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朝:南宋最後的氣節,負帝投海、寧死不降、墜海溺亡的宋末三傑

宋朝是中國歷史上商品經濟、文化教育、科學創新高度繁榮的時代 。也沒有嚴重的宦官專權和軍閥割據,兵變、民亂次數與規模在中國歷史上也相對較少。所以正因為如此才形成了重文輕武的風氣,這種情況到了南宋也沒有改變。面對著、西夏、金、遼、蒙古人鐵蹄的輪番蹂躪,只有不停地割地賠款,忍氣吞聲。難道所有人就甘願苟且偷生嗎?沒有,還是有一大批文臣武將在積極的做抗爭的,這其中就有我們今天要介紹的

“宋末三傑”

他們就是:陸秀夫、文天祥、張世傑


宋朝:南宋最後的氣節,負帝投海、寧死不降、墜海溺亡的宋末三傑

陸秀夫(負帝投海)

陸秀夫(1236-1279),漢族,字君實,又字宴翁,別號東江,南宋寶佑進士,楚州鹽城長建裡(今江蘇省建湖縣建陽鎮)人,官至左丞相。乃是南宋抗元名臣。鹹淳十年,元軍向南宋發起了總攻後,元軍太皇太后率宋恭帝投降後,元軍繼續南下,臨安失守後陸秀夫等人退守福州,與張世傑等大臣推舉益王趙昰為帝。重新建立南宋朝廷,不久元兵攻入福建,陸秀夫、張世傑等人與宋端宗(趙昰)退守廣東,不過很快廣州也投降了元廷,宋廷君臣只得遷至井澳(今廣東中山縣南大橫琴島下),而元軍也是緊追不捨,並沒有打算放過宋朝剩下的這些大臣。

宋朝:南宋最後的氣節,負帝投海、寧死不降、墜海溺亡的宋末三傑

景炎三年(1278),趙昰死後,已經深感絕望的很多大臣都想解散離開,但是心懷忠義的陸秀夫為了鼓勵群臣不能放棄復國希望,再立年幼僅僅八歲的衛王趙昺為帝,即為宋懷宗。而朝廷也再次退居崖山(今廣東新會南海中)。但是這樣的局面沒有持續太久,祥興二年(1279年),元朝派遣張弘范進攻崖山,。陸秀夫此時也是帶著年幼的少帝奮力抵抗,可惜的是還是無力改變失敗的局面,最後直到他們在海上再也無路可退時,陸秀夫只能以“德佑皇帝辱已甚,陛下不可再辱。”為由,毅然揹著皇帝跳海而死。實乃是有節烈之氣的壯舉,值得流芳百世。

宋朝:南宋最後的氣節,負帝投海、寧死不降、墜海溺亡的宋末三傑

文天祥(寧死不降)

文天祥(1236—1283),初名雲孫,字宋瑞,又字履善。道號浮休道人、文山。漢族。江西吉州廬陵(今江西省吉安市青原區富田鎮 )人。他20歲考上進士第一名,不過進去官場後,不畏權貴正直不屈的性格得罪了很多人,37歲曾得罪賈似道被罷官。不過元朝開始全面進攻南宋,解官在家的文天祥被委任為贛州(今江西贛州)知州,而文天祥也沒有忘記自己忠於國家的責任,率軍北上勤王。不過元朝的鐵蹄太過兇猛,很快元軍就攻入了常州,佔領了獨松關。

宋朝:南宋最後的氣節,負帝投海、寧死不降、墜海溺亡的宋末三傑

文天祥只得棄守平江,退守餘杭。宋恭帝投降元后,益王趙昰為帝,朝廷派遣文天祥作為使臣到元軍中講和談判,不過南宋與元朝並沒有談到一塊去,而文天祥也被元廷扣押,但是被文天祥逃掉了,繼續在江西等地抗元。轉戰多地,最終也沒能逃掉被俘的命運,文天祥被押解到大都,元朝多次進行勸降,就連忽必烈也親自勸降,但是都被文天祥嚴辭的拒絕了。最終元朝也只得下令處死他。就在慷慨赴死時也沒忘記自己的國家,文天祥還是面南而拜,從容赴死。只留下了 “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名句供人懷念。

宋朝:南宋最後的氣節,負帝投海、寧死不降、墜海溺亡的宋末三傑

張世傑(墜海溺亡)

張世傑(?-1279),相比於前兩位,可能對他了解的人不是特別多,其實比起前面兩位,張世傑的官職更高,責任也更大。他曾任太傅,樞密副使,封越國公。著名的元朝大將張弘範、張柔都跟張世傑是一個家族的親戚,生於范陽,後來因為張世傑的父親因犯金國法律而逃到宋地。早年張世傑犯了罪,跑到另外一個地方,隱姓埋名起來,但是,是金子就會發光,因為比較有才能,所以被人推薦給呂文德。從此,張世傑就跟著呂文德抗元,保鄂州,守臨安。

宋朝:南宋最後的氣節,負帝投海、寧死不降、墜海溺亡的宋末三傑

德佑二年(1276年),臨安淪陷時,太皇太后帶著5歲的宋恭帝投降,張世傑與陸秀夫只能帶著宋朝二王(益王趙昰、衛王趙昺)出逃。在轉戰福建、廣東之時。張世傑多次指揮宋軍抵禦元朝軍隊的猛攻,退守崖山後被封為太傅。不過元軍勢大,很快就攻到崖山。聽聞陸秀夫早已揹負8歲的幼帝趙昺跳海而死。張世傑知道後哭曰:“吾先立一君,不想身亡;復立一君,此君亦亡,這可如何是好?”說完,他便投海自盡了。

宋末三傑,都是民族英雄,是南宋朝廷最後,雖然依舊改變不了大宋被滅亡的命運。但是他們的行為會被歷史銘記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