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孩子出現以下三種“惡劣”行為時,家長該打就要打,不能心軟

孩子在一生成長的道路上一定會有犯錯的時候,孩子犯錯家長懲罰這是天經地義的事,不過現在的家長越來越注重教育方式,很少會出現打孩子的現象。雖然我們講究的是以理服人,但是孩子如果出現了這3種“習慣”,家長該打就得打,超過6歲想管都來不及。

當孩子出現以下三種“惡劣”行為時,家長該打就要打,不能心軟

孩子出現這三種“習慣”,家長該打就打

1、隨便發脾氣、打人、扔東西

美國威斯康辛大學的哈洛教授曾用猴子做實驗得出的結論是:暴力與童年所遭受的經歷是有關的。一些小孩子的脾氣很差,動不動就向其他人發火,甚至朝著別人扔東西或者動手打人,這些孩子一般都是有性格缺陷,導致自己的脾氣不受控制,如果父母不加以約束和監督在將來會使孩子有很嚴重的暴力傾向。

當孩子出現以下三種“惡劣”行為時,家長該打就要打,不能心軟

2、總是威脅家長

另外,有一些孩子總是喜歡威脅父母,從而達到自己的目的,因為在一些家庭中,父母們極其寵溺孩子,生怕孩子受到了委屈,當孩子想得到一些東西時,便用自己的一些條件甚至生命來威脅父母,一些父母會選擇妥協,順從孩子,殊不知這是在培養孩子的陋習,應該適當地給孩子一些訓誡,讓他們明白凡事都要靠自己來完成,威脅別人是沒有任何用的。

當孩子出現以下三種“惡劣”行為時,家長該打就要打,不能心軟

3、無視,完全不服從父母

父母是孩子們的第一任老師,孩子的是非觀在進入校園前,正是由家長來一一告知的。但一些孩子卻不聽父母們的勸告,“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甚至還專門和父母對著幹,父母們都是在碰壁中走過來的,不想讓孩子們步後塵的話就應該給孩子立下規矩,建立起在孩子面前的威信。

當孩子出現以下三種“惡劣”行為時,家長該打就要打,不能心軟

以上三點壞習慣是孩子們絕對不可以出現的,父母們一定不可以心慈手軟,“給孩子一個健康快樂的童年”,該教訓的時候就一定要讓孩子長個教訓,當然除了“打”以外,以下的方法也可以幫助孩子們糾正錯誤。

如何糾正孩子的這些壞習慣呢?

1、以身作則

孩子年紀比較小的時候,父母就起了重要的“模範”的作用,孩子們會學著父母們的樣子來處理看待生活中的各種事情。因此,父母們應該首先嚴格要求自己,以身作則,讓孩子注意到自己身上的閃光點,並學到自己身上優秀的地方,用自己的實際行動告訴孩子什麼該做什麼不該做。

當孩子出現以下三種“惡劣”行為時,家長該打就要打,不能心軟

2、立規矩,並有獎罰制度

父母們要學會給孩子建立適當的規則,讓孩子們按照建立的規則處理日常的生活和學習中的問題,每當孩子完成很好或者超前完成時可以給予孩子一定的獎勵,但如果未達到要求,就要使用一定的處罰來告誡孩子,讓孩子從獎懲中學會自我控制和約束,一旦這樣的體制形成,孩子們就會擁有前進的動力和害怕失敗的危機感,於是孩子守規矩便會成為一種習慣,壞毛病也會逐漸的改掉。

當孩子出現以下三種“惡劣”行為時,家長該打就要打,不能心軟

3、教育類繪本看起來

現在人們對教育越來越重視,市面上出版有各種各樣的教育類書籍,父母們可以擇其一二,與孩子們共同學習,從科學的角度來入手,發現自身和孩子的不足並加以改正,這樣營造的溫馨的閱讀環境不僅可以使孩子建立起好的閱讀習慣,也可以使孩子和父母的關係更近一步。

當孩子出現以下三種“惡劣”行為時,家長該打就要打,不能心軟

總而言之,父母們要在適當的時候選擇合適的教育方法,什麼時候可以獎勵,什麼時候需要批評,這都是父母們需要銘記於心的,及時發現並改正自己孩子的各個不足,不要因為疏忽和溺愛毀了孩子的一生。最後小霞為大家推薦一套幫助孩子管理情緒的繪本——《德國幼兒自我管理圖畫書》,讓孩子在故事中學會管理自己的情緒,做情緒的主人。

當孩子出現以下三種“惡劣”行為時,家長該打就要打,不能心軟

書中共有12個成長主題,通過榜樣的力量給予寶寶積極的成長引導。

購買鏈接如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