鏖战皖南:湘军精锐与太平天国的生死对决(上)

文|坎特伯雷大主教

01

公元1860年夏,位于南京城外的清军江南大营,一场惨烈的厮杀正在进行着,在大营中,所剩无几的清军官兵环绕着统帅和春,一面拼死抵挡攻入大寨的太平军,一面焦急的等待着友军张国梁部的回援。只是,留给他们的时间已经不多了,此时,上万太平军主力在忠王李秀成的指挥下鱼贯而入,和春未免受辱,自杀身亡。而曾被派出援救杭州的张国梁部,也在太平军前后夹击下,全军覆没。曾倍受清廷倚重的绿营之使命,就此画上了沉重的休止符。

鏖战皖南:湘军精锐与太平天国的生死对决(上)

(太平军在组织进攻)

江南大营的垮台,很快让远在江西的湘军统帅曾国藩得知,就在不久前,他的爱徒李续宾,也在孤军深入三河镇的过程中被李秀成等一举歼灭,前车之鉴,仿在眼前。而江南大营的失败,更让太平天国在短时期内摆脱了两线作战的困境,得以全力对付顺着长江东进的湘军前锋。曾国藩的压力,着实不小。

不过,此时远在北京的咸丰帝,多少也感受到了曾国藩所部的潜力,在身边重臣举荐下,曾国藩因祸得福,被授予两江总督的职位。这可是他意想不到的,感恩戴德之下,他决定再接再厉,用一场胜利,来证明自己的价值。

鏖战皖南:湘军精锐与太平天国的生死对决(上)

该从哪里开始呢?他把目光,投向了太平天国在安徽南部的根据地——安庆。自1853年太平军出师扫北后,安庆就一直掌握在其手中,经过翼王石达开的惨淡经营后,安庆不但兵精粮足,还肩负起了拱卫天京西大门的重任。虽然在天京事变后,石达开无法忍受洪秀全的怀疑,愤而出走,但安庆依然是固若鸡汤。清军曾两次包围天京功亏一篑,也都与安庆的及时增援,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因此,在曾所见,要想消灭对手,必须得啃啃安庆这个硬骨头。

他把这个重任,交给了自己的弟弟曾国荃。与以往出击前所不同的是,曾并未给弟弟下死命令,如必须限期破城一类,相反,他仅仅让曾国荃先尽可能围困城池,然后自己又另外分兵攻取皖南其他重镇,他这样做的目的,就是在安庆周边地带布置下一个口袋阵,好持续消耗自投罗网的天京方面援兵。换句话说,围困安庆的曾国荃,不过是一个诱饵。

鏖战皖南:湘军精锐与太平天国的生死对决(上)

02

湘军进军神速,多隆阿的骑兵和湘军将领李续宜的一万多精锐占据安庆以北的桐城,给曾国荃的侧翼加了双保险,而曾国藩的挚友胡林翼,则被安排坐镇太湖,调度后方的补给,并与桐城和安庆附近的湘军形成掎角之势,相互声援。

除此以外,曾国藩还觉得不够,他自己率军屯驻在长江南岸的祁门,同时鼓励左宗棠以楚军南下,屏障赣北,以防太平军抄后路。

最后,曾国藩还把休整完毕的水军投入战场,在长江江面游弋,以阻止太平军下游的水军逆流而上。事实上,这也不太可能,因为自田家镇一败后,太平天国的水军一蹶不振,再未缓过劲来,所以曾国藩的考虑有些多余,但无论如何,水陆军在长江南北同时进取,可够安庆的太平军喝一壶的了。

鏖战皖南:湘军精锐与太平天国的生死对决(上)

03

此时,太平天国方面还沉浸在二破江南大营的喜悦当中,李秀成陈玉成等部在江南地区迅速推进,争夺地盘,甚至还险些引发战争。可是,当安庆被围的警报传来后,二人也不得不暂时捐弃前嫌,返回天京协商下一步军事行动。

就在太平军的东线主力收缩时,又有一个坏消息传来,据守在池州的主将韦俊向湘军投降,献出了城池。池州连接着下游的天京与安庆,这里失守,更让安庆陷入到一种四面楚歌的尴尬境地。所以尽快痛击湘军,给安庆解围刻不容缓。

残酷的现实让天京高层焦头烂额,他们甚至忽略了去深究韦俊投降的原因,如果不是陈玉成一派的刻意排挤,曾经的"开国功臣",又怎能落得这步田地。

鏖战皖南:湘军精锐与太平天国的生死对决(上)

04

如何救援安庆?水路已经走不得了,陆路的话,只有从皖中出发,或者进攻江西来分散湘军注意力,才能暂时缓解安庆守军的压力。大家各抒己见,最终,一个建立在两套方案基础之上的终极方案出炉了,那就是把动作搞得大一点,直接长途奔袭武汉三镇,在湘军后方点起一把火来,然后在湘军撤围回援时,在途中将其一举歼灭。至于安庆兵精粮足,尚能多对付一些日子,不至于在他们施展"围魏救赵"之计时就陷落。

经过统筹,李秀成、陈玉成两支人马出发了,李秀成的目标是进攻江西北部的湘军,然后突破其防线,进入湖北,而陈玉成则是从长江北岸直取武汉三镇,等待李秀成来和自己会师。

太平军这一招,瞬间把曾国藩等打晕了,一方面,武汉三镇防御力量薄弱,根本无法承受数万太平军的突然袭击,而自己所在的祁门一带,也成为了李秀成部的主要攻击目标。多少让曾感到心理宽慰的是,太平军的情报人员并不知道他在祁门的秘密,所以试探进攻后随即撤去。原因很简单,因为李秀成还惦记着自己在江南的地盘呢。

鏖战皖南:湘军精锐与太平天国的生死对决(上)

至于陈玉成,在攻打武汉一事上也是三心二意,他认为这套方案有些舍近求远,远远不如自己直接扑向曾国荃部来得痛快,另外,李秀成部缓慢的移动速度,也让他感到疑虑,他甚至担心自己出力过多,反而好活了这个战友加竞争对手。

二人的离心离德,让进攻武汉这样一个神来之笔,瞬间黯然失色,陈玉成进发到湖北黄州后,再也不肯前进,而是派人打探情况,而就在此时,英国方面在武汉的外交人员巴夏礼等又出来忽悠陈,劝他从速撤兵。陈本来就巴不得有个退兵的借口,现在对方既然提出来了,自己正好顺坡下驴,

于是,距离武汉咫尺的太平军精锐,就这样放弃了到嘴的肥肉,回到了危机四伏的皖南地区。

英王陈玉成知道,自己没有完成计划,多少在政治上会陷于不利,所以自己必须通过给安庆解围,来洗刷自己消极避战的嫌疑。可是,这又谈何容易?桐城的多隆阿部已今非昔比。

在太平军中素有常胜将军之美誉的陈玉成,为何会如此忧惧名不见惊传的多隆阿呢?(未完待续)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