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的武器堪稱萬國造,連子彈都生產不了,為啥卻能造出原子彈?

catcatkk


印度的原子彈是“拿來主義”+相對良好的國際環境+“舉國體制”的結果。

冷戰初期,印度作為亞洲大國,深受美蘇兩大國“恩寵”,兩邊都要爭相拉攏印度進入自己的陣營。

印度兩邊撈好處,在此基礎上,美國和蘇聯都出於各自的原因,向印度提供了一定的民用為主的核技術,只不過,美蘇都沒有意識到印度從兩邊都拿到了關鍵的核技術。

資料的充裕,讓印度的核工業一開始就少走了很多彎路,直入主題,1956年,印度就擁有了第一個核反應堆,當然是打著核電站的名義為幌子。

歷任印度領導人對這個項目都傾注了極大的關注,投入一切儘可能多的資源,加速進行核武器研究。

冷戰時期,雖然《核不擴散條約》早在1968年就已經出現,但印度一直拒絕加入,並加速自己的核武器研究,並於1974年在靠近巴基斯坦的塔爾大沙漠試爆了印度第一顆原子彈。

1974年之後,西方開始對印度的核武器研究進行監視和制裁,不過最終還是流於形式,從爭霸的角度,美蘇都不願意激化和印度的矛盾。

直到1998年,印度和巴基斯坦幾乎同時進行了幾次核試驗,隨後印度宣佈自己為有核國家,但遭到了五常在內的世界主要國家的強烈譴責和反對,印度一度國際處境比較不妙,但隨著911事件之後,美國的全球政策進行了根本性調整,開始進入全球性的反恐戰爭,出於反恐戰爭的需要,美國需要得到印度這個大國的支持,漸漸地,印度的核武器問題也就不了了之了。

而巴基斯坦的核武器相對印度並沒有明顯的遜色,從某種角度來說,印巴之間的核威懾處於相對平衡狀態,這使得雙方都不會產生把核武器扔到對方家裡的衝動,而這種核威懾平衡也是大國們比較樂見的,換言之,印度的核優勢相對巴基斯坦來說已經不算是優勢了。

下面再來談談印度的子彈生產(軍工)問題。

毫無疑問,印度既然能生產航母、戰機、坦克(雖然很多都是組裝,但畢竟能生產),那生產子彈的工業基礎是有的,只要印度願意生產,各種型號的子彈印度都能生產,並不是什麼大問題。

但這只是能生產,而印度軍隊的子彈的實際情況是:產品質量較差、產能有限,無法滿足軍隊日常訓練和戰鬥的需要。

印度自行研製生產的第一款突擊步槍叫INSAS,使用的是北約的標準口徑,並於1998年開始裝備印度陸軍,只不過它長期產能不足,而且因為設計缺陷和質量不過關而飽受基層官兵抱怨。

而印度本身的武器裝備就是“萬國造”,隔一陣就更新一部分軍隊的裝備,不管是美國的、俄羅斯的、以色列的、英法的……統統來者不拒,而這幾年,為了應對威脅,印度官方向基層的官兵提供了各種較為先進的武器裝備,這樣,印度的槍械子彈五花八門、品類繁多,印度自己能生產一部分,還有其他部分需要進口開彌補國產的不足。

從某種角度來說,印軍手裡的槍械五花八門,這就使得即使自己生產,也會遇上“成本價高於進口價”的窘境,而且,生產的質量還沒進口的好。

於是,印度大多數時候索性還是買買買,方便,實惠,而且全世界都熱情地向印度張開懷抱,自己的“國產”物件,就如“光輝”戰機和“阿瓊”坦克一樣,處處被軍隊冷落。

印度軍事上最大的硬傷就有沒有自己的一整套的成體系的軍事工業,許多重要部件都需要外採,如果哪一天發生全面戰爭,這種“外包”的來源被切斷,一旦彈盡糧絕,外援中斷,印度又該如何繼續戰爭呢?當年阿根廷可是活生生的教訓案例啊。


雲中史記


這個我又要把當年圓珠筆芯的梗搬出來的


諸位對中國造不出圓珠筆芯這個段子聽過好多次吧~ 確實,咱們的圓珠筆芯,尤其是高端圓珠筆芯相當多都靠進口,但我們真造不出來?

並不是,只是圓珠筆芯這玩意雖然簡單,但要將這麼微小的東西控制好公差和材料質量所需要投入的成本(精加工的機床,還要涉及到原材料提純)比直接進口還貴。

當然這個鍋很大程度上是我們的精加工並沒完全普及,換句話說,我們能造出芯片,能造出航空器,J20。但是像圓珠筆芯這種投入產出比很低的東西,沒必要投入大量資金去產業升級和迭代。

也許有一天我們普遍的製造業水平上升了一個維度,隨便一個廠子精加工都沒啥問題,那麼高精圓珠筆芯也就隨便產了,成本也就降下來了。


印度的子彈也是一樣,他們那邊的製造業比咱們還落後一個量級。但他們國力的總體量擺在那邊,這麼大個國家造個原子彈這種技術上不算難的玩意很正常。而子彈這種東西看著小,但基數大、消耗量大,這就陷入到和圓珠筆芯一樣的困局了。自己想造出質量好的,那麼成本會大大提高,而且相當長一段時間內的成本都要比進口還貴很多,需要改造的下游產業鏈更多(冶金、化學、機加工)。


瘋狗的輕武


印度在世界上是出了名的武器進口大國,美國,法國,俄羅斯的都有,因為它本身的工業製造能力特別低,所以據說連子彈都需要進口,但是印度卻是世界上第七個成功製造原子彈的國家,很多人會有疑問,印度自身工業基礎這麼差,連子彈都製造不出來,怎麼會研製出原子彈呢?下面我們就一起來分析一下,我認為主要有以下幾個原因:


1.印度的核原料其實很豐富,從資源上來說不缺乏製造核武器的原材料,印度對核武器的涉足也非常早,只不過是用的時期長了點,這也附合印度人的作事風格,沒幾十年時間不可能出成果是。其實核武器也是一樣,從其尼赫魯任總理時就開始認識到核武器的重要性,但直到1974年印度才試爆了一顆核武器爆炸裝置,但隨後招來了美俄兩核大國的打壓。於是印度來始改變策略,先從民用核電領域入手,逐步發展。


2.印度在英國的幫助下建設了核電站,從反應堆到其它核裝置的到來為印度核武器的發展打下了基礎。特別是用於提取核原料的提純技術,民用核能的原料並不是高純度的,而武器級的需要高純度,印度度通過原料的提純具備了製造原子彈的核材料。


3.印度利用當時的國際環境,接受了美蘇英等國的大量技術幫助,加之印度當時製造核武器的熱情非常高,政府更是投入大量的資金,人力,因此,核武器終於是搞出來了,並在1998年連續試爆了5次核武器爆炸試驗,這也預示著印度有了核武器,自那時起印度對外宣佈擁有了核武器。

綜上所述,印度能研製出原子彈,印度的核武器的發展一是靠美蘇英等國的技術支持和幫助,二是靠自己的大量人力和物力投入。但核武器是非常複雜的戰略武器,並不是研發出來就萬事大吉,需要體系支撐,據說印度核武器只屬於早期的髒彈狀態,屬於核武器的落後的一代,所以,印度在核武器的發展道路上還有很長的路要走。


米曹說事


印度不製造子彈並不代表印度制不了子彈。原子彈是一個大國的重要戰略力量。印度自然會不惜一切代價要掌握這種技術。對於印度不注重打造完善的本國軍工體系,有以下幾種可能:

第一,可能是民族自卑心作怪。一個自卑心強的民族虛榮心極強。強烈的虛榮心會驅使他們做出許多令人覺得不可思議的事情。與中國的歷史恩怨耿耿於懷也是一種自卑心的體現。為了安慰自己,印度軍方時常要求軍隊現役主戰裝備不得落後於中國,實際是暗地裡與中國搞軍備競賽,而這種軍備競賽是建立在強烈自卑心的根基上的,印度本國沒有這樣的科技能力支撐這一需求,只能依靠買來維持。

第二,可能是印度式的韜光養晦戰略,過去幾十年,印度一直認為自己經濟並不強大,若急急忙忙建立完善軍工體系,許多技術不成熟,只能生產出一堆落後裝備,而用於國防的資金為了扶持這些軍工企業,也會消耗殆盡,不如直接先買來各國先進裝備,順帶著學習先進技術。等將來印度經濟發展到一定規模時,再建立完善的軍工體系。

第三,權利政治遊戲加戰略遊戲,印度的國家領導層,利用每年龐大的軍費開支不斷吸引著美俄兩大軍事強國。在兩國之間左右逢源,對外可以賺取印度的國際地位。對內,搞好美俄關係有利於民調支持。執政者可以鞏固自身執政地位。




小貓視野


印度是世界第二人口多的國家,所以他們也有一定的自信想發展成超級強國,不過一個國家最重要的就是軍事實力。據說印度所擁有的武器非常雜,幾乎是萬國集合製造,由於自家技術落後,有了武器連連生產子彈的技術還沒有,那麼印度為什麼能製造出威力強大的原子彈呢?

自從美國在二戰期間給日本投下兩枚原子彈後,其威力震驚了世界,於是各國紛紛開始研製原子彈,而這項世界頂尖的技術僅最終落在少數大國手中,而一般中小國家都無法制造出原子彈。印度雖然人口多,但各領域都相當落後,他們製作裝備的能力更是十分低下,所以當初印度人大喊要製造原子彈的時候,世界各界都不看好。

根據資料到,印度於1972年開始聲稱要研製原子彈,從開始到成功僅花費二年時日,從全世界角度來看屬於較快製成原子彈的國家,相比當年蘇聯共花四年,中國則花了五年,那麼印度為什麼能在那麼短時間就研製出該武器的呢?

其實印度研究原子彈的時間比他們宣稱的還要早,在二戰剛打完印度開始獨立後,首位總統尼赫魯就已經提議研究原子彈,跟著還徵用優秀科學家開始組建了相關研究機構,只是那時候印度技術比較落後,共忙活了十多年都沒有取得任何成績。1974年,當印度獨立三十年以後,再正式展開首次原子彈試驗,這等於是花了近24年時間才迎來第一次的試射,相比我國從研發到試射僅用了三年左右時間。

就算如此印度還是憑藉自己的能力造出了原子彈,這其中原因讓其他國家羨慕不已,就是他們的土地蘊含有大量的核原料,因此不缺這方面的原料,想要就派出專業團隊去開採熔鍊就好。加上他們研發原子彈的時間也比較早,雖然進度緩慢,但隨著時間的推移,也能慢慢取得理想成果。

另一點可能跟印度人的行事作風有關係,他們無論如何都要做好一件事,10年不行就花20年、30年,所以歷任印度總統都把研發核武器放的首位,他們每時每刻都在努力研發,因此皇天不負有心人,鐵桿也終有磨成針的一天。

上世紀60年代的時候,亞洲多個國家相繼有核武器試爆成功,隨著一陣陣國際報道,印度人在膽戰心驚之餘,出於各方面考慮都想務必搞好核武器,於是受到了壓力影響,一個個更加積極努力,且抱著世界人口第二的優越感想憑藉原子彈的成功來在國際出出風頭。

然而在研製過程中,印度的原子彈經歷十八個月研製,不僅沒有爆炸成功,就連負責帶領團隊研製的核專家霍米·賈汗吉·巴巴在一次坐飛機的時候卻意外撞山爆炸死了。如此消息一度打擊了印度人研發原子彈的信心,但是他們始終沒有放棄,直到1974年,印度歷經千辛萬苦終於成功引爆了第一顆原子彈,此事傳出去後,很快就受到美國俄羅斯的強力壓迫,逼得印度修改策略開應對,並且表示只會用在民用核能領域方面而已。

說到印度的民用核能領域,據說其早期獲得英國人的幫助才建起了核電站,因此印度人在原有的反應堆中得到啟吸取經驗,從而給他們自己研發原子彈創下了良好基礎。提煉核原料方面,由於民用核能原材料純度不符合武器所需純度,還一度難住了印度人,不過他們最終還是憑自己的努力以及這些基礎研發出了原子彈。


貓眼觀史


我是薩沙,我來回答。

大家隨便用腦子想一想,不要說今天的印度,就算是80年前抗戰中八路軍、新四軍的小軍火作坊,能夠大批量生產子彈。

那麼,今天的印度還能不如80年前的作坊?

當然是不可能的。

這又是某些媒體處於對所謂潛在敵人醜化、矮化的思想,胡編亂造的一些東西。

這事其實源於印度和巴基斯坦之前武裝衝突時期,1996年印度向以色列進口5000萬發5.56mm英薩斯步槍的子彈。

最終這個訂單並沒有成功!

之所以購買英薩斯步槍的子彈,不是說印度生產不出子彈,而是數量不足。

因歷史原因,印度陸軍的自動步槍種類繁雜,共有4款型號,包括:英薩斯步槍(INSAS)、俄製AK步槍、歐洲的FN步槍、以色列X95無託突擊步槍.

薩沙去印度的時候,全部看到了前3種步槍,英軍的步槍就是這麼誇張。

而英薩斯步槍生產數量很少,在1997年前不超過20萬支。

因步槍數量太少,和平時期子彈消耗自然是有限的,印度認為沒必要擴大英薩斯的子彈生產線。

在1997年前,印度一共只生產了2.655億英薩斯步槍的子彈。

但96年印巴衝突居然加劇,印度感到了威脅,才加大各種彈藥的儲備。

預計英薩斯步槍子彈至少需要6億發,光靠自己擴大英薩斯的子彈生產線當然來不及,就乾脆直接購買一部分。

這事被以訛傳訛,竟然說成印度生產不出子彈。

之前還有媒體風傳,什麼印度彈藥只能維持10天。

人家美國報道的原文,明明說是印軍某些種類彈藥只能維持10天。

到你這裡,怎麼變為全部彈藥只能維持10天。

這是忽悠誰呢?


薩沙


印度軍隊雖然被調侃成摔機之王,閱兵式上也愛表演摩托車雜技,但這只是印度人的一種性格而已,你要說印度連子彈都成產不了,那就大錯特錯了,首先就對不起世界第五大經J體這個榮譽稱號。印度發展到今天,雖然軍工生產能力不如中國,但在南亞地區還是首屈一指的。雖然印度國產武器,光輝戰機,阿瓊坦克連自己人都不想用,但生產子彈這種事情對印度來說只是小兒科,不然怎麼對付鄰居巴基斯坦和國內的武裝組織。

實際上從80年代開始,印度就有自己的子彈生產線,只是由於子彈需求量太大,導致生產的子彈報廢率太高了。此外,印度使用的外國牌武器太多了,看看手裡的武器,不是西方的,就是俄羅斯的,中東國家的槍械,這麼多武器口徑非常繁雜,導致需要的子彈類型就多種多樣,總不能每進口一種新槍械就開一條子彈生產線吧,如果真這麼幹,製造成本就會提上去,印度自己的軍工廠都不願意幹這種蠢事。

怎麼辦呢,印度為了圖省事,就只好在購買槍支的時候連子彈都買了,一來二去就被外界誤傳為印度不會製造子彈。實際上我國也有進口子彈的情況,只不過沒有像印度規模這麼大而已,所以大家不要一廂情願的認為印度不會製造子彈。

再來說說印度為何能造出原子彈來。印度是全世界第七個擁有核武器的國家,在1974年就成功試爆了原子彈。之所以能造出原子彈,主要有兩個原因,第一是,印度積累了原子彈製造技術。印度獨立之後,就從國外引進了一大批專家,投入巨資,組建了一支專門原子彈研究隊伍,經過十多年努力取得了不少成果。第二,向外國求助。雖然印度自己研發的成果不少,但距離製造原子彈還有不少差距,特別是看到當時我國趕在他們之前成功弄出了原子彈,印度急了,馬上向蘇聯,美國,英國以及法國求助,這些國家都給予了印度很大的技術幫助,印度正好抓住了當時的國際形勢,才造出了原子彈,這跟能不能造出子彈來沒多大的關係。


晨曦談兵


被逼的!被逼的!被逼的!重要的事情說三遍!印度造原子彈的心路歷程充分得告訴我們一個真理:唯有堅持自力更生,才能發展出強大的國防工業,指望著造不如買的思維,最後只能人為刀俎,我為魚肉!不過在討論印度為什麼能造原子彈之前,我們先挑個刺,印度是不是真的造不了子彈?事實的真相到底如何呢?

普通的子彈並不是什麼高大上的東西,無非就是底火、發射藥、彈殼、彈頭這幾樣東西,難度稍微高點的就是金屬冶煉和彈頭殼衝壓技術,但是印度並不缺銅,所以也不用和我們一樣下大力氣研製鋼殼彈,因此難度係數又低了不少,解決這些沒有什麼大問題,就算解決突不了,直接買生產線就完了。現在連塔利班這樣的游擊隊都能利用簡單的機械小作坊式的生產子彈,三哥好歹也是南亞霸主,坐擁三百多萬土地和十幾億人口,生產子彈這種事情其實還是ok的。



(印度子彈生產線)

事實上印度在上世紀五六十年代就從蘇聯成套引進了7.62毫米子彈生產線,從那時起就已經具備了自主生產子彈的能力。在九十年代趕著小口徑的東風,印度自研了“集各家之所長”的四不像英薩斯步槍,但是有槍無彈,於是又從西方引進了5.56毫米北約制式步槍彈的生產線。所以你說印度有生產子彈的能力嗎?當然有。
(印度士兵配備英薩斯步槍步槍)

然而子彈這玩意兒消耗量大,光是會生產就行啦?由於印度人管理水平低下,子彈品控一直不行,而且印度槍支種類太多,各種口徑的子彈都要建立生產線肯定不划算,所以不僅子彈質量不行,而且產量也提不上去。在1999年的卡吉爾衝突中,英薩斯步槍高寒地區總是出故障,5.56子彈也根本不夠用,最後沒辦法只能緊急從以色列進口了五千萬發北約制式彈,又從羅馬尼亞蘇聯時期的倉庫裡扒拉了10萬支AKM和配套彈藥才勉強支撐了過去。
(哪種才是印軍制式武器?都是!)

時至今日,印度的槍支彈藥依舊無法完全滿足國防需求,這不前陣子又和俄羅斯達成了引進75萬支AK203和配套彈藥生產線的交易,主要目的就是替換自己不中用的英薩斯步槍以及提高自己拙劣的子彈生產水平。

所以你說印度能生產子彈嗎?能也不能,能的是具備初步的生產能力,不能的是無法生產高精度的高品質步槍彈以及永遠提不高的產量,但是無所謂,反正輕武器彈藥有的是國家賣,能不能又怎樣呢?反正三哥朋友遍天下,買就完了!對了,當年的清政府也是這麼想的呢!
(莫迪出席AK203工廠揭幕儀式)

至於印度為什麼能造原子彈呢?其實也並不複雜,自從1967年各核大國簽訂了《核不擴散條約》後,核武就已經成了明令禁止的武器,沒有任何國家會給印度出口。可是要做一個有聲有色的大國,要把印度洋變成自己的內湖,又面對著東亞大國和巴基斯坦強大的軍事壓力,沒有核武器是萬萬做不到的,既然買不到,只能自己造了!在這樣嚴峻的形勢下,印度人在核武研製上爆發出了前所未有的的潛力,從1948年建立原子能委員會到1974年進行了第一次核試驗再到1998年就成功實現了核武(原子彈)實戰化,所有過程一氣呵成,行雲流水,中間只用了半個世紀時間,比光輝戰機和阿瓊坦克靠譜多了。
(印度核試驗地點)

如今又經過二十年的發展,印度在沒有外援的情況下,堅持核武自力更生的原則,又成功實現了兩彈結合,開發出了最遠射程達到五千公里的烈火系列導彈,並且還成功研製出了殲敵者號核潛艇和配套的潛射導彈,成為五常之外唯一一個擁有三位一體核打擊能力的國家。雖然目前印度還無法掌握熱核武器技術(氫彈),但是已經成為毋庸置疑的世界第六大核武大國。
(印度烈火導彈家族及其射程範圍)

對比輕武器彈藥的心酸歷程,印度在核武研製方面簡直像開了掛,而這其中主要的原因就是:一個依賴於外援遲遲沒有上進心,因此最後成為了一個爛攤子,而另一個只能依靠自己苦煉內功,所以迎來了碩果累累。最後最後改個題目:印度之所以無法大批量生產合格的子彈,但是卻能造原子彈,那完全是被逼的啊!


(印度殲敵者號核潛艇)


軍武吐槽君


印度這個國家這幾年經濟發展迅猛,隨著經濟的發展,軍費開支也日漸龐大。之所以印度能有核武器,背後藉助了俄羅斯的力量支持,同時美國為了拉攏印度對抗東方大國,也間接性給予印度核武技術支持。而印度因為工業基礎的落後,再加上準備的武器也是來源於世界各個國家,子彈的口徑都不一樣,所以印度很難實現自己的子彈製造,歸根結底,印度的工業基礎太過薄弱。




車鳳翔—淄博


這個問題嘛,因為原子彈,它是個單目標系統,即,你可以不惜一切代價造出來,轟地一響,不管它造多大,爆炸是否充分,這事就算搞顛了,只要響了就行。但是子彈不一樣,它不單要造出來,還要成本可控,質量穩定,可維護性,通用性,所有的指標,均要達到相應的標準。這對於一個國家整體的工業基礎要求就很高了。你不能說造一顆子彈50塊,進口5塊錢,你也不能說第一,二顆子彈打響了,第三顆卡殼了。你也不能出廠了,保存條件太苛刻,見點水就鏽。總之不是印度造不出子彈,而是造的還不如買的,又貴又不好用。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