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战时期司母戊鼎是如何躲过日军的搜查,49年又为何留在了大陆

司母戊鼎,(又称后母戊鼎)是一尊商代时期青铜鼎,它于1939年3月在河南安阳经由当地的村民发掘,后因防止日军抢走又被村民们重新埋在了地下,直到1946年抗战胜利后重新出土存于南京中央博物馆,1959年青铜鼎从南京运往北京,存于新建成的中国历史博物馆(今天的中国国家博物馆)至今。那么这尊巨大的青铜鼎在抗日战争的年代是如何躲过日军的法眼,1949年民国政府退守台湾之际又为何没有随着60万件文物一起去台湾?

一,村民探宝,发现大鼎

自从清末河南安阳发现甲骨文以来,安阳这块地方就一直没有消停过,来探宝的人络绎不绝。用今天的话说那叫“盗墓”,可那个都快亡国的时代又有谁来关心这些事儿。

1939年3月15日,河南安阳武官村一村民,名叫吴希增,来到同村吴培文家祖坟地里,以寻找中药材“田七”为名,实际是“探宝”(盗掘) 。在他用探杆(洛阳铲)探到十几米处时,碰到了硬物,而且洛阳铲也卷了刃。于是吴希增跑到吴培文家,向他叙述了刚才的“探宝”经过。两人商量后,就在当天夜里,找了七八个人,来到吴培文家祖坟地,开了一个宽二尺、长六七尺的长方形坑。众人使用抓钩子刨土,又在坑口处安装辘轳往上吊土。过了两个多小时,当挖至十三四米处时,大鼎鼎身呈现。但此时天色渐明,众人害怕日本人知道,将土回填,返回武官村。

抗战时期司母戊鼎是如何躲过日军的搜查,49年又为何留在了大陆

3月17日,夜幕刚刚降临,吴培文拿着刚从县城买来的三条新井绳,其他村民抬着早已准备好的大梁等,在坑口搭了一个三角架。 麻绳一头拴在鼎耳处,一头拴在鼎足处。这些村民分成两班,先撬起鼎的一端,用土填实后,再撬起另一端,如此这般重复,直至次日,即3月18日凌晨5时,才将鼎从十几米深的坑中拉出。这时,村民发现埋在底部一侧的另一只鼎耳不在器身上,去坑中寻觅,不见,又发现断口为旧茬,遂作罢。众人使用一辆三头骡子拉的铁轮车,将大鼎运到吴培文家 ,并将其埋在吴家粪坑之内 。

二,忽悠日军,蒙混过关,大鼎得以保留

掘出大鼎的消息不胫而走,在大鼎掘出后一个月,北京城最大的古玩商萧寅卿随身带着两个保镖,乘专车来到吴家。表示以 20万大洋购买此鼎,但提出要将其分解为8块。受20万银元诱惑,村民开始肢解大鼎,村民买来三打新锯条,分别锯刻有铭文一侧的两个鼎足。但36根锯条几乎磨秃,鼎足仅留下轻微的痕迹。村民又用50磅的大油锤猛砸鼎壁,但大鼎仍完好无损。经过四五十锤,鼎耳终于被砸掉了。这次肢解使鼎身出现无法磨灭的损伤。后来村民感到肢解大鼎太难,而且,如果萧寅卿变卦,就会落得一场空。但毕竟越砸越觉得作孽,吴培文阻止大家再砸下去,大家横了一条心,决心要把大鼎好好保护起来。众人商议后,将大鼎转移至

吴培文家西屋马棚下,砸下的鼎耳交予探宝人吴希增保管,藏在他家空炕中。

抗战时期司母戊鼎是如何躲过日军的搜查,49年又为何留在了大陆

2005年,大鼎回归安阳“省亲”,已经83岁的吴培文在殷墟门口,鉴于老人护鼎有功,特许可以亲自触摸大鼎

如此重大的消息很快便传到日军住安阳的部队(此时的河南早已沦陷),日军便开

始了抢鼎计划,同时驻彰德县(日伪时期安阳县)日伪宪兵队队长井东三郎得知此事,开始抢鼎。第一次搜查武官村,日本人动用铁道警备队、日本宪兵队三四百人,在村各路口架起机枪,将全村围得水泄不通。因为汉奸告密失误,日本人一进村就直奔与吴培文家一墙之隔的西院马棚,结果一无所获。经过这次搜查,村民连夜将大鼎挖出,将其转移至吴家平日用以装马草的东屋。又在东屋地下挖了一两米深的大坑,将鼎埋入。为了应付日本人的再次搜查,村民用七八十元伪钞买了一尊殷墟出土的无铭文的青铜甗(赝品),并将它与一些碎陶片一并放在吴家的空炕里面。果然,第二天,日本人又来了,并找到了那尊藏在空炕里面的“青铜甗(yan)”。但由于日军不知道发掘了什么样貌的鼎,只知道是青铜器,日军如获至宝,此时武官村的西北刮了大风。日本人不敢久留,带着搜查到的“宝物” ,匆匆离开了武官村。

抗战时期司母戊鼎是如何躲过日军的搜查,49年又为何留在了大陆

1939年河南全境基本沦陷

三,抗战胜利,重见天日,再现辉煌

1946年6月,抗战胜利后一年,安阳县参议员兼古物保存委员会主任陈子明,四处打听大方鼎的下落。后在吴延年,驻军40军的协助下。直扑吴培文家东屋草房,将大鼎从地下掘出。随即,又直奔吴希增家,搜出鼎耳。后来即1947年,驻安阳军事当局总司令王仲廉(即当时驻新乡县31集团军司令王仲廉),将存放于古物保存委员会的大方鼎派人押运至南京,作为蒋介石60大寿贺礼。1948年5月29日至6月8日,中央博物馆筹备处与故宫博物院联合举办展览,司母戊鼎首次在南京公开展出。

抗战时期司母戊鼎是如何躲过日军的搜查,49年又为何留在了大陆

1949年南京解放前夕,国民政府欲想把这尊大鼎和故宫博物院的文物一起运往台湾,奈何此鼎太重不利于运输,随即作罢,这样这尊大鼎就一直存放于南京博物馆内,新中国建立后,1958年,南京博物院从山东请来两位师傅,为司母戊鼎复制了另一只鼎耳。并初步修复了大鼎的多处损伤,1959年司母戊鼎从南京博物院迁至中国历史博物馆,更加广泛地面向观众。自此,作为国之重器,“青铜之王” 开始走向新的辉煌。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