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長培養那些事

知乎上經常有人提問:要不要讓孩子學個特長?如果學的話學什麼比較好?

其實這也是讓大部分家長困擾的問題,隨著孩子慢慢長大,要不要學個特長?該學什麼特長?

針對這個問題,我想說一下自己的想法。

特長培養那些事

毫無疑問,如果家裡的經濟條件能承受,肯定是學個"一技之長"要更好。

原因有以下幾個:

一是有項健康的愛好,可以提高孩子的自信心,尤其是上學以後。如果孩子的同學們都擁有"一技之長",能在公共場合露一手,而自己的孩子啥也不會,就容易自卑。

二是升學應試有優勢,當下的很多考試,主要指入學考試,特長生的分數要比普通學生低很多,這就意味著,擁有某些特長的學生,比其他學生更有機會上名校,接受更好的教育

三是陶冶情操,好的特長可以讓孩子受益終身。正如一位媽媽對她女兒所說的:"關於尤克里裡,我不要求你學多好,只盼著你能從中找到快樂;等你長大了、失戀了,有很多話不願意告訴媽媽了,也不方便和朋友聊了,可以把所有的委屈在彈尤克里裡時都發散出來,才不至於一直憋在心裡。"

多麼睿智的母親。

四是,塑造品質。這也是最重要的。我們鼓勵甚至"逼迫"孩子學習某項特長,不但是為了培養特長而培養,更關鍵的是,孩子在學習過程中,他的耐力、意志力、原則意識和對事情的專注力得到了培養、鍛鍊和提高,這些品質會讓他受益終身,這也是學習特長帶給孩子的最大意義!

能選的特長太多了,大的方面來說就有:音樂、繪畫、舞蹈、打球、下棋等等,要是細分就更多了,真是"亂花漸欲迷人眼,不知如何選。"

其實,大可不必煩惱,一旦掌握了選擇特長的訣竅還是很簡單的。

首先,看孩子有無明確的傾向性。愛好愛好,愛什麼好什麼就學什麼。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孩子如果真的喜歡某項特長,那麼他學起來就會事半功倍。但是判斷時一定要注意,一是孩子真的喜歡,不是好奇。好奇是孩子的天性,但好奇不意味著喜歡。

其次,看天賦。天賦這東西不好強求,全是上天提前安排好的,就看家長能不能發現和挖掘了。

比如被美國《芝加哥論壇》稱讚為"這個時代最偉大的年輕音樂家"的郎朗同志,在2歲半時,喜歡看《貓和老鼠》,跟著哼唱裡面的音樂,突然有一天,獨自跑到家中的鋼琴前,彈出了裡面的曲子……

郎朗父親敏銳地察覺到了郎朗在鋼琴方面的天賦,於是決定好好培養孩子,這才有了今天享譽中外的鋼琴家。

特長培養那些事

再次,看經濟條件。不同特長燒錢程度截然不同。就拿樂器來說,最便宜的樂器有陶笛、口風琴,幾十元就行;貴的就是鋼琴了,動輒上萬,十幾萬也很平常。學費差別更大了。因此,為孩子選特長,儘量和自己經濟條件相匹配,沒必要讓孩子的藝術教育成為家庭沉重的負擔。

最後,建議向懂行的人請教一下,包括想要學習特長的難易程度、花費情況,學習投入時間等,然後結合自己孩子的興趣、天賦、能投入的空閒時間,期望達到效果等各方面情況綜合研判。

首先,前期準備要做足。培養特長的第一步不是花錢買好的樂器,更不是報班,而是先要讓孩子接觸,充分認識和了解將要學習的東西。這裡想要說的是,如果父母之一是文藝工作者或者身懷某方面絕技,那麼孩子再學這項特長就容易得多,這不是簡單的生物遺傳,更是一種環境的薰陶。

然後,孩子心態的培養也很重要,一是保護孩子的自信心和熱情,比如剛開始接觸某項技能時孩子有可能表現得不夠好,這時家長一定不要急於去提醒,因為很可能挫傷孩子的自信和熱情。同時,在孩子表現得好的時候,一定及時給予鼓勵。

三是提前打好預防針。學任何一項特長都不是一帆風順和一蹴而就的,要提前給孩子打好"預防針",如實告訴他學習過程中可能會面對的困難,讓孩子正確的心理預期,這樣在他面臨困難時才不會輕易放棄。

其次,孩子動搖要鼓勵。孩子的興趣,其實剛開始是很脆弱的,就像黑夜裡的一顆小火星,很容易熄滅,而父母要做的,就是在孩子的意志動搖時,及時為他鼓勁添火,堅定的扶他一把。

特長培養那些事

道理很簡單,任何特長的學習都要經過強化練習,這段時間必定枯燥乏味,這時候如果家長不適時得"逼"他一把,孩子很容易放棄,這樣的話孩子任何學習都只能停留在淺嘗輒止的階段,體會不到深層次學習的樂趣。而且鼓勵引導孩子堅持的過程正是鍛鍊他耐力和毅力的過程,所以一定想法設法讓孩子堅持下來。做好陪伴,當孩子想要放棄的時候,告訴他:"孩子,再堅持一下,我陪著你。"

最後,以身作則要做好。一個沒有自控能力的父母是很難培養出一個有自控能力的孩子的。因此家長要做好自我約束,說到做到,給孩子樹好榜樣,畢竟言傳身教才是教育孩子的最好方式。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