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让人生的悲剧结束?

爱斯基摩人的萨满依格加卡加克曾说:

生命远非人智所及,它由伟大的孤寂中诞生,只有从苦难中才能触及。只有困厄与苦难才能使心眼打开,看到那不为他人所知的一切。

如何让人生的悲剧结束?

​坏习惯不是你的敌人

文秘小刘有一个坏习惯:什么文件她都是拖到最后一刻才会去做。譬如,公司周一开了次会议,老板让小刘最迟周四交上整理好的会议记录。无论周一、周二时间多么宽裕,小刘都不会先完成这个任务。她每天10次、20次打开一份文档,但总是敲几个字就停下来。直到周三的晚上,她才会熬到十一二点甚至是凌晨才能够下班。周四,她一定会一早就来到单位,红着眼睛、带着一脸疲惫把完成的会议记录交给老总。

小刘下了无数次决心,发誓要改变自己的一贯作风,但永远都是做不到。小刘只是认为这是一个恶习,却忽略了这是一个曾经给她带来很多“好处”的习惯:譬如,同事们都知道她是“加班大王”,这个称号传到老板的耳朵里,老板也从不批评她做事拖沓。这些好处成了奖励,进一步强化了小刘办事拖沓的习惯。

接受恶习

恶习的对立面是自控。“自控”的表面意思是自己控制自己,发誓改变恶习的人也很容易这样认为:我必须控制住自己。典型的例子是戒烟的人、戒酒的人。

事实上,当我们说“控制”时,就是把恶习放在了我们人格的对立面,它成了一个十恶不赦的“敌人”,我们发誓要打败它。但实际上,所谓的打败,不过是一个压抑的过程。此时它败北,定会在日后再度发起攻击。这就好像弹簧,你压制得越用力,它反弹得越厉害。这也是很多人减肥失败、戒烟失败的原因。

而对我们来说,每一个坏习惯都有其好处。不仅如此,实际上每一个坏习惯都是我们人格的一部分,都反映着我们自己的深层需要。

我们必须认识到,每一个人做任何事情,最终都是为了满足自己的一些深层需要,每一个负面的、损害性的行为背后都有一个正面的动机。当你理解这一点时,就会带着感激的心去看待你本来仇视的缺点和恶习,开始把它们当作朋友来看待。这时,你就不会再像面对敌人一样试图去击败它们,而是接纳它们、了解它们。这其实就是你人格的一部分,或者说是你的一个“次人格”。当你这样做时,这个次人格中所蕴含的能量就会被我们接受,成为我们生命中的一部分。

只有当你理解了、接受了,真正的改变才会发生。

把恶习当做朋友来接纳

每一个有拖延症的人,都有过这样的经验:你要写一份报告,但打开的文档放在那儿,你总是忍不住去刷刷微博、玩会儿游戏……然后又强烈地谴责自己,绝对不能再做这些无聊的事情了,但很快,写了几个字,又开始玩耍。

那么,换个方式。你的内心此刻一定在大喊:“你在做这么辛苦枯燥的事情,你需要放松!”那么,你只需要对自己说,此时此刻我只需要把手头的工作完成,然后便可以放心地去休息。这个时候,这个“次人格”听从了你的承诺,你才不会再度分心。

真正能自控的人,是内心和谐的人,他们将自己内心的每一部分的需求都当做朋友来看待。这样的人不是试图压制某些缺点,而是从中发现每一部分的优势。如果不这样做,而是强迫自己来完成一些任务,完成那个责任,那么自然会分裂出许多与自己的主人格相冲突的次人格。表面看来你很负责、很正常,但内心里却有非常多的“不情愿”。

如何让人生的悲剧结束?

​悲伤是完结悲剧的力量

小Z拥有一个悲惨的童年:父母离婚,母亲远走他乡,父亲是个花花公子,并不管她的生活。她由爷爷奶奶带大,甚至小学时的学费,都是由姑姑资助。幼小的Z非常在乎别人对她的评价,特别惧怕别人的疏远,甚至刻意地去讨好同学和朋友,但没有一个同学喜欢她:他们嘲笑她穷,嘲笑她的衣服有多么难看,同学们常常奚落她。这样的事情常常发生,她终于承受不住,小学四年级的时候,她想到了自杀,不明白自己为什么要活着。

最后,一个人的时候,她拿出一张纸,一边写着“死去的理由”,一边写着“活着的理由”,死去的理由只有几条,活着的理由则有长长的一页。写完之后,她感到无比悲伤,于是大哭起来。以前她也哭过很多次,但没有一次这么伤心。

她哭了很久,哭到最伤心的时候,内心深处突然蹦出一个声音:“你很惨,你非常惨,但你有力量好好活下去!”

这句话救了她,给了她想不到的力量,让她有了继续活下去的勇气。不仅如此,她不再关注别人对她的评价,也不再惧怕别人的嘲讽。她变得越来越开朗积极。她的人生规划也越来越清晰:职高时就开始打工,毕业后来到广州做化妆品推销员、业务员等工作,用攒下的钱开了一家时尚小店,并已经有了一家分店。目前,她最大的梦想是去法国学服装设计,已经准备好了学费和生活费,计划明年去巴黎。

我只为自己跳舞

Z说,当她第一次阅读小说《第一次亲密接触》的女主人公的个人独白时,惊异不已,觉得那段话仿佛是为那次哭泣后的自己写的:我轻轻地舞着,在拥挤的人群之中。你投射过来异样的眼神,诧异也好,欣赏也罢,并不曾使我的舞步凌乱。因为令我飞扬的,不是你注视的目光,而是我自己的心。

Z的巨大变化来自于她明白了自己的悲剧性是无法改变的。童年的生活已经成为事实,她接受了这一悲剧。用鲁迅的话来说,她终于能够“直面惨淡的人生”。

我们经常和“永远不可能更改”的悲剧较劲,这是我们产生心理问题的核心原因。人生的悲剧之所以令我们陷入困境,是因为我们想否认自己人生的悲剧性。你很惨,没有人爱你,这样的事实让人太难接受了。所以我们骗自己,你不惨,你可以的,其实你很幸福。这样的自我欺骗可能短时间里让我们舒服一点,但却把我们自己和人生真相隔离开来。逃避的时间越久,我们就再也不敢与人生的真相碰触。

Z通过那次哭泣,最终承认了这个人生真相,她不再和这个人生真相较劲,不再把力气花在迎合别人上。这是很关键的一点。Z说:“以前我围着别人转,总渴求别人给我什么;以后我把注意力放在自己身上,只为自己跳舞。”

越控制,越失序

只有当你缺乏理解的时候,才有掌控的必要。如果你已经把事情看得很清楚,自然就不需要掌控了。

——克里希那穆提

个人控制自己,是为了压制一些令自己暂时不能忍受的体验。譬如,失去了亲人,这时候产生的痛苦极大,我们以前的心理结构会被彻底打破,这是极大的失序,我们惧怕,所以我们控制自己。然而,越控制,越失序。无论怎么控制,悲剧都不会更改,更不会消失。相反,它会沉入意识深处,成为我们无法触碰的黑影。这个黑影一直被压制,一旦爆发,便导致一些可怕的、彻底失去控制的事情发生。这也是很多在极度痛苦的环境当中的人,选择自杀的一个诱因。

你遇到悲剧,自然会悲伤。这悲伤不是外物,不是异己,而是你自身。在悲伤产生的那一刻,你就是悲伤。所以,不必排斥,不必与之对抗,而是正视它,等待它的宣泄和恢复。无数人会说,活在当下。但很少有人知道活在当下是什么意思,这个意思就是,当下这一时刻产生的感觉和情感,就是当下的唯一。如果这是你的脑子里还有一个自己“应该”的样子,那么,你当然没有活在当下。

所以说,忧伤、愤怒、焦虑、嫉妒等负面的情绪,都不是问题的所在。问题是我们试图去消灭它们,我们觉得它们是失序,所以我们想要控制,以为控制的局面就是失序。其实,真正的秩序是:自由。


LADY心理与健康专栏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