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生越來越喜歡能使他“得分”的老師,說明了怎樣的教育現實?

我們常說,某某老師課講得好,這是肯定和讚美。什麼是“課講得好”?難道不是旁徵博引、生動形象嗎?現實中,卻偏偏有不少這樣的老師,既出不了教學成績,也不太受人歡迎。這是為什麼呢?

學生越來越喜歡能使他“得分”的老師,說明了怎樣的教育現實?


聽過一個老師講歷史課。預先了解過這位歷史老師的教學成績,在同年級的七八位老師中墊底。可平時對這位老師的印象不錯,感覺他學識淵博,表達能力強,口碑也好。莫非這個年級的歷史老師強大到這種地步,都能超越他?

進入他的課堂,歷史老師講的是八國聯軍侵華的內容。老師放過教材,侃侃而談,既全面又細緻,講到的內容,有不少連我都聞所未聞,漸漸被他吸引,不覺一節課時間已到,被下課鈴聲驚到,遺憾時間太短,聽得未能盡興。再看學生們,大多雙眼發光,聚精會神,也是聽得入迷。

一個老師,對所講知識熟悉到如此程度,可謂學問高深。把知識講得如此生動,可謂口才極佳。能讓聽眾如痴如醉,可謂極具吸引力。有位專家曾經解釋過“講得好”,他說:“能讓外行人聽得懂,讓內行人願意聽。”從這個角度來評價,歷史老師的確是“講得好”。

學生越來越喜歡能使他“得分”的老師,說明了怎樣的教育現實?


還聽過一位語文老師的網課。這是一位學校特意聘請的退休教師,應該是水平夠高。別的老師都在講考試題。他卻和學生們說:“那套題,我看水平也就那樣,我們強調幾處重點,比如詩歌鑑賞、作文,也就夠了,犯得著講一週嗎?不如把時間省下來,我和大家講講詩歌。”這種做法,第一遠離了集體備課,第二,還真的遭到學生反對。他給學生解釋說:“老師上了幾十年課,總能把握住教學重點的,大家只要用心聽我講,一定能夠有大進步,請相信老師。”他講的是李白描寫楊貴妃的三首“七古”詩。由於 是網課,當然沒有黑板,可他公開表示自己不會做課件。可“空口”講來,憑著“三寸不爛之舌”,硬是把人物、背景、情境、意旨、手法,講得那樣形象生動,深入透徹。功夫真的不是一般。

學生越來越喜歡能使他“得分”的老師,說明了怎樣的教育現實?


以前見過他的課堂,講臺下的學生,有的奮筆疾書,但不在記筆記,而是在做其他科目的作業。 有的做低頭伏案狀,但不是在認真聽講,而是在“偷看”其他科目的書。有的則疲倦至極,昏昏欲睡。至於教學成績,領導苦笑著說:“也許高考成績會不錯”。

學生越來越喜歡能使他“得分”的老師,說明了怎樣的教育現實?


還有一位數學老師,大家稱他為“計算機”,年齡超過五十,可思維仍舊相當敏捷,一般的難題,在他那裡根本不算什麼,手扶下巴,眼睛微眯,略加思索,便有思路甚至答案。令數學同行欽佩,使年輕老師仰慕,早已聲名在外。

他的課堂,不太願意講解基礎的東西,他認為,這些簡單的東西,學生憑自學就可以解決,寶貴的時間,應該用在解決關鍵問題上。所以他講的一般都是難題大題。他也不用課件,說黑板更直觀,也不用投影講課,說寫在黑板上,眼到手到,心到筆到。一道題,往往就寫滿滿一黑板。只是他的學生,一上課時能夠聚精會神,不到一半時間就多數開了“小差”。考試結果,成績當然很不理想。

學生越來越喜歡能使他“得分”的老師,說明了怎樣的教育現實?


過去常說“名師出高徒”,“師不高,弟子拙”。可實際情況卻有所不同,倒是畢業不久的年輕教師,成績基本靠前,越是經驗豐富的老師,成績越是靠後。問題的關鍵,其實那位語文老師早已說出來了:“大家只要用心聽我講,一定能夠有大進步。”“大進步”誰都想有,可前提是“用心聽我講”,學生做不到的,就是“用心聽講”。因為很可能,他的心根本就不在你這裡

年輕教師的致勝法寶,就是“抓住學生”,時間上抓,作業上抓。以上幾位老教師,把重心放在“抓學問”上,沒去抓學生,學生認可他們的學問,認可他們的水平,卻不會跟著他們走。你講得精彩,我可以聽聽,娛悅耳目,休息大腦。你不管我,正好,我能夠抓緊時間完成那幾位“厲害”老師的作業。

學生越來越喜歡能使他“得分”的老師,說明了怎樣的教育現實?


如果是“學生跟著老師學”,學生就生怕老師不肯教,自己學不會。既然是“老師領著學生學”,那就是老師害怕學生不學習,擔心學生學不會。

老教師往往以“修身”“治學”為重點,習慣了學生跟著自己的學習套路,在“埋頭拉車”的過程中,不肯“抬頭看路”,卻不知形勢變了,無法適應老師領著學生學的現狀。

老教師功成名就,自信十足,沒有危機感,往往沉浸、陶醉在自我能力和過去的成功中,不大授受教學改革,不像年輕教師那樣在陌生的工作環境中去找路、認路,能夠迅速適應環境要求。

學生越來越喜歡能使他“得分”的老師,說明了怎樣的教育現實?


校領導對這些老教師的工作態度、工作能力很放心,卻不滿意他們的教學方式和教學成績,也很少會“扶持”和重用他們。舉薦、推出的一般都是很聽話的年輕教師。在學校裡也漸成風氣,老教師們抱著自己的“舊功”往後退了,逐漸習慣於“二線”角色。

家長們儘管從內心中敬重老教師們的為人和水平,也相信他們的能力和責任心,但現實又使得他們更願意去選擇能夠和學生“打成一片”的年輕教師。和“經驗”“藝術”相比較,他們更相信時間和辛苦。

學生們也都不傻,他們最看重的是“分數”,不檢點他們的老師,心中雖然喜歡,卻因為少了“逼迫”,能使他們“偷懶””,因而不出成績。挖根源、重基礎、講“漸進”的老師,離得分較遠,學生沒時間“陪他們玩”,作業才是第一位的,分數就是硬道理。相比較而言,年輕教師更直接:知識,記!題目上,做!方法,用!三八兩下,得分了,進步了。

學生越來越喜歡能使他“得分”的老師,說明了怎樣的教育現實?


孔子的“仁”道並非不好,時代不同了,兵戈中,商鞅變法更實惠。高考指揮棒下,分數是檢驗水平的唯一標準。儘管這麼做會失去根基,漂起來。可學生在高中就讀三年,把他送進更好的大學,是不是他更願意呢?

學生越來越喜歡能使他“得分”的老師,說明了怎樣的教育現實?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