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人合一,是一种理想境界,对人类文明的意义是怎样的?

玛法莲


天人合一,要彻底理解天人合一需给天和人下个确切的定义!天即道即命即永生永存之全知能,而人即运即德即生存延续进而成道之正义有效知能并过程。所以,天人合一是自然的必须的!人,生存延续传递的就是爱情亲情友情并生存经验并知能,目的就是越过生老病死迷惑罪恶而永生永存,主宰身心并未来,永享爱情友情友谊而圆满无漏!

这是先天道德即命运,而语言文字始以来,人类并万类在伪道德后天命运即私性物欲操纵下,唯我唯利贪婪自私纷争不断!人道人性人伦被老百姓在困顿中传承,而权贵在贪婪奢侈腐败中!这种状态下的天人合一就是一种欺骗并奴役!中国二千年的专制统治西方黑暗的中世纪即因于此!

二战后新中国成立,老百姓始当家作主虽亦历尽曲折,凡七十年重回世界之巅!而欧美诸强彻底解放私性物欲基础上以人权自由博爱为价值观,创生了发达的物质并科技文明!但,副作用亦很明显,生态破坏能源枯竭核威胁恐怖主义物欲横流吸毒性混乱,都严重降低人类生活之安全感并愉悦度!这是私性物欲异化人性人伦的结果,是物性即无明的造化!

中国,是世界上唯一古文化人伦传统未彻底断代之文化古国!中医药理念及家国情化即先天道德命运之传承,此次疫情充分显示了国人中医药及举国体制之威力!向世界证明了先天情怀之生命力凝聚力,这是人类的福音!是后天命运伪道德体系崩溃的前兆,人类将突破物性即无明之桎梏,建设大同,完成初衷使命!


阳光明贞


“天人合一”思想,体现了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核心价值追求,具有鲜明的东方文化特色。“天人合一”,强调的是人与天道自然的和合为一,追求的是生命个体有限性与宇宙自然无限性的浑然一体。

“天人合一”中的“天”,既是“自然之天”,又是“主宰之天”。在儒家哲学看来,“天人合一”的“天”,主要的是“主宰之天”;在道家哲学看来,“天人合一”的“天”,主要的是“自然之天”。

“天人合一”的思想,对于纠正“天人相分”的西方文化观念、促进人类文明健康均衡发展,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01 “主宰之天”

“主宰之天”,指的是有人格、有意志、主宰万物命运的天。

儒家经典《周易》中说:“古者包牺氏之王天下也,仰则观象於天,俯则观法於地,观鸟兽之文,与地之宜,近取诸身,远取诸物,於是始作八卦,以通神明之德,以类万物之情。”又说:“夫大人者,与天地合其德,与日月合其明,与四时合其序,与鬼神合其吉凶,先天而天弗违,后天而奉天时。”

这里所提到的包牺氏“观象于天”“观法于地”,创作八卦,传告神明心意,类推万物情况,以及与天地、日月、四时、鬼神和合为一的“圣人”,都体现了天人同构、天人合一的价值追求,这是“内圣外王”的人生最高理想境界,而这里的“天”,恰恰就是“主宰之天”。

从宋代张载正式提出了“天人合一”的命题,到后来的程朱理学、陆王心学又进一步发展了“天人合一”的学说。

朱熹说:“形而上者,无形无影是此理。形而下者,有情有状是此器。”(《朱子语类》)

他认为,抽象的“理”是世界本原、宇宙本体,而且这“理”是至善的,但是,作为个体的人,是现象世界中具体的、特殊的产物,必然不能合乎至善的理想。

因此,在朱熹看来,必须正心诚意,通过“格物致知”的功夫,对宇宙万物,穷究不已,持续用力,灭人欲之私、存天理之公,便可达到“直与天地万物上下同流”的至善境界,也就是天人合一的境界。

而在心学的集大成者王阳明看来,“格物”就是“正物”,即是去其恶、以归于善,这就是“格物”;“致知”,就是“致良知”,即是去除私欲障蔽,彰显吾心本有的粹然至善的内在光明,达到天地万物“一体之仁”的至善境界,也就是天人合一的境界。

因此,虽然王阳明与朱熹“格物致知”的路径不同,但他们所追求的最高目标却是一致的:都是要达到天人合一的至善境界,而这一境界也就是“内圣外王”的成圣境界。

02 “自然之天”

“自然之天”,指的就是大自然,比如,日月星辰、风雨雷电、四季更替等现象,都属于“自然之天”。

道家哲学突出的强调了“自然之天”的重要性,主张顺乎自然天性,反对人为妄作。

老子在《道德经》中说:“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对此,王弼注解说:“与自然无所违”。

也就是顺任自然、天人合一的意思。

《庄子》中说:“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为一。”

在庄子看来,天地是与我共生的,万物是与我为一的。

在老庄哲学看来,人为、妄为,都与自然、自发相反,因此,老子、庄子都猛烈的批判仁、义、礼等世俗道德规范。

《道德经》中说:“上德不德,是以有德。下德不失德,是以
无德……失道而后德,失德而后仁,失仁而后义,失义而后礼。夫礼者,忠信之薄,而乱之首。”

在老子看来,上德之人不囿于世俗道德说教的约束,而是以自然无为的态度对待宇宙万物,因而看起来是没有道德的,但恰恰是真正有道德的;下德之人拘泥于世俗道德规范的束缚,处处以仁、义、礼等道德说教苛己责人,看似有道德,其实却是最没有道德的。因此,失去了道而后才有德,失去了德而后才有仁,失去了仁而后才有义,失去了义而后才有礼。礼是忠信的不足,是祸乱的开端。

为此,老子主张必须“绝圣弃智”、“绝仁弃义”,返璞归真,也就是强调要“天人合一”、顺任自然、虚静无为。老子的这一思想,在庄子那里,更是得到了淋漓尽致的发挥。

《庄子》中说:“牛马四足,是谓天;落马首,穿牛鼻,是谓人。故曰:无以人灭天。”

牛马天生四足,这叫自然;络马头,穿牛鼻,这叫人为,庄子反对人为妄作,主张顺任自然,只有这样,才能返璞归真,合于天道自然。

03 殊途同归

可见,儒家哲学所理解的“天”,被赋予了至高无上的道德品格,是“主宰之天”,也是“天理”、“良知”的本原所在,它是刚健有为的,也是作为个体的人所遵循效法的最高本体。个体的人必须通过持续的修养功夫,把自己的道德精神提高到“同天”的高度,也就是达到天人合一、和合天地的最高道德修养境界,实现“内圣外王”的终极目标。

而在道家哲学系统里,“天”更多的是指“自然之天”,它是虚静柔弱的,是无为而无不为的,作为个体的人,应该顺乎自然无为之道,不妄作、不妄为,摒弃一切“反自然”的举动,进而达到“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为一”的天人合一的修养境界。

也就是说,儒家是从肯定的方面来立论的,他们看到的是刚健的“天”、“主宰之天”,所谓“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周易》)。而道家则是从否定的方面来立论的,他们看到的是柔弱的“天”、“自然之天”,所谓“弱之胜强,柔之胜刚。天下莫不知,莫能行。”“天下之至柔,驰骋天下之至坚。”(《道德经》)

虽然儒家和道家追求天人合一的路径不同、取向不同、所理解的“天”的内涵不同,但他们最终都要达到天人合一至善修养境界的目标则是一致的。而“天人合一”的思想,也成为了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追求和突出特色。

04 时代价值

中国传统文化哲学关于“天人合一”的思想,其实也就是强调“天”与“人”的和谐一致、和合为一。

不管是儒家所理解的“与天地合其德,与日月合其明,与四时合其序,与鬼神合其吉凶”中的“主宰之天”,还是道家所追求的“天地与我并生,万物与我为一”中的“自然之天”,最终指向的都是可知可感的自然世界,强调的是人与天道自然的和合为一。

而与天道自然和合为一的“天人合一”思想,与强调征服自然的西方文化传统迥然不同。在国学大家季羡林看来:

“在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方面,东方文化与西方文化是迥乎不同的,夸大一点简直可以说是根本对立的。西方的指导思想是征服自然;东方的主导思想,由于其基础是综合的模式,主张与自然万物浑然一体。西方向大自然穷追猛打,暴烈索取。”

“在西方文化风靡世界的几百年中,在尖刻的分析思维模式指导下,西方人贯彻了征服自然的方针。结果怎样呢?有目共睹,后果严重。对人类的得寸进尺永不餍足的需求,大自然的忍耐程度并非无限,而是有限度的。在限度以内,它能够满足人类的某一些索取。过了这个限度,则会对人类加以惩罚,有时候是残酷的惩罚。”(《天人合一新解》)

这里,季羡林所说的大自然对人类的惩罚,指的就是在西方文化征服自然观念的支配下,人类对大自然贪得无厌的榨取,导致了生态环境的严重恶化,甚至反过来威胁到了人类自身的生存。

季羡林的主张,其实与恩格斯所说的“我们不要过分陶醉于我们对自然界的胜利。对于每一次这样的胜利,自然界都在对我们进行报复”这句话,其内涵是一致的。

那么,该如何扭转过分强调征服自然的西方文化所带来的弊病呢?我们认为,中国传统文化所倡导的“天人合一”思想,恰恰是对症下药的良方。

05 “天人合一”与“天人相分”

中国文化和西方文化的差异,不仅表现在对待自然的态度上,另一个重要的表现,就是对于“人”在宇宙中地位的理解不同。

以“天人合一”为代表的中国传统文化价值观念,强调人与天道自然的和合为一、和谐一致,由此而生发出群体本位的倾向,强调群体与个体之间的最佳结合、完美平衡。

比如,孔子主张:
“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论语》)

孔子主张克制约束自己,使言行合乎礼仪,这就是仁;“从心所欲不逾矩”其实也就是既有个性的充分发展、又完全合乎社会道德的要求。也就是说,孔子强调人的社会属性与人的个体属性的完美统一、和谐一致。

而西方自古希腊以来形成的“高扬人的个性”的文化传统,以及由此而生发出的个人本位的价值取向,把人与自然、人与社会对立起来,也就是所谓的“天人相分”,这一西方文化传统推崇个性自由解放,强调重视个人价值、个体利益。

比如,崇拜倡导个人英雄主义,是西方文学作品中一以贯之的一个重要传统,从古希腊神话中宣扬的义无反顾的个人英雄主义和殉道般惨烈的牺牲精神,到现代作家海明威的小说《老人与海》中塑造的“硬汉”形象,再到如今西方大片中的超人、蜘蛛侠等形形色色的英雄形象,鲜明的体现了追求个性解放和崇拜个人英雄主义的价值追求。

虽然西方“高扬人的个性”的文化传统有其科学性与合理性,但是过犹不及,当过分强调个性解放、个人本位时,就必然会漠视自然、漠视社会,随之而来的,人与宇宙自然、人与社会的整体性、和谐性就会被无情的撕裂开来。

06 “天人合一”与人类文明

当今时代,西方个人英雄主义价值观支配下所造成的对自然的征服,以及社会生活中极端的个人本位倾向,已经让现代社会尝到了许多的苦头:生态恶化、信任危机、精神空虚,等等。

比如,我们身边居高不下的离婚率,以及“单身经济”的兴起,未尝不是西方个性解放、个人本位的文化观念对国人的思想所带来的潜移默化的影响所造成的。

据今年11月22日《经济日报》报道:“一个人看电影、一个人逛街、一个人吃饭、一个人旅游,这是大多数单身族的生活。数据显示,全国单身人口已达2.4亿,占到总人口15%。”

为什么会有那么多单身族?为什么会有畸高的离婚率?因为很多人都在追求绝对的自由、纯粹的幸福,有人一言不合而离婚、有人婚内出轨而离婚,有人单身是因为沉湎于极端精致的一人世界的“小生活”,为了保持这份精致的生活情趣,他们宁肯与宠物一起“过日子”也不肯找人结婚。其实,这些现象,本质上还是极端个人本位思想在作怪,也就是西方“天人相分”文化观念的输入所带来的必然结果。

那么,该如何纠正西方“天人相分”文化所带来的一系列社会弊病呢?季羡林认为:

“人们首先要按照中国人,东方人的哲学思维,其中最主要的就是‘天人合一’的思想,同大自然交朋友,彻底改恶向善,彻底改弦更张。只有这样,人类才能继续幸福地生存下去。我的意思并不是要铲除或消灭西方文化。不是的,完全不是的。那样做,是绝对愚蠢的,完全做不到的。西方文化迄今所获得的光辉成就,决不能抹煞。我的意思是,在西方文化已经达到的基础上,更上一层楼,把人类文化提高到一个前所未有的高度。‘三十年河西,三十年河东’这个人类社会进化的规律能达到的目标,就是这样。”(《 “天人合一”新解》)

1988年1月2日,澳大利亚的《堪培拉日报》发表了一篇发自巴黎、题为《诺贝尔奖得主说要汲取孔子的智慧》的文章,文章提到:世界各国诺贝尔奖得主在巴黎集会,会上大家一致认为,人类要在二十一世纪生存下去,必须回到二千五百年前中国的孔子那里,去寻找智慧。

当前,是时候大力弘扬以“天人合一”为根本价值追求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了,也是时候反思以个人本位、个人英雄主义为价值取向的“天人相分”的西方文化观念了。


紫天云


分两步解答:

1.天人合一的哲学基础;

2.天人合一对人类文明的启示;

一,天人合一的哲学基础:

首先我们聊一下古代的宇宙生成理论。《周易*系辞》有言:“是故《易》有太极,是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这里的两仪用卦象来表示就是:乾卦和坤卦。易学中以‘乾卦’象天,以“坤卦”象地,而天地交合,化生万物,其中以人为贵,所以古人称:人为万物之灵,这是因为人为天地中和之气所生,所谓中和之气,用易学语言表述则是:坎卦和离卦相交而生之物,因为坎卦和离卦是乾坤二卦的精华所在,乾坤二卦是代表天地,天地化生了万物,而人又是由天地之精华相交(坎卦和离卦)而成,所以人就自然是万物之精华所在啦。(此处更具体深入的讨论则涉及到易学中相关知识,这里一则限于篇幅,二则限于本人学识,所以就不展开讨论了)。以上所述,和“天人合一”有什么关系呢?相信有些朋友已经明白了:“天人合一”理论其实就是在论述易学中的“乾卦”和“离卦”“坎卦”之间的关系,也就是说“天人合一”(包括董仲舒在《春秋繁露》中提出的“天人感应”)的哲学理论基础其实就是建立在易学之上。所以“天人合一”是古人根据《易经》的哲学理论衍生出的世界观之一,并非无稽之谈,而是有着深刻的哲学基础,至于对错与否,则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并非本文要讨论的话题啦。

二,天人合一对人类文明的启示;

1.人与大自然间深刻的关联性。

目前科学理论对人与自然联系的认知尚末达到天人合一所论述的深层关系,对人们进一步深入研究相关问题有指导和借鉴意义。

2.拓展人类生命极限。

如果天人合一中的相关理论被证实,那么会极大拓展现代人类对人体生命极限的认知,进而会开启一个全新的人类高阶文明。


国学归元


天人合一,对普通人来说,毫无意义。

什么叫天人合一?现代人解释为人类社会与自然世界协调统一。然而,这仅仅是某些现代人的观点。

准确表达“天人合一”的,是道家庄子的“人与天一也”。

《庄子,山木》编了个寓言故事,孔子与学生穷于陈、蔡之间,七日不火食,孔子左手靠着枯树,右手敲着枯枝,边敲边唱,歌声与敲击声却不合拍。学生颜回偷看了一眼,孔子怕学生不理解,曰:“回,无受天损易,无受人益难。无始而非卒也,人与天一也,夫今歌者其谁乎?”

大意,孔子说,颜回呀,不接受天的损害容易,不接受人的利益困难。世上的事儿没有什么开始就终的,人与天一也,至于现在唱歌的人将来又是谁呢?

孔子解答了半天,学生还是不明白,问:

“何谓人与天一也?”仲尼曰:“有人,天也。有天,亦天也。人之所以不能有天,性也。圣人晏然体逝而终矣”。

大意,学生问,什么叫人与天一也?孔子回,有人,是因为有天。有天,还是因为有天。人之所以不能有天,本性决定的。圣人死了安然体逝随天而去以终。

也就是说,一般人别想了,只有圣人死后升天,天人合一。


赵日金141


现代科学在不断发展,利用各种方式在探索着星辰大海,就象流浪星球一样从一个快不适宜人类生存的星球带着人们到另一个星球。但那群人却是另一群人似乎与现在活着的人们没有了关系,若有也只是所谓有基因的一点遗传而己。考古说人从猿进化而来,那人还会再继续进化吗?如进化会成什么样子呢?还是以后亿万年不变呢?这是个严肃的问题,也有待科学的不断探究。

今天在我们的生活中常常能接触到很多思想如天人合一,古往今来很多大家在研究继承延续发扬光大。而我想说的是天人合一是一种修炼的方法,通过与天的融合最后达到与天同寿与日同光的不可思议的境界。如列子御风飞行,彭祖活八百岁,崂山道士穿墙过壁,八仙过海各显神通等等都是说的透过修炼可能具有的一些能力,所谓一人得道鸡犬升天,每个修道者都想透过修炼而羽化升仙。这些都变成神话和传说。但说明人从古至今都是希望超能力的。也即是可以进化的。

人们谈论着书本上的理论写着种种的论述,却一天的坐都没打过,大周天小周天在人体如何运行都没感受却在说着天人合一。所以就变成了文化传承下来,图有其名,最后的影响会越来越小,最后消亡,因为再没有一个实证的人能真正体悟天人合一,或者羽化升仙了。

天人合一是一种修证的境界,修者如人饮水冷暖自知,不是空谈。真正想达到天人合一的人应该寻师问道,静心体证,最后让生命升华。

希望我们能真正的继承下来。个人感悟,不喜勿喷。


如梦中影


天道自然

天人合一是道教观点,也是中国哲学的精神原点,中国哲学是唯物哲学,中国人的心目中从未有过一个人格化的神存在,传说中的玉帝众仙,真君大神,也是各具功能而存在,服务于俗世凡间,他们分工负责人间各项工作,有点像部委局办,某神或某仙并非能包办全部,功能人格化后并便于记忆传播推广,真正修行之人,并不以神话传说为教材,拜神上香为功课,而是精进教义,用理论指导实践,自我提升,传播教义,相当于理论工作者。

中国人讲的天即讲自然,简单总结下来八个方面,也就道教讲的八卦,乾震巽兑,坤艮坎离,分别对应八个自然现象,天雷风泽,地山水火,这是最早理解的天,后来引申出很多自然规律也是讲天,不展开说。

人是存在天地之间唯有能与自然对话的生灵,人类通过活动,适应自然,师法自然,改造自然,与自然和谐相处即为天人合一,天人合一是人类活动的最高境界,完全符合现代发展理念,和谐发展,科学发展,不过度消费自然,利用自然发展人类社会与保护自然并不矛盾,绿水清山就是金山银山。

由人与自然的和谐进一步延展开去,人与人的和谐,人自身精神思想与行为身体的和谐,也应理解为天人合一,达到这种境界,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有入化境”,在各行各业,各种领域,人生不同阶段通过实践训练,有如道家修行,都会出现这种“化境状态”,达到天人合一。

中国祖先的智慧在几千年前就认识到这一点,我们受益至今,这也是优秀的中华文明魅力所在,重要所在。


过山风keanv


天人合一,一直对人类都产生着很深远的影响。

古代的天人合一,是文人、雅士、修行者的最高追求。对天地万物的感受,让人类文化从最初得到衍生。

《周易》对中国影响力是极为强大的,他的来源点就是天人合一。从乾坤开始,就在借由天地万物的现象,讲述人生哲理。

老子和庄子就不说了,咱们再说近代。

《物种起源》中,讲述人类从猿猴进化过来的,不也是从动物方面考察,然后一点点研究,最终找出的结果吗?

现代文章《狼道》,更是典型的例子。

就连同性恋的考察,也是从动物为原点考察出来了。

还有兵法系列的书籍,多是从动物界的行为方式,思考衍变的。

还有华佗的五禽戏,螳螂拳,鹰爪功,很多武术方面的事情,都是从动物身上观摩,衍生的。

天人合一,这个天自,代表的就是道,就是万物,就是宇宙所有。

现在人为什么要环保?为什么要保护动植物?

说穿了,追根究底还不是为了养护好这片天地,努力去守护最初的‘天人合一?’


姚君鸿


人,本就合于天。何必再“合”!

狗,本也合于天。

猫,本也合于天。

狼,也合于天。

豹,也合于天。

蝼蚁,合于天。

蛔蛔,合于天。

蚂蚱,合于天。

蚍蜉,合于天。

万物者,谁不合于天?

生,合于天,死,合于天。

赞天,合于天,骂天,亦合于天。

胜,合于天,败,亦合于天。

顺适,人合于天;狂妄逆背,亦在天下!

谁又能“不合于天”?

你,于天外来乎?

他,于天外来乎?

你们,太阳系之外的外星人乎?

即使要“合”,不该“人天合一”乎?又何言“天人合一”——莫非让“天”来合“人”乎?

与“蚍蜉撼大树”,与“螳臂当车”,何异乎!

“天人合一”者,是政治思想用语。

如同现代的“为人民服务”。

乃说:执政者治理天下,要将祭天与祭民众,要将敬天与敬民众,要将环绕于天与环绕于民众,合而为一,看成同等的,一样的。

天,即民众。

民众,即天。


卜耐夫哲学


“天人合一”思想里头蕴藏着中华文化信仰的奥秘,中国文化中的“天人合一”思想,不管是在儒、在释还是在道,通通都体现了一种对“大道”的信仰。《老子》说:“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可见一是万物的根基,是本,是始。对“道”的信仰是彻底融入中国人的血脉当中的,每个中国人都会论一论“天理良心”,凡事都是要讲个“道”的。

对于天人关系,夏商时就有记载和讨论。中国人“敬天”、“祭祖”,“天”是一个具有宗教性和神秘性的概念。

“天人合一”的思想历朝历代都有继承和发展。下面我们重点介绍董仲舒和张载。

董仲舒是西汉著名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主张便是由他提出。汉武帝即位后,让各地推荐贤良文学之士,董仲舒被推举参加策问。汉武帝连续对董仲舒进行了三次策问,基本内容是天人关系问题,所以被称为“天人三策”。 董仲舒认为,“道之大原出于天”,自然、人事都受制于天命。

儒家经典《尚书》、《春秋》等不时记载有君主施政影响天时、引发灾异的记载。董仲舒于是据此提出“天人感应”学说,认为天意与人事交感相应,天能影响人事、预示祥灾,人的行为能感应上天。他认为,人君为政应“法天”行“德政”,“为政而宜于民”;否则,“天”就会降下种种“灾异”以“谴告”人君。如果这时人君仍不知悔改,“天”就会使人君失去天下。

董仲舒还提出了“天人相应”的思想。天人相应的理论基础就是"天人合一"。古代中国哲学、中医等都认为"天道"和"人道"是合一的。天人相应,按照现代的解释就是:自然界(大宇宙、宏观整体)和人(小宇宙、微观个体)是互相感应、互为反应、互为映照的。

张载是北宋思想家、教育家、理学创始人之一。张载辞官归家后,讲学于关中,建立学派称为“关学”,世称横渠先生,与周敦颐、邵雍、程颐、程颢合称“北宋五子”。张载在他的著作《西铭》中提出了“民胞物与”的思想。

“民,吾同胞”是说在自我与他人之间应当具有一种同胞般的关系,表达对一种和谐、融洽的人与人之间关系的美好信念与追求。在儒家“差等之爱”之外发展出一种遍及他人乃至宇宙苍生的“平等之爱”,体现了朴素的博爱精神和平等观念。

“物,吾与也”是指人类与自然之间的朋友关系,表达的是一种视天地万物为一体的可贵思想。关于人与物的关系或者是人与宇宙的关系,宋代新儒家提倡“天地万物一体”的天人合性论,主张人性来源于宇宙的本原。

万物(当然包括人和自然界)都是一体同源,故而每个人都应该视同类为手足,视自然为朋友。

天人合一,万法归宗。万物有灵,那么我们有什么理由不爱护这大自然的山川河流?我们又有什么理由不爱护这世间的一切生灵?细微至发梢,宏大至天地。“宇宙即我心,我心即宇宙”。


雪魄流光


什么是天人合一!

自己的一点拙见简单说,所谓的天人合一就是三气合一,道家的炼丹,佛家的炼舍利,儒家的炼婴儿,人是个小宇宙,外面是个大宇宙,遇见明师指引,上开百会下开涌泉,中开丹田,元神归位,吸呼导引开始,走觉正净,净正觉之路,不要几年几十年,只有那几步,就上来了,但是要看能合到哪个度上,(有明白的,有糊涂的)真正玄关窍开,玄珠出世明心见性的人真是凤毛麟角,一切贤圣皆以无为法而有差别,古有老子,孔子,释伽等等,现代也有很多,成功了,老的还是老的,少的还是少的,利而不害,为而不争,人间正道是沧桑,有德者胜之!

(水到渠成,很快的!真子!)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