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視人戰疫口述檔案⑥

歷經近兩個月的戰役,湖北現有疑似病例清零,各省醫療隊也陸續撤離。

當我們在說,「謝謝你,為疫情拼過命」時,不僅應該致敬一線醫護工作者,也應該致敬一線電視新聞人。

這裡是《電視新聞人戰役口述檔案》專題系列,《傳媒1號》與《之媒》聯袂全國14家省級廣播電視臺,藉此7篇口述,記錄了多位來自全國各地、投身於抗疫一線報道的電視新聞人們真實的工作和生活狀態。

今天,傳媒1號以創號以來史上第一次特殊版面日,從頭條到七條全版面刊載這一系列,致敬那些為疫情拼過命的電視新聞人們——

你們報道疫情,1號報道你們;你們以新聞留下視頻檔案,1號則以文章留下口述檔案。

電視人戰疫口述檔案⑥ | 傳統媒體不死

互聯網時代,傳統媒體被一度唱衰。此次新冠疫情,傳統媒體在海量難辨真假的信息面前,憑藉較高的政治站位和高質量新聞報道的持續輸出,重回觀眾主流視野。中國廣視索福瑞媒介研究(CSM)數據顯示,2020年1月,31家省級臺46個新聞客戶端月活,相比2019年5月至12月的月均月活,提升了44%;從使用時長來看,傳統媒體網站和客戶端迎來用戶使用增長,64%的用戶在疫情期間更多瀏覽傳統媒體網站和客戶端。

病毒在初期的未知,使得大量不實信息和具有煽動色彩的謠言趁機在大量社交媒體平臺上鑽孔傳播。不見硝煙的信息戰役下,傳統媒體工作者堅持用一線事實穩定民心,用職業尊嚴捍衛媒體精神。有人逆行,有人記錄,有人反思,有人堅守。

1

「實事求是」特別重要

SMG融媒體中心主持人、抗擊疫情特別報道主持人 何婕

電視人戰疫口述檔案⑥ | 傳統媒體不死

右一為何婕

此次上海廣播電視臺《全力抗擊新型冠狀病毒肺炎疫情特別報道》是由我們融媒體中心的《今晚60分》團隊來合力製作的。《今晚60分》原本是每晚22點30分到23點30分在東方衛視播出的一檔深度報道新聞欄目。從1月20日官方首次確定「新冠病毒人傳人」後,節目就開始調整版面,加大對整個疫情的相關報道量,從1月27日開始,每天東方衛視21:30播出特別報道,已經將近2個月了,目前還在繼續。

作為主持人,在《抗擊疫情特別報道》節目中,觀察和提問是我最多要去做的工作。節目也會涉及一些相對比較簡短的資訊,迅速地讓觀眾知道疫情當下的發展以及要討論的事情,從最初的國內疫情為主,到現在,比較多要關注國外疫情的發展。我們還是堅持以深度對話為主,內容涉及如,關於新冠肺炎診療進展的解讀、對於防控措施的分析、對經濟影響的評估、世界疫情對全球各方面影響等。

作為主流媒體,我們既要傳播最新信息,也應進行思考和建設。從2月中旬開始,我主持的東方衛視大型節目《這就是中國》也開啟了抗擊疫情特別節目。中國為了抗擊新冠肺炎付出了巨大的犧牲、巨大的代價,在第一階段之後,國家的迅速反應,為世界抗疫贏得了寶貴的事件窗口;我們的臨床診療也為各國提供了經驗,而且在全球多地出現疫情蔓延的情況之下,我們向多國提供了幫助,這是中國面對新冠肺炎疫情作出的世界擔當。這種擔當和勇氣,對於中國來說意味著什麼,對於全球又意味著什麼,我們都要去解讀清楚。同時我們也看到,第一階段的應對,某些環節確實出現了問題,留下了傷與痛,我們也在思考,哪些地方出現了問題,我們將來還可以怎麼做得更好。

我們節目以往一直說,「實事求是」是中國的法寶,任何時候都不要丟掉。回看這次的疫情,確實如此,是否實事求是地看到了問題,是否實事求是地做出了決策,可能就是成功與否的關鍵。這一點特別有感觸。

互聯網時代,網民間始終有著不同的聲音和立場。很多聲音是有啟發的,也有很多聲音會讓人困惑。主流媒體還是要有自己的責任,這種責任體現在很多方面,包括準確的信息、包括多方的觀點,更包括自己的思考。主流媒體要有擔當,對於抗疫的方方面面,做得好的地方要說,做得不夠的地方要反思,要提建議,這是我們的責任。

到現在我還記得,疫情爆發初期民眾恐慌時,醫護人員反而是最冷靜的,他們始終強調最科學的防控措施,比如對於個人,就是強調最好不集聚,人群集聚處一定要戴口罩,而大街上可以不用戴,但無論如何一定要勤洗手等,現在回過頭看,這些大白話都是嚴謹的,他們的嚴謹始終基於理性判斷。我認為這也是媒體人在重大事件前的作用,我們首先是普通人的一份子,對所有的生命價值都有感同身受的體會,但同時,我們還要通過自己的工作,去觀察、去梳理、去思考、去建設,這是我們的社會責任。

2

爭分奪秒 奮戰一線

北京衛視醫療紀實節目《生命緣》記者 賴一銳

電視人戰疫口述檔案⑥ | 傳統媒體不死

2月27日來到武漢,我們與許多醫護人員的交流中明白現在的抗疫階段,在治療上是一個關鍵期,患者的病情越來越輕、出院的患者越來越多,對於所有人來說都看到眼前的期望。

而對於我們記者來說,這就是一個爭分奪秒的階段,只有與醫生的治療搶時間,我們才能完成武漢的拍攝任務。爭分奪秒的不僅僅是與治療搶時間,也是與我們的身體搶時間。每天都需要六七點起床,晚上十一二點甚至夜裡才能回到駐地酒店休息,一天的休息時間只有三四個小時。

3月3日,當我們結束一天拍攝時,遇到了國家醫療隊北京醫院隊患者ECMO(體外膜肺氧合)設備上管,所有的信息都是臨時緊急地,我們晚上十點接到醫院的消息,趕到了北京醫院的隔離病房。而這場上ECMO的時間卻是一場驚人的毅力考驗,已經白天工作了13個小時的我,又跟著醫護人員在隔離病房區又待了一個通宵。

將近二十個小時的通宵達旦,讓我的大腿已經難以支撐,醫護人員在對患者進行關鍵的操作,我和攝像分別拿著兩個設備在同時拍攝,而舉著攝像設備一站就是到通宵,當所有儀器裝好的那刻,醫護人員們開心鼓掌,我原本僵硬的腿疼得無處安放。只能扶著牆靠在病區的輸液泵上撐著緩解疼感,而那會又困又累的交錯,讓我更加體會到醫護們的辛苦並不是我們嘴上說的辛苦,而是他們習以為常的辛苦。

只有感同深受的與醫護們並肩作戰,你才能找到最好的報道角度,你才能真實的體會在隔離病房是什麼感受,你才能體會到穿了十個小時的隔離服人會有多麼的不適。

3

我是黨員,無畏無懼,勇毅從容

湖南衛視新聞中心

電視人戰疫口述檔案⑥ | 傳統媒體不死

在抗擊疫情的這場戰鬥中,湖南廣播電視臺新聞中心展示了新聞鐵軍的一貫作風,真正做到了迅速反應,積極響應,一大批黨員幹部和編輯記者主動放棄休假,每天都有60至100多人奮戰在防控和抗擊疫情報道的最前線。

1月29號,休假中的白雲龍,應召火速趕回長沙參加抗疫報道,此時的湖北新冠肺炎正開始進入爆發期,新聞中心決定派記者前往湖北黃岡疫情嚴重地區採訪,有著軍人履歷的記者白雲龍當即請纓,很快一支由記者白雲龍、吳玉,攝像記者李銀,車隊司機郭正華組成的採湖南廣電訪小分隊奔赴湖北黃岡。截至目前,白雲龍前後三次奔赴黃岡,三次進入大別山區域醫療中心進行採訪。「其實我的內心也充滿忐忑,但是對疫情嚴重區域的恐懼只能藏在心底」白雲龍說。

2月1日,李銀從湖北黃岡抗疫一線給湖南衛視新聞中心黨支部發來一封入黨申請書。他寫道:「這次的新型冠狀病毒預警不幸爆發,來得非常突然,我能參到本次疫情的報道中,雖知風險非常大,但我覺得我可以克服,我們一定能一起戰勝疫情」。

90後新聞人在抗疫一線綻放著青春之光。作為一名奮戰在抗疫報道一線的90後預備黨員,湖南衛視新聞中心記者潘然在抗擊疫情的關鍵時刻逆行而上、挺進武漢,衝在抗擊疫情最前線。一次採訪,潘然和攝像鄒宇航在方艙內呆了近6小時,待醫生提示防護期快到時,才隨醫護組進行消殺後出艙。「我會用更加嚴格的標準要求自己,敢於衝鋒、敢上一線,通過鏡頭和文字,見證並記錄下這場疫情狙擊戰衝刺階段的故事。」潘然說。

楊帆則在拍攝報道湖南援黃岡醫療隊的過程中,時刻以黨員的身份鞭策自己,堅持遇到大事件衝鋒在前。「當醫護人員得知家鄉的媒體來了,所有人都拿來了事先準備好的心形卡片,想通過我們的鏡頭,寫上兩句話,給家人報個平安。」楊帆後來在手記中寫道,「卡片上字字珍貴,句句入心。」

陣地不同,崗位不同,在抗疫一線採訪中,白雲龍、潘然、李銀、楊帆等記者們的感受相同。他們感受到了黨員在戰疫一線的責任擔當和初心力量。當他們看到,在疫情面前,是共產黨員衝鋒在前,回想起老革命家說的,「戰爭年代,背炸藥包是共產黨員才有的特權。」他們的內心產生了強烈的願望,自己也想要擁有這樣衝鋒在前的權利。

於是,他們在火線寫下赤誠的入黨申請書,「請黨組織考驗我們。」誓言鏗鏘,難掩激動,選擇入黨就意味著選擇了責任,選擇了奉獻,他們義無反顧、無比堅定。宣誓一結束,他們便又一頭扎向了抗疫一線的報道中,無畏無懼、勇毅從容。

4

不要怕,背後皆有光

河北廣播電視臺融媒體新聞中心採訪部記者 張文敏

電視人戰疫口述檔案⑥ | 傳統媒體不死

1月24日大年三十,武漢疫情相關報道開始傳出。當天值班的我,心裡一絲隱憂黑暗閃過,春節假期大概是要泡湯。很快,有關武漢新冠肺炎疫情的消息,越來越多越重地被各大媒體發出來。部門主任沈澤寧說,看來我們有一場硬仗要打了。

電視人戰疫口述檔案⑥ | 傳統媒體不死

看了看微信裡剛搶到的初三回家的高鐵票,我吸了口涼氣。老沈之前曾徵求我的意見,如果疫情嚴重被派駐武漢,你要不要去。要去,當然要去,這麼多年工作來,我從來沒有像當時那麼堅決。儘管從專業領域,我並不清楚這次的新冠病毒到底有多厲害。但職業使然,大家應該都一樣,誰怎麼好又怎麼會拒絕呢。赴武漢採訪通知遲遲沒到,倒是很快接到去臺外「隔離」辦公的通知。我簡單收拾了行李,戴著口罩出門。當天的石家莊建設大街,出租車是真少,和此時的武漢差別不大。這場硬仗真要開打了。

2月19日上午9點多,正在處理稿件的我,收到老沈發來的微信:「今天上午11:52火車,到火車站北落客點再打電話,河北聯繫人……」內容還來不及細看,他電話打來:馬上收拾東西,去武漢。火車開得很快,4個小時後我們到了武漢。因任務分配不同,雪純哥轉戰去了神農架,我一個人留在武漢。

武昌方艙醫院休艙那天,聽到「休艙」被喊出來,不少河北姑娘都哭了,大家齊聲喊著:武漢勝!湖北勝!全國勝!方艙休艙後,隨著在院患者存量遞減,武漢市建立梯次轉移工作機制,把病人儘可能轉到條件更好的醫院,不少醫院被騰空。

3月16日早上8點多,我跟著河北峻嶺救援隊一起去武漢大學人民醫院做消殺。這是他們最後一次在武漢執行疫情防控任務。當天上午,穿著密閉的防護服,揹著70斤的消殺噴槍和水桶,他們把醫院七個樓層的隔離病區,還有手術室和發熱門診消殺了個遍。跟拍的4個小時裡,眼罩裡的汗水在我的護目鏡裡來回晃動,即便穿著防護,消毒液的氣味仍然嗆得我直頭疼。而從大年初三到現在,河北這支民間救援組織已經這樣連續工作了整整50天。

昨晚(編者注:3月15日),寫完採訪稿,起身拉開窗簾,我看到遠處高高樓上,一盞盞燈亮了起來,突然覺得自己被治癒了很多。黑暗,也總會過去的吧!那撞破黑夜的一格格光亮是如此的溫暖,像極了我在這裡看到人們,是前赴後繼支援湖北的醫護人員,是這個城市中往返服務的志願者,是武漢臺湖北臺乃至全國的媒體同仁,是那些滿懷希望併為之不懈堅持的人們。只要有你們在,一切都會好起來。美好的到來終將治癒我們,治癒一切。

武漢,不要怕。背後皆有光。


聯絡鳴謝 |

楊素強 河北衛視宣傳管理部主管

張璐 北京衛視宣傳推廣及製作部副總監

*排名先後按拼音順序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