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適:寧鳴而死,不默而生

胡適:寧鳴而死,不默而生

胡適:寧鳴而死,不默而生

胡適,一直是一個很有爭議的人。

喜歡他的人,說他真性情,活得恣意瀟灑又有樂趣。

不喜歡他的人,說他吃喝嫖賭抽、用情氾濫、學問簡陋、譁眾取寵、千夫所指。

其他的路人,對胡適的印象一般都是“扛著五四新文化運動大旗”“謹肅老成、節制理性”。

胡適每一篇發表的文章都會引起爭議,或褒或貶、或謳歌或批判,眾說紛紜熱熱鬧鬧。

胡適呢?他倒是一直秉持一種“老僧不聽不聞不見”的態度,面對所有的評價。

胡適:寧鳴而死,不默而生

對那些謾罵他的人,他說的是:“我受了十餘年的罵,從來不怨恨罵我的人。有時候罵得不中肯,我反替他們著急。有時候他們罵的太過火了,凡損罵者自己的人格,我更替他們不安。如果罵我而使罵者有益,便是我間接於他有恩了,我自然很情願捱罵。”

胡適怎麼能做到這麼大度?那是因為,他本身就是一個有著獨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的人。他捱了四十年的罵,從來不生氣,並且歡迎之至。在他看來,“這代表了自由中國的言論自由和思想自由。”

周國平有一句話,“真正的精神

強者必是寬容的,因為他足夠富裕。嫉妒是弱者的品質。”如果這樣來說的話,胡適就是個真正的精神強者。

胡適:寧鳴而死,不默而生

年輕時的胡適,一直自我放縱。1909年,他寄身的中國新公學解散,胡適感到生活無所依靠、精神無處寄託,又逢家庭變故,母親病倒、親人亡故、兄弟分家,十八九歲的胡適窮困潦倒。

那時候的他,“邇來所賴,僅有三事,一曰索,索債也;二曰借,借債也;三曰質,質衣物也”。他感到“前途茫茫,毫無把握”。“在那個憂愁煩悶的時候,又遇到一班浪漫的朋友,我就跟著他們墮落了。”於是看戲、打牌、逛窯子成為胡適排遣自己的三大方式。

胡適:寧鳴而死,不默而生

從美國留學回來的胡適,經過“文學革命”後,成為當時的風雲人物。1917年,年僅26歲的胡適,博士文憑都沒拿到手就應蔡元培之邀成為北大教授。

雖然胡適給人們留下“謹肅老成、節制理性”的印象,但他內心一直有著放肆不憚、易於沉溺的一面,他自己也是知道的。他曾自己承認,“我可以過規矩的生活,平時偏向莊重,但我能放肆我自己。我沒有嗜好則已,若有嗜好,必沉溺很深。我自知可以大好色,可以大賭。我對於那種比較嚴重的生活,如讀書寫詩,也容易成嗜好,大概也是因為我有這個容易沉溺的弱點。”

看一看胡適在留學時寫的日記:

7月4日新開這本日記,也為了督促自己下個學期多下些苦功。先要讀完手邊的莎士比亞的《亨利八世》…… (以下省略)

7月13日打牌。

7月14日打牌。

7月15日打牌。

7月16日胡適啊胡適!你怎麼能如此墮落!先前訂下的學習計劃你都忘了嗎?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不能再這樣下去了!

7月17日打牌。

7月18日打牌。

打三天牌,然後自省一天,再接下去打……原來大師跟我們也沒有什麼差別嘛!

胡適:寧鳴而死,不默而生

1919年,知識分子都在談主義,他卻要大家研究問題。

1937年,中國全面抗戰即將爆發,他卻主張放棄東北。

1949年,文化名人多選擇留大陸,他卻堅決要去臺灣。

他捱過的罵不可謂不多,“喪行文人”、“無恥文人”、“胡說博士”等,還有“作自瀆行為的最下賤的中國人”。謾罵他的人也是什麼人都有,民粹派的也有,文化保守主義者也有,狹隘民族主義者也有……大家都罵他,他始終保持九個字——不害怕、不怨恨、不動怒。

胡適:寧鳴而死,不默而生

說他用情氾濫,可他卻提出了新的“三從四德”:“新三從:太太出門要跟從,太太命令要服從,太太說錯了要盲從;新四得:太太化妝要等得,太太生日要記得,太太打罵要忍得,太太花錢要捨得。”

他一直是一個特立獨行的人,以“不苟同於流俗、不隨波逐流、不人云亦云”自期。對任何事情,他都有自己的觀點,並始終忠誠於自己的觀點,從來不會因為擔心別人的謾罵而隱瞞自己的觀點。

他曾在給友人的一封書信裡寫著:“生平不學時髦,不能跟人亂談亂跑,尤不能諂事青年人,所以常遭人罵。但八年的捱罵已使我成了一個不怕罵的人;有時見人罵我,反使我感覺我還保留了一點招罵的骨氣在自己人格里,還不算老朽。

朱學勤先生對胡適有一個評價,說他沒有“被那個時代所激怒,在激怒中一起毒化”

胡適:寧鳴而死,不默而生

胡適自己說,“我的思想受兩個人的影響最大:一個是赫胥黎,一個是杜威先生。赫胥黎教我怎樣懷疑,教我不信任一切沒有充分證據的東西。杜威先生教我怎樣思想,教我處處顧到當前的問題,教我把一切學說理想到思想的結果。”

現在有人對你們說:“犧牲你們個人的自由,去求國家的自由!”我對你們說:“爭你們個人的自由,便是為國家爭自由!爭你們自己的人格,便是為國家爭人格!自由平等的國家不是一群奴才建造得起來的!”

胡適:寧鳴而死,不默而生

胡適:寧鳴而死,不默而生

作為一個知識文化分子,他不止在學術上有所建樹,還喜談政治,可偏偏言論又與實際政治格格不入。在當時的那個年代,政治環境並不足以使得胡適的自由主義主張得以實施,以至於他孜孜追求的西方民主政治的理想在口誅筆伐中得不到實現,也招來了數不清的罵名。他的自由主義的呼喊雖得到了知識界、思想界的回應,被稱頌“不特文筆縱橫,一往無敵,而威武不屈,膽略過人。”但也因其批判的言論吧國民黨的上上下下都得罪了一遍。

在他看來,“寧鳴而死,不默而生”是中國知識分子的由來已久的傳統。言論的自由可以鼓勵人人肯說,替代小人們天天歌功頌德、鼓吹昇平的濫調。這才是他認為的自由主義思想。

胡適:寧鳴而死,不默而生

胡適去世後,世人給他的碑文是這樣寫的——

“這個為學術和文化的進步,為思想和言論的自由,為民族的尊榮,為人類的幸福而苦心焦思,敝精勞神以致身死的人,現在在這裡安息了!我們相信,形骸終要化滅,陵谷也會變易,但現在墓中這位哲人所給予世界的光明,將永遠存在!”

胡適:寧鳴而死,不默而生

杜威先生有一句話,用來評價胡適怕是再恰當不過了——“的個人主義就是個性主義,他的特性有兩種:一是獨立思想,不肯把別人的耳朵當耳朵,不肯把別人的眼睛當眼睛,不肯把別人的腦力當自己的腦力。二是個人對於自己思想信仰的結果要負完全責任,不怕權威,不怕監禁殺身,只認得真理,不認得個人的利害。”

也正是因為有這樣獨立的精神,自由的思想,才可以塑造出這樣一個不隨波逐流,不人云亦云的胡適之吧!也讓“寧鳴而死,不默而生”這八個字,被後人牢牢記住。

—END—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