我可忍不住要做一首生日詩,

他喊道:“哼!又做什麼詩了!”

要不是我搶得快,

這首詩早被他撕了。

一首小詩寫出了他與妻子相處的日常,雖然看上去幽默風趣,但可以看出兩人並沒有共同語言,本該兩個人共舞的婚姻,變成了一份剋制的委曲求全。

“有味”之人胡適:被罵“濫情”,卻被林語堂稱為民國君子

但胡適的委屈求全,在那個男權社會,看似老派,迂腐,但卻顯得難能可貴。

然而,沒有共同話題,沒有共同愛好的夫妻生活,於胡適而言,到底“意難平”。

當他遇到了能與他同讀一本書,一起賞月看花的表妹曹佩聲後,胡適才真正體會到琴瑟和鳴的樂趣。他動了與妻子離婚的念頭。

妻子勃然大怒,手拿菜刀,捍衛自己等了十幾年才組建的婚姻,她告訴胡適,如果離婚就殺了兩個兒子,再自殺。

胡適徘徊在冷冷的月光中,要愛情還是要婚姻和孩子,他必須做出選擇。

最終,理想的愛情,在與家庭的博弈中,敗下陣來,胡適理性的選擇了家庭。

胡適寫過一首詩,表達自己的心境:

豈不愛自由,此意無人曉。情願不自由,也是自由了。

在胡適心目中,不自由也是他的一種選擇。這種選擇於他而言,是不美滿的人生,但是他除了自由,他身上還有責任。

肆意的人生固然瀟灑痛快,但放棄責任,傷害親人,是他萬萬做不到的。

生活中的委曲求全與必須擔負的責任,如黃蓮,苦了心肝,但又是不得不嘗的人生一味。

“有味”之人胡適:被罵“濫情”,卻被林語堂稱為民國君子

三、幫助他人就是幫助曾經的自己

胡適是北大的教授,他的朋友、學生遍佈,朋友、學生有困難,他總樂意幫助他們。

可是,有些年輕人,並不是他的學生,他也願意無私的幫助他們。學者、文學家林語堂就是其中的一位。

1919年秋,24歲的英語教員林語堂,登上了去往美國的巨輪,去哈佛大學留學,同行的還有他的妻子。

還沒有到達美國,林語堂的妻子盲腸炎發作,疼痛難忍,到美國後需要立刻做手術,但是一個遠赴異國的留學生,哪有那麼多錢做手術呢。

囊中羞澀的林語堂只能向胡適求救,胡適立刻給林語堂寄了500美金,解了他的燃眉之急。

其實,在林語堂赴美之前,胡適已經幫助他申請了北大的助學補貼,每月40美金。而且一向溫和的胡適口氣不善:“這是買人的。”

原來胡適借款的條件是,林語堂回國後必須回北大教書。

“有味”之人胡適:被罵“濫情”,卻被林語堂稱為民國君子

靠著這些補助,林語堂完成了美國的學業,並且從美國轉至德國讀博士,但是,在赴德讀博期間,林語堂清華的獎學金停發了,他又陷入經濟困難中。他再次向胡適發出了求助的電報,胡適不久寄給林語堂1000美金。

幾年後林語堂學成歸來,來到北大校長面前,感謝北大的幫助時,他才知道,這些年所謂的北大補助,都是胡適與妻子節衣縮食出來的。

更難得的是,胡適對於幫助林語堂的事情,沒有告訴任何人,也沒有寫入私人的日記,他從未打算讓林語堂歸還這筆錢。

林語堂一生感恩胡適的雪中送炭,到老年時也念念不忘。

而林語堂只是胡適幫助的眾多年輕人中的一人。所以胡適一生沒有積蓄,死後也只有153美元的遺產。

胡適為什麼願意幫助有才華的年輕人,因為他也曾跌入人生低谷,也曾為錢苦惱,而他也被他的老師和朋友無私的幫助過。

“有味”之人胡適:被罵“濫情”,卻被林語堂稱為民國君子

沒有他們的幫助,他不可能備考“庚子賠償”的留學生,也不會踏上美國,成長為一個全新的胡適。

胡適明白,他的才華得以施展,固然有他個人的努力和天賦,可是,如果沒有那些援助之手,就沒有如今的自己。

他幫助的年輕人,不僅是曾經的自己,也是國家振興的脊樑。

有史學家這樣評價胡適:胡適是水,看似寡淡,但卻蘊涵深意。

人間有味是清歡,胡適也似這人間一味。

他的寬容待人,謙謙君子作風,似甘草,能調百藥,與誰都能相融,相交。

他對婚姻的委曲求全,對家庭擔負的責任,放棄的愛情,如黃蓮苦徹心扉,但也是心甘情願,沒有誰能萬事如意,得償所願。

他對年輕人的雪中送炭,不求回報,如脈脈清泉,給陷入困境的人前進的力量。

做個有味的人,即使不完美,也是有意義的人間。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