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战时期日本人鼻下都留着一撮胡子,现在为什么不见了?

苏沛锋


我是萨沙,我来回答。



其实二战日本人留胡子的不多,更别说这种安全胡。

这是因为,白人身材比较高大,脸型和我们不同,肤色白,留胡子显得比较英武。

而日本人和中国人一样,脸型是东亚脸型,肤色不是很白。

这种情况下,如果日本人留胡子,人就显得很老,而且并不怎么英武。

正常来说,一个18岁中国或者日本男孩,如果像白人一样留一个大胡子,看起来可能像40岁。

如果二三十岁人留大胡子,看起来就像五十多岁了,并不好看。


另外,其实中日也难以留大胡子。

日本和中国人差距有限,特点是毛发不旺盛,体毛不多。

而白人把上衣一脱,一身黑毛,像一件毛衣一样。

这是中日做不到的。很多中日男人天生就没什么胡子,不具备留大胡子的条件。



至于安全胡,其实是一种特别的胡子。

当年德国男人普遍留胡子,但一战出现了化学武器,被迫要带防毒面具。

大胡子戴不了面具,被迫只能剪短,最终就出现了安全胡,也就是象征性的有胡子。

但在二战期间,安全胡是很少见的,只是希特勒等少数人留着而已。

德国尚且如此,更别说日本。

因为日本陆军是学习德国的,当时说法是德国陆军在陆战是世界第一,所以一些日本军官也模仿德国人留起了安全胡,毕竟是少数。

到了二战结束以后,日本经济飞速发展,


萨沙


二战时期日本人鼻子下面留的那一撮胡子叫卫生胡,也叫方块胡。

这种胡子的造型最早来源于德国,后来慢慢在日本流行了起来。因为胡子比较难长,而且不容易刮干净,加上日本人认为胡子的成长跟武士道的精神有共通之处,所以就显得很珍贵。

卫生胡的说法,是因为以前长得满脸的胡子不好清洗,而且在吃饭的时候胡子又容易掉入饭中,在卫生方面让人觉得很不雅观,而把胡子弄成这样的造型后,在清理方面就更为简便,也不会有胡须掉入饭中了。

日本从明治维新开始,就积极向西方国家学习文化,他们最早是想德国学习的,不论是军事、文化、生活等方面都是完全的西化。当时的德国元首希特勒就是留着这种胡子,因为对德国文化的狂热,因此日本对这种造型的胡子也是推崇备至。

之所以日本会想德国学习,主要还是这两个国家之间有着许多的共通之处,比如都是二元制君主立宪国家,都是刚刚消灭了封建割据势力等,因此日本特别关系德国的发展模式,经常派遣使者到德国学习,可以毫不夸张的说德国有什么日本就学什么,包括卫生胡。

在日伪时期,有一种叫仁丹胡的造型也给我国人民留下的深刻的印象,而抗日剧中经常看到的日本士兵留的一撮小胡子,就是方块胡。它的叫法很多种,比如卫生胡、板刷胡、卫生胡,不同与希特勒的胡子,在于日本人的胡子更小,也就是所谓的方块胡。

而板刷胡的造型就是因为比较细长,看上去就像是洗衣板一样,因此得名板刷胡。而丹仁胡则是二战时期留在中国经商的日本特有的胡子造型,大多都是资本家的象征。

到最后,因为德国和日本的战败,这种胡子不在是作为武士道精神的象征,而两国的男性也不在因为脸上留胡子觉得有男人味。

随着时间的推移,也因为审美的改变,这次胡子的造型被潮流遗弃,如果现在还有人留这样的胡子,必然会被人所耻笑。


大国布衣


二战时,日本人鼻子下面留的这一撮小胡子,其实正规名称叫“卫生胡”,不光日本人,像希特勒、卓别林等名人也留这种小胡子。

有人说,希特勒是卫生胡的发明人,原因是他在参加一战时,为了方面佩戴防毒面具,所以把胡子刮成了这个模样。卓别林就是模仿希特勒留的这种胡子。



但是,从希特勒一战时留下来的老照片来看,他留的并非是卫生胡,而是浓密的八字胡,直到1918年之后,他才将自己的胡须改为了卫生胡。


而卓别林留卫生胡的时间则要早得多,从1915年《移民》、《摩登时代》、《淘金记》、《城市之光》等影片中,就可以看到卓别林留着一副卫生胡的形象。而卓别林之所以要留卫生胡,很大原因 是因为制造“幽默感”的需要。

而我们之所以认为日本鬼子多留卫生胡,其实也是受到了抗日影视剧的影响,特别是上世纪五六十年代的老电影,为了突出鬼子的愚蠢、可笑,留卫生胡的鬼子们就特别多,以至于让人们认为,鬼子就爱留这种胡须。

其实,现在看一些日军老照片,发现这种卫生胡,在日军并不是很普遍,甚至还不如留大胡子的多,所以说,卫生胡很难称之为一种潮流。


深夜聊斋


一战时流行的“牛角胡”和二战时流行的“仁丹胡”(卫生胡),实际上都是由欧洲流行款东渐到亚洲的,更准确点说,都是最先在德国流行起来的。

东方自古以来都有蓄须的习惯,中国人传统喜欢蓄山羊胡,古人以蓄须为美,称之“美髯公”。民间更有说“嘴上没毛,办事不牢。”


西方则不然,古希腊、罗马人就要刻意刮掉胡子,以没有胡子为荣。而高卢人、日耳曼这些当时的野蛮民族,才以蓄须为荣。特别是撒克逊人认为胡子意味着男子气概,罗马之所以灭亡,就是因为他们剃胡子。

所以19世纪中叶以后,支持宗教改革的查理一世蓄须比较好看,最后变成了欧洲宫廷国王竞相模仿的范本。


所以到了德国末代皇帝威廉二世,改进的“牛角胡”,后来就成了流行全世界的胡须形状。

不但欧洲人喜欢牛角胡,中国的北洋军阀大老爷们、日本留欧归来的军人政要们,都造型狂傲,而深深喜欢这个“牛角胡”。

但是“牛角胡”的流行,随着一战德国战败,牛角胡的发明人威廉二世退位后流亡荷兰,迅速沦落。


因为牛角胡的两端是翘起来的,但是德国打败了,高傲不起来了。所以很快那种将两个翘起来的角给去掉的胡子,就在德国流行起来,美其名曰“卫生胡”。

而北洋军阀大老爷们可没有跟着这个潮流走,走出了我们自己的特色,那就是两端不再上翘,而是自然下垂。

到了二战时期,因为希特勒标志性的“卫生胡”造型,一下子公开地栽德国流行起来。而日本在德军中进修的中高层军官,又把这个“卫生胡”带回了了日本,在日本军队中流行开来。


因为日本人喜欢刻意将胡子修成圆形,所以中国人又把这种胡子称为“仁丹胡”。

但是这种仁丹胡(卫生胡)的结局,跟公牛胡一样,随着二战德国和日本的战败,很快昙花一谢,再也不流行了。


炒米视角


那撮小胡子,有个专门的称呼,叫做“卫生胡”。

(影视作品中的卫生胡)

大约在一战以后,也就是上世纪三四十年代的时候,德国开始流行这种胡子。流行这东西,你是很难说清它的具体原因的。目前来看,这种胡子的好处就是方便打理,吃饭的时候汤啦、菜渣啦,都不容易粘在胡子上了。

所以,对于那些又想留胡子,又不想吃饭的时候形象太尴尬的人,这种卫生胡是不错的选择。(当然,也有其他形式的胡子可以避免菜汤啥的,只不过恰巧那时候卫生胡流行了。)

(希特勒的卫生胡)

于是,很多德国男子都留了这个胡子,包括大名鼎鼎的希特勒。


至于日本,明治维新以后,开始全面的向西方学习。对,是全面的,不仅先进的技术,生活方式、衣食住行全都学习。当这些来德国学习的日本人,看到满大街这种卫生胡的时候,自然觉得这是文明社会的某种象征,于是学了回去。

很快,卫生胡就在日本流行开来,以至于我们的影视作品大肆表现,卫生胡成了日本的标志。

(留卫生胡的日军也并不多)

当然,日军士兵留不留胡子没有明确的规定,也绝不可能人人都留着卫生胡。毕竟,胡子是需要打理的,打起仗来可没这么多闲时间。日本普通士兵配有刮胡刀,闲下来可以简单清理胡子。

一些中高层军官,有大把的闲时间,所以可以慢条斯理的整理胡子。

但是,随着战争的结束,卫生胡也不再流行。当然,也因为德国日本同样是侵略国、战败国,卫生胡也成了反面标志。

战争结束后,这种曾经流行的胡子,也就慢慢的不多见了。


七追风


二战时日本人鼻子下面留一小撮胡子的形象可谓深入人心,只是现在似乎很难再见到有日本人留这种胡子了,这是为什么呢?

这种胡子有一个专门的名字,叫做“卫生胡”。卫生胡曾经在上世纪三四十年代流行于德国、日本等国,只是并没有持续太长时间,时至今日,已经很难再看到有人留卫生胡了。

不同时代的人们有不同的审美

就像唐代人以丰腴为美,而现代人却崇尚苗条一样,人们的审美随着时代的发展在不断变化。在当时卫生胡的确曾经风靡一时,但随着时代的变化,卫生胡在人们眼里已经不再代表着时尚,甚至显得有些滑稽,人们自然也就不去留这种胡子了。

德国人曾钟爱大胡子

要追溯卫生胡和法西斯的关联,我们要先把时空回到十九世纪的德国。在那个时候,德国人十分钟爱大胡子,认为浓密茂盛的胡须最能反映出男人的阳刚之气。于是蓄须成为一种潮流,谁拥有大胡子,谁就是整条街最靓的崽。

在这种风气下,就连我们伟大的导师马克思先生也不能免俗,满脸胡须的经典形象想必每个人都很熟悉。

大胡子被“卫生胡”替代

这种风气一直持续到第一次世界大战。在一战中由于毒气弹的大规模使用,士兵们都需要佩戴防毒面具来进行防护。

在这时候,大胡子的弊端就显现出来,那就是防毒面具里塞不下,即使勉强塞进去,防毒面具的气密性也会受到影响,一旦毒气渗透进去,那就是要命的事情。

在生命和美貌之间,士兵们毫不意外地选择了前者。他们剃掉了引以为傲的长须,可是又舍不得剃个精光,于是在人中部位留下一小撮,聊以慰藉。

这种胡子不仅便于佩戴防毒面具,而且和大胡子相比也更易于打理,干净卫生,“卫生胡”也因此而得名。接下来,就要请出一位与卫生胡有关的重量级人物,那就是纳粹头子——希特勒,他就留着标志性的卫生胡。

由于希特勒参加过一战,亲身体会过卫生胡带来的好处,在战后他就养成了留卫生胡的习惯。再后来希特勒成为德国元首,拥有了一大批狂热的支持者,就连希特勒的胡子也被他的支持者们争相模仿,于是卫生胡也就在德国彻底流行开来。

日本人跟风效仿,卫生胡成为身份的象征

我们都知道,日本是一个十分善于学习和模仿的国家。在古代,他们学习的对象是中国。到了明治维新之后,日本人就开始从各方面向更先进的西方靠拢。作为强大的法西斯国家,德国正是日本的学习对象,本着来者不拒的原则,日本人把卫生胡也一并学了过去。

不仅如此,卫生胡还被日本人赋予了新的内涵。日本人认为卫生胡与武士道精神有共同之处,把卫生胡变成了一种身份的象征。在当时的日本,卫生胡可不是人人都能拥有的,而是只有具有一定身份地位的人才可以留。所以我们看到留小胡子的日本人,基本上都是日军军官。

由于卫生胡主要是二战期间在德国和日本这两个法西斯国家流行,在战后人们难免将其与法西斯主义关联起来。随着法西斯集团的分崩离析,人们也就不再留这种带着法西斯标签的胡子了。

说起来,日本人留卫生胡和清朝人留长辫有些相似之处,都是特殊历史时期的产物。随着那段历史的过去,加上人们审美观的变化,卫生胡也就和辫子一样,逐渐消失在人们的视线之中了。

《希特勒传》等


汗青正浩


日本人鼻子下留着的一小撮胡子,有叫卫生胡的,有叫板刷胡的,大概样子就是德国希特勒和美国卓别林那样的。

实际上在二战时期,日本国内流行这种胡须的范围并不广,我们看到的日本人大多有板刷胡,其实是一种形象脸谱化的认知,是我们的文化工作者认为那些罪恶的侵华日军就应该是这样“怪癖”的样子。

日本人的近代胡须式样是从西方学习而来?

从古到今,胡须的样式是不断变化的,在古代人们对自身缺乏一定的了解,对于一些生理变法无法解释,因此产生对胡须以及头发的一种敬畏之心,比如中国古人就经常说“人之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就是这样来的。

胡须后来与审美、权力等因素有了关联,赋予更深入的文化内涵,中国古代大多以长须为美,比如关公就因为大长胡须被称为“美髯公”。

按照道理来说,日本是受中国文化影响的,为何日本不留长胡子,在二战时期却留起了一小撮的“板刷胡”呢?

其实,在日本早些时期,通过跟唐朝的交流也流行蓄长胡,然而明治维新以来,日本人的胡须更多的是向欧洲看齐。

所以,看日本人的胡须不能对标中国,而是应该对标西方,西方早年的时候也都没有胡须,比如我们熟悉的拿破仑、华盛顿等人都没有胡须,一直到19世纪中叶以后欧洲人才重新留起了胡须。

至于为什么要留胡须原因也是比较复杂的,一方面可能是由于工业革命带来的环境污染,人们认为胡须可以像鼻毛一样过滤掉空气中的有害物质,减少结核病的发生。另一方面,可能是蓄胡是一种尚武的表现,没有胡子的男人缺乏男子气概,变得娘里娘气,甚至有人将罗马帝国的崩溃归咎于刮胡子的直接后果。

还有一种说法是,随着工业革命的到来,原来的社会阶级被打破,新的阶级建立,因此,胡须成为坐在办公室里的新阶层的重要特征标志,它标志着拥有者的权势。

明治维新之后,日本全面进行西化,还曾经喊出“脱亚入欧”的文化政策,胡须自然也要跟欧洲学习。

世界胡须的风向标,德国威廉二世“牛角胡”为何能够引领潮流?

当时欧洲各国经历工业革命相继发展起来,哪个国家变强,其他国家就会争先效仿,英国国王查理一世被砍头前的胡须画像成为当时整个欧洲王室模仿的典范,而欧洲君主最普遍的胡须造型则是从德国末代皇帝威廉二世的牛角胡。

19世纪中叶正是德国统一并崛起的关键时期,1870年,德国在普法战争胜利后于法国的凡尔赛皇宫成立,标志着一个新时代的崛起,德国皇室自然成为全世界争先效仿的典范。

威廉二世的牛角胡也算是代表了当时德国的心态,将下嘴唇部分以及络腮部分全部剃掉,只留有上嘴唇上的胡须,胡须两端用油脂固定住,形成高高挑起的牛角胡,象征德国狂傲的造型。

皇帝留着这样的胡须,德国的军官自然也效仿起来,而那些“以德为师”的国家,自然也多留牛角胡,这些人里面甚至还包括斯大林。

中国人一向喜欢留山羊胡,两端是下垂的,跟德国是正好相反的方向,但是在这一时期,很多军政大佬都留起了牛角胡。

直到第一次世界大战德国败北后,威廉二世流亡荷兰,曾经辉煌一时的德国人的胡子再也翘不起来了。

其实,这种胡须打理起来十分麻烦,不仅要做造型,还要用胶水粘贴,而且并不使用,据说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希特勒因为留着牛角胡而无法带防毒面具,差点丧命一战,牛角胡也算走到了历史尽头。

以德为师的日本,到底喜欢板刷胡还是八字胡?

希特勒对毒气战十分警惕,在二战时期,德国大兵都要背一个大罐子,看起来十分笨重,却一次也没有用到过,这些罐子里面装的就是防毒面具。

为了带防毒面具,牛角胡自然是不方面的,后来德国人的胡子就改变为“八字胡”和“板刷胡”。

那么,德国到底是八字胡多一点,还是板刷胡多呢?

希特勒的胡子就是板刷胡,希特勒除了是一个战争狂人,也是一个政治煽动家,由于经常在公开场合抛头露面,所以留下很多照片,可以说,希特勒是一个地地道道的板刷胡爱好者!

除了希特勒之外,还有一个在1935年饰演了大独裁者的卓别林,也因为这个独特的板刷胡而给人们留下深刻的印象。

实际上,希特勒是一个极为特殊的人,除了希特勒之外,德国人也很少留板刷胡,当然,德国人也不喜欢留八字胡,除了一些崇拜希特勒的党卫军将领,基本上都不喜欢留胡子。

在二战之前,日本依然是“以德为师”,日本军政大佬也喜欢跟德国人学习蓄胡,但是相对来说,日本军官蓄板刷胡的人并不多,大多数的日本人也不喜欢留胡子,留胡子的人中反而是留东方化一点的八字胡更多。

这大概是因为,八字胡是从牛角胡直接改良而来,也比较符合东方美学传统。

这一点可以从当时的影像资料看出,比如昭和天皇、东条英机都是改良过的八字胡,而近代中国深受日本的影响,也流行这种改良过的八字胡,比如我们最为熟悉的鲁迅先生,我们称其为“一字胡”,其实如果你细看的话,跟东条英机的还是有几分相似的。

这种胡须本身跟中国就很像,中国以前是山羊胡,就是胡子的两端往下飘一点的那种,当时袁世凯,段祺瑞和年轻时期的阎锡山都是这样的胡子,后来老蒋留的胡子大体也和鲁迅很像,就是把山羊胡长的那块给剪了,中晚年时期的阎锡山大概就是这样的胡须。

不管是老蒋、阎锡山还是鲁迅,早年都到日本留学过,受日本文化影响很深,所以他们才能留出这样的胡子。

所以,二战时期,中日的胡须式样是相差不多的。

那么,日军中到底有没有板刷胡呢?肯定是有的,甚至可以说,板刷胡应当说是日本军国主义的一种象征,日本军国主义最早就是在德国的莱茵河畔组建而成,受德国影响是很严重的,但是并不是大部分日本人的选择。

为什么我们看到的影视剧中的日本人,大多是以板刷胡为主呢?

应该说是我们的影视创作者为了丑化日军形象,而又要将其与中国区分开来,所以将日本军人都刻画成了板刷胡,毕竟日本以德国为师,最崇拜希特勒,希特勒又留着板刷胡,日本人留板刷胡也是理所当然的。

在所有的抗战神剧中,如果日军不留板刷胡,那就不是标准的日本军人,这其实是过分的。

如果不看抗战神剧,而是看韩国的抗战剧,就会发现,其实日本军人很少有胡须,表面看起来很阳光,只不过动起手来是真的畜生。

我们喜欢将人物形象脸谱化,比如以前京剧中的脸谱,什么样的脸谱就代表了什么样的人,有一出戏中,吕布追曹操,大喊长胡子的是曹操,曹操就把胡子隔断了,后来吕布又喊,短胡子的是曹操,气的曹操浑身发抖。

其实,那些侵华日军在形象上跟我们并没有什么区别,只不过内心的邪恶一直隐藏的很深。


史论纵横


我们从一些国产抗战影视剧中经常可以看到,身为敌军的日本人经常留着一撮小胡子示人。这撮胡子有时候在上唇上列成一排,有的时候只在日本人的鼻子底下留小小的一块。“小胡子”造就了我们对日本“太君”的深刻印象,每当想到抗战剧中的那些日本“太君”和军官,我们都不免会想到他们的这撮小胡子,还有留着胡子时,笑起来的猥琐形象。

留小胡子的习惯究竟出自哪里?很多人都知道日本文化是中华文化的衍生,受到的影响也脱不开中国文化,那为什么中国古代从来没有留这种小胡子的习惯?

这种看起来猥琐的小胡子其实传自西方。虽说中国古代并没有留小胡子,顶多只有老人留长须的习惯,但日本民族有着很强的学习性,在明治维新前的很长一段时间里,日本民族的确兴于向中国学习文化、知识和技术。但在明治维新后,日本民族意识到西方诸国的强大,认为换个目标学习才是正确选择。

所以他们学习的重心便转移到了西方诸国上,日本民族不仅学习这些国家的技术、从这些国家进口产品,更是学习这些国家流行的文化和潮流。而日本学来的诸多文化和潮流中,就包括这个小胡子的形象。

小胡子的学名其实叫“安全胡”或者“卫生胡”,关于这个名字的起源,还得从西方说起。原先,西方国家的人们很流行留又长又多的大胡子,这种大胡子很能表现长者的资历、让长者的形象看起来更庄重、受人尊敬。但是后来,留大胡子的人们逐渐发现,过长过密的胡子在吃饭的时候十分不方便,食物的残渣经常会沾到胡子上,经常洗胡子也浪费时间。在二战时,剃得短小的“卫生胡”便逐渐流行起来。人们留卫生胡主要是为了日常生活方便、不用经常费时间打理。

有心人会发现,不仅是日本人,其实在二战时期,许多西方国家的人都会留又短又小的小胡子。这种小胡子在西方因为实用而流行,传到日本时,就已经异变为一种潮流。再加上那个年代只有有权有势的人有时间和精力护理胡子,剪这种小胡子又加入了人们炫耀自己身份和地位的意味,在一些日本军官里这种做法尤为流行。

为什么日本人留这种胡子给我们留下的印象最深呢?大概是由于白种人与黄种人之间的面相差异,西方白种人的面部轮廓凹凸有致、轮廓立体分明,无论留什么胡子都不会太难看,但是放到了日本,黄种人们跟着风留起了小胡子,这种胡子放在黄种人较为平庸的面部轮廓上,不免就显得有点猥琐了。

想了解更多有趣的历史,就关注那样的历史挺有趣吧。


那样的历史挺有趣


当我们看那些抗战的电视剧或者电影的时候,我们会发现那时候的日本人会在鼻子下面留一撮胡子,而那撮胡子真是难看又猥琐,可是我们大家都知道日本的文化是深受我们中国的影响的,那我们中国都没有,日本人为什么要留呢?



当日本人被西方的列强打开国门的时候,日本明治维新后就开始学习西方的的的文化和思想,其中便包括了胡子这一块。其实刚开始学习的西方胡子也不是这样的,因为我们都知道西方的胡子都是那种浓密的,但是胡子在日常生活中却也不干净不卫生。


为了保持男人的清洁卫生,德国人就发明了所谓的“卫生胡”。因其形状类似于洗衣服用的板刷,这种胡子又被称之为“板刷胡”。由于日本的政治制度和德国很相似,且两国都有浓厚的封建残余,德国人的卫生胡也被日本学了去。日军的卫生胡是在这个基础上改进而来。




日本人都比较崇拜武士精神,明治维新之后,留胡子便成为了日本军人的地位,所以在二战期间日本和德国便特别的流行留着这种卫生胡。德国的希特勒也曾经留过。


但是二战失败以后,普通民众都反感打仗,留这种胡子容易遭到民众的反感,最终便抛弃了。


人皆可为舜禹


实际上,如果我们看很多旧日本军队的照片,比如我看过起码上千张旧日本军队的照片,就会发现日军留这种卫生胡的人,其实也是极少数。

从二战日军照片来看,实际上绝大部分人都没有胡子,极少数有胡子的,也是普通胡子占大部分,甚至络腮胡子都比,鼻子下面留一撮胡子,这种卫生胡的人多。

但是,留着卫生胡的日本鬼子形象,让人印象非常深刻。大家一看这种胡子就会知道是日本鬼子。因此,在老电影平原游击队,地雷战,鸡毛信和铁道游击队里,日军小队长,中队长都会留着一个卫生胡,以增加人物感觉。

就好像我们一想起海盗,就会是一个一只眼睛瞎了的独眼龙形象一样。实际上,海盗里面的独眼龙数量非常稀少。但是,这是一个非常让人印象深刻的典型人物特征。卫生胡,实际上也是一样的道理。

修剪卫生胡,实际上需要很多时间,绝大部分日军中下级人员并没有这样的时间。日军规定在军营里,5点起床,整理内务,洗漱和打扫,点名列队。6点30分吃早饭,7点30分开始训练。12点午饭,13点开始训练。16点保养武器,洗澡和晚饭。

18点是内务教育,当日总结,同时也是私下制裁的时间,就是老兵揍新兵的时间。20点晚点名,20点30分,熄灯。真正有时间修剪胡子的主要是日军当中的一些将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