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世纪中日联合考古,意外发现一古怪织锦,七字内容几乎轰动全国


近年来,随着《盗墓笔记》的流行,“精绝古国”开始为人所知晓,但大多数人都以为这只是小说虚构,其实精绝古国是真实存在的。位于我国新疆民丰县的尼雅遗址,就是汉晋时期的精绝国故址。1995年,中国-日本尼雅遗址学术考察队对尼雅遗址进行联合考古发掘。由于精绝国在古代史料中记载寥寥,因此这次发掘活动只是根据专家的调查研究结果而进行的试探性挖掘。数月下来,一行人几乎没有取得任何进展,也没有找到古墓的痕迹。然而就在众人想要放弃的时候,考古人员终于发现了一座古墓,里面的文物震撼轰动了整个中国。

上世纪中日联合考古,意外发现一古怪织锦,七字内容几乎轰动全国

▲尼雅古城遗址


这是一座两人合葬的大墓,墓主身上穿有多件衣物,其中一具尸身的右臂上绑着颜色艳丽的彩色织锦。考古人员将织锦取下后详细研究,顿时为其上的文字内容而倍感惊奇。这件经历千年时光的织锦,色彩依然绚丽,上面绣着精致诡秘的纹样,意蕴深厚,晦涩难懂,但最吸引人的还是织锦上的八个篆字——“五星出东方利中国”。这块织锦采用了青赤黄白绿五种颜色,皆为秦汉以来使用广泛的植物染料颜色。不过令人疑惑的是,古代阴阳家们推崇的五色应该为“青赤黄白黑”,以对应阴阳五行,即青木、赤火、黄土、白金、黑水,该织锦却将绿改为黑。对此,专家推测可能是因为黑色不够亮丽,故用绿色替而代之。

上世纪中日联合考古,意外发现一古怪织锦,七字内容几乎轰动全国

▲汉“五星出东方利中国”织锦


在古代,皇权至高无上,同时为彰显统治合法性,皇帝们都会宣布自己是上天之子,统治权力来自于上天所赋予,因此中国古代的历法、占星学和天文学都由皇家直接掌控,具有最终解释权。历代王朝为维护历法和天象的绝对权威,是不允许民间私自研究“天文历算”,这块织锦上绣有与星象有关的吉祥语,证明该织锦乃是皇家织室专门制造。

在古代天文学中,织锦上的五色分别与五星(即岁星、荧惑星、填星、太白星和辰星)对应。能够在这样一块面积不大的织锦上,把阴阳五行学说表现得淋漓尽致,证明制作织锦的织女技术非常精湛,非皇家织室之人莫属。至于织造技法,应为蜀地所绣,故专家定名为“汉代蜀地织锦护臂”。

上世纪中日联合考古,意外发现一古怪织锦,七字内容几乎轰动全国

▲《汉书》明代刻本


其后,考古人员在古墓中又发现了一件写有“讨南羌”字样的碎片,这块碎片与“五星”织锦的材料一样,人们推测两部分本为一体。专家指出,《汉书·赵充国传》中曾记载,汉宣帝时期,西汉王朝发动了一场讨伐西羌的战争,宣帝将“五星出东方利中国”的占星术语用于诏书之中,以督促和鼓舞军队对羌人作战。在其他资料中,也有诸如“琦玮并出中国大昌四夷服诛南羌乐安定与天无疆”等记载。由此可见,织锦上的文字,应是西汉王朝为祈祷讨羌一事顺利成功而写的,朝廷将天象与人事结合起来,以鼓舞军心士气,获取人民支持。

上世纪中日联合考古,意外发现一古怪织锦,七字内容几乎轰动全国

▲汉朝皇帝出行仪仗(数字化复原)


“五星出东方利中国”,是中国古代先民观察五大行星运行变化归纳总结出来的占星卜辞。“五星”指金、木、水、火、土五大行星,“东方”是中国古代星宿分野的天穹位置,“中国”指关中和黄河中下游地区,泛指中原,后来代表华夏全部疆域,是一个地理概念。“五星出东方”就意指这五颗行星在同一时间出现在东方天穹之上,即“五星连珠”或“五星聚会”。这种天象千年难得一见,一旦出现,皇帝就会利用天象来实现自己的政治意图。于是,帝王们将这种天象解释为中国大兴的征兆,从而举行各种军国大事,这种做法深刻地影响着大汉帝国的中央决策。

上世纪中日联合考古,意外发现一古怪织锦,七字内容几乎轰动全国

▲古观象台遗址


古代天文学家依据有限的认知,将五星视为五行之精、天之五佐,其各自的性质、亮度、形状、大小、颜色等变化,都具有特殊的星占学意义,与现实中的战争胜负、皇权更替、年成丰歉、水旱灾害等政治、军国大事加以照应。司马迁在《史记·天官书》中就写到:“五星分天之中,积于东方,中国利;积于西方,外国用兵者利”。由此可知,这一块织锦蕴含着特殊的天文知识和特殊政治意义,非比寻常。如今,这块织锦护臂已成为国家一级文物,被列入首批禁止出国(境)展览文物目录,被誉为20世纪中国考古学最伟大的发现之一。令人啧啧称奇的是,蜀锦出土后不久,便因中国日益崛起而逐渐名扬西方,震撼了许多欧美民众和占星学爱好者。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