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成為壓倒駱駝最後一根稻草?專家解碼全球市場風險演進邏輯!

中宏網北京3月23日電(記者王鏡榕)3月23日,全球市場再度迎來黑色星期一,亞太、歐洲市場集體大跌,韓國、印度、泰國、新西蘭等多國股市盤中觸及熔斷,被迫暫停交易。

  輿論認為,縱觀全球市場本輪調整,新冠肺炎疫情成為壓倒駱駝的最後一根稻草。3月12日,美股為首的12個國家股市,在一天內先後熔斷,美股更是上演十天四熔斷,一個月內累計跌幅超過34%。

疫情成為壓倒駱駝最後一根稻草?專家解碼全球市場風險演進邏輯!

  日前,瞭望週刊社副總編輯劉明博士就相關話題接受本網專訪。

  記者:針對疫情下全球資本市場的本輪調整,回溯您對2008年國際金融危機的相關研究,您怎麼研判我們當前面臨的系統性風險?以及為更好應對當前全球金融動盪,您認為系統性風險的發生、發展、傳導是否具有某種程度的一般規律與模式?

  劉明:其實,硬幣都是兩面的。金融領域的整合與國際化也具有兩面性的後果:一個經濟體在金融領域的整合與國際化程度越高,它通過其在國內、國際金融領域強大的影響力、輻射力所獲取的系統性收益就可能越大;相應地,它對國內、國際金融業務的依賴性也越強,在金融領域所面對的系統性風險也越高,一旦遭遇金融危機,其所受衝擊和影響的時間也越長、程度也越深。

  金融領域日益出現國別、地區和國際性整合的趨勢,當然是因為這樣的整合適應時代的發展以及本國經濟、全球經濟發展的需求,實現了規模經濟和範圍經濟效益,完成了不同市場間,包括國際間的資本流動與分配、金融資產的分散配置與金融風險的分散承擔、技術和知識的傳播與擴散等具有系統重要性的功能,提供了具有系統重要性的基礎服務;同時,使得金融產業競爭性更強,效率更高,交易成本更低,資產更具流動性,產品更具綜合性,業務網絡更流暢,信息更充分,抗風險能力更強,規則更為透明、一致和穩定,套利機會與套利活動減少。其結果是,金融之於經濟的影響力已經再次實現了歷史性跨越。從全球範圍看,資本市場價值與國內生產總值的比率以及金融部門在經濟總產出和總增加值中所佔份額均持續上升。

  尤其需要關注,大規模的國際金融活動使得有關大型金融機構及所在經濟體獲取了與其所在國家、所在地區經濟規模相比遠為超高比例的系統性收益。若干大型金融機構的資產總量甚至遠遠超過其所在地區、所在國家的總體經濟規模。

  反過來,金融整合與國際化也可能形成並加劇金融和經濟體系的不平衡,推高一些金融機構和經濟體的風險偏好、複雜程度,降低外部金融市場的流動性和資本供給,金融資產和金融部門之間、各經濟體之間相關性更高,也更容易形成風險的傳導。如果這些具有高度集中性、複雜性、國際性的金融機構出現問題,它們相應地就會引發系統性風險。那些對跨國業務活動依賴性更強的機構和國家,如果再加上其運作現代銀行體系經驗不足、時間短暫且監管不力等問題,在金融危機中往往更早轟然倒地,就是這一問題一體兩面的表現。進一步,如果這些重要機構出現危機,其影響力也並不侷限在本行業和金融體系,甚至也不侷限於本國經濟,更可能產生跨部門、跨行業、跨國界的溢出效應。

  坦率地說,在當前全球金融動盪的演進中,我正越來越多地看到了2008年國際金融危機的影子。也許我們還在關注橋水基金的流動性問題,但是我們或許更應該關注如下的危機演進,其基本模式或許會令你感到如此的“似曾相識”:重要金融機構的問題或危機首先直接衝擊資本市場,引發資產拋售或贖回浪潮,資產價格爆跌、財富和市場信心被摧毀,相應地對企業資金流動產生即時性的影響,導致實體經濟遭受損害;進一步的代價則不僅包括支持金融體系所需要的直接成本,例如各國在危機爆發後大規模實施的直接貸款、資產採購、抵押互換、擔保計劃、資產保險以及直接注資、臨時國有化等大規模救助行動,也包括實體經濟活動陷入停滯所包含的進一步代價,例如系統重要性金融活動(信貸等)突發性中斷、貨幣政策急速轉向,相應的投資、消費活動和總體經濟增長突變性地偏離正常軌道,實際產出進一步銳減,以及大規模衰退進一步引發財政收入減少,失業率、財政赤字和公共債務攀升等等;而重要金融機構的危機和主要經濟體的衰退最終將,甚至即時性地跨越國界,傳導至其他經濟體甚至全球經濟體系,不僅危機範圍和規模擴大,而且由於連鎖反應導致危機程度迅速加深等等。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