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宮博物館藏品鑑賞——青銅器(一)

青銅文化是人類文明發展到一定階段的產物,我國大件青銅器在夏代晚期(考古學文化的二里頭時期)開始出現,到商代前期(二里崗時期)和商代後期(殷墟文化時期),出現了大量氣勢恢宏、紋飾繁縟的呈組合的青銅器。進入西周、東周時期,出現了一批具有長篇銘記歷史事件文字的青銅器,這是中國青銅文化的兩個特有現象。青銅器的製造和發展,歷代綿延不斷,但對社會生活產生較大影響的是在先秦時代。

故宮博物館藏品鑑賞——青銅器(一)

【十二生肖鏡】

  隋,直徑13.65釐米

  鏡圓鈕,鈕座周圍飾連珠紋。內區飾纏枝紋,外區飾十二生肖,以雙線相隔。素緣。

故宮博物館藏品鑑賞——青銅器(一)

【雙兔車軎】

  雙兔車軎(音衛),西周,高8.8釐米,寬15.6釐米。   雙兔立於軎筒之上,兩兔反向,臀部相連,俯曲腿,圓目,長耳,圓腹,腹中空,腹外飾雲紋。軎筒兩端的口徑粗細不等,筒中部橫向有一圓孔。   車軎是古代車上的重要部件,“軎”位於兩個車輪的外側,用於固定車輪,將軎套於軸的最外端,防止輪子脫落。雙兔車軎鑄造精良,造型生動活潑,兔的形象寫實,在西周車飾中十分罕見。

故宮博物館藏品鑑賞——青銅器(一)

【獸面紋簋】

獸面紋簋,商代。

故宮博物館藏品鑑賞——青銅器(一)

【父丁尊】

父丁尊,商代。

故宮博物館藏品鑑賞——青銅器(一)

【史鼎】

  史,商,通高18釐米,寬15.5釐米。

故宮博物館藏品鑑賞——青銅器(一)


【獸面紋鼎】

  獸面紋鼎,通高21釐米,寬18.3釐米,重1.04kg。

  鼎圓體,深腹,薄壁,平口沿外折,口沿上有雙立耳。腹下三扁足,足作夔形,首朝上,尾部作支點。頸部飾獸面紋,無地紋。

  鼎是青銅禮器中最重要的一類器物,自考古學上的二里頭文化時期開始出現,一直沿用至明清時代,是青銅器中流行時間最長的器物。

故宮博物館藏品鑑賞——青銅器(一)

【獸面紋觚】

  獸面紋觚,通高15.1釐米,寬10.7釐米,重0.37kg。

  觚體圓,喇叭形狀,侈口,束腰,圈足。腰飾獸面紋,無地紋,上飾弦紋二道,下飾弦紋三道。

  獸面紋觚形體較小,紋飾簡單,頸部較短,口沿向外伸張不大,這些都是商代前期青銅觚的特點。

故宮博物館藏品鑑賞——青銅器(一)

【網紋斝】

  網紋,通高25.8釐米,寬17.1釐米,重0.93kg。   斝圓體,侈口,口上有二小柱,口內側有一圈唇邊,束腰,此腹上有一素鋬,腹下有三錐足,足中空。腹飾網紋,網紋中飾乳釘紋。   此網紋斝形制較為原始,紋飾、鑄

造工藝均很粗糙,器壁很薄,具有商代前期的風格。   此網紋斝收購於1957年。

故宮博物館藏品鑑賞——青銅器(一)

【獸面紋斝】

  獸面紋斝,商早期,高25釐米,口徑18釐米。

  此斝頸口侈大,口沿處有兩根立柱,立柱頂端飾火紋,頸腹分段,頸部下端環飾獸面紋,腹部呈圓弧狀鼓出,弧形單柄,平底,三角形錐狀三足。

  此件器物具有商早期的明顯特徵:立柱為不甚發達的菌形立柱,而商代中晚期的斝,其立柱則日見發達和突出。立柱頂端所飾火紋(舊稱渦紋)是太陽的標誌,其形狀為圓形,中間略突起,周邊有旋轉的弧線環繞。早期的火紋主要出現在銅斝上,二里頭文化時期的斝已飾有火紋,到了商代早期,火紋普遍出現在斝的立柱和腹部,而商代晚期,火紋逐漸從斝轉移至鼎、簋之類器物上。

  斝是體形容量最大的飲酒器,《周禮·考工記·梓人》賈公顏疏引《韓詩說》雲:“爵一升,觚二升,觶三升,角四升,散(斝)五升。”斝在等級上則比較低,《禮記·禮器》上說:“尊者獻以爵,卑者獻以散(斝)。”現在通稱為斝的青銅器,名稱是宋人所定,始見於《博古圖錄》。

  關於斝的用途,有種說法認為它是溫酒用具,但在禮制方面,據《禮記》、《左傳》等書所載,斝主要是用來行祼禮的酒器。

故宮博物館藏品鑑賞——青銅器(一)

【獸面紋方壺】

獸面紋方壺,通高28.1釐米,寬13.8釐米,口徑10.4×7.3釐米,重1.38kg。   壺體扁方,直頸,直口,頸兩側各有一環耳,長方圈足,足上有四個方穿孔。頸部飾弦紋二道,肩、足各飾目雷紋一圈,腹飾獸面紋,上方飾目雷紋一圈。

故宮博物館藏品鑑賞——青銅器(一)

【獸面紋爵】

獸面紋爵,通高16.1釐米,寬14.8釐米,重0.24kg。1956年收購,是故宮博物院現藏青銅器中時代最早的器物之一。   爵橢圓體,口內側有一圈唇邊,長流,短尾,流口上有二小柱,束腰,腰下有一圈凸起的寬帶,平底,底下有三錐足。腹飾獸面紋,無地紋。   商代前期的爵型制淳樸,紋飾簡單,鑄造粗糙,是青銅器初級階段。


圖片來源於網絡、故宮博物院等;文章內容參考自網絡、書籍;若有侵權,請告知,我們將盡快刪除。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