戴德樑行解讀長三角一體化:新形勢下的上海城市發展

上海,2019年4月11日— 長三角一體化發展已經上升到國家戰略,伴隨上海設立科創板、上海自貿試驗區將增設新片區等一系列最新舉措,長三角區域一體化已進入高質量一體化發展時期。那麼,長三角一體化將給長三角城市帶來什麼樣的變化?長三角一體化的未來發展會是什麼樣子?上海作為長三角城市群的一員,將扮演什麼樣的角色?戴德梁行董事、華東區策略發展顧問部主管陳學海在戴德梁行2019年第一季度媒體搶聽會上,從自身角度出發,對長三角一體化進行了全方位解讀。


戴德梁行解讀長三角一體化:新形勢下的上海城市發展


戴德梁行董事、華東區策略發展顧問部主管陳學海著重介紹了當下發展現狀:目前,長三角城市群區域已初步形成網絡較為發達、銜接較為順暢的鐵路、公路和航道網,但三者一體化的發展水平較低。未來長三角區域綜合交通網絡的建設將會從以上海為單一核心的綜合樞紐向多級多中心的交通網絡格局轉型升級,強調城市群間不同交通方式和網絡間的分工協作與互補發展。陳學海認為,伴隨產業合作的載體擴容,如張江長三角科技城、上海自貿區嘉善項目協作區等載體建設,產業資源跨區域流動性增強,將會進一步推進區域合作相關工作。

戴德梁行解讀長三角一體化:新形勢下的上海城市發展

陳學海認為,伴隨區域的高質量一體化發展,長三角區域未來將在供應鏈、產業鏈、價值鏈、服務鏈、創新鏈等經濟要素端實現跨界無縫銜接,在醫療、教育、養老、文化等社會民生端實現全面提質升級,從而形成經濟發展協同一體,城市功能多元幷包,資源要素高效聯通的一體化世界級城市群。

世界級城市群之“長三角”:經濟端資源合理配置,城市端跨界共治共享

在當今全球經濟競爭中,主要是在以紐約、倫敦、巴黎、東京、上海等為核心的幾大巨型城市區域之間展開。(長三角城市群目前的地均GDP為974 萬美元/平方千米,與其他世界級城市群對比,仍有一定差距)陳學海認為世界級城市群發展應具備三大主要特徵:一是城市經濟高質發展,二是城市功能多元複合,另外就是,世界級城市群一般都存在領袖城市,具備服務全球的功能,即首位城市核心帶動

戴德梁行解讀長三角一體化:新形勢下的上海城市發展

從城市經濟發展來看,首先需要產業分工明確,在各層級城市間形成完善的產業分工格局,實現區域內各成員主體的共同發展和共同繁榮;再是改變過去長三角區域利用國內低端要素進行國際代工的外向型發展模式,以創新為全新的發展引擎;通過打造“一小時都市圈”的交通互聯,實現經濟要素的高度互通互聯,從而促進經濟集聚輻射效應最大化。

從城市功能發展來看,陳學海表示要多元複合,即兼容幷包多種生活生產方式,圍繞交通、教育、醫療、文化、社會保障等,構建高品質生活服務圈;並利用現下快速發展的大數據、雲計算等技術,加強三省一市各地區各部門間信息數據的互聯互通、整合共享,打造透明高效、公平共享、國際化、法治化的區域一流營商環境,建立健全區域社會的跨界共治共享。

陳學海結合其他世界級城市群發展現狀確信,長三角一體化的未來發展,將是以上海作為領袖城市,會外接全球,輻射內地,不斷增強區域的國際化程度和全球資源配置能力,引領長三角參與全球競爭。

戴德梁行解讀長三角一體化:新形勢下的上海城市發展


長三角一體化之上海:首位城市,核心帶動

就上海引領長三角參與全球競爭,陳學海提出了四個針對性的具體建議。

首先,上海作為長三角區域的經濟龍頭,需要進一步提升全球資源配置能力,積極把握自貿區擴容新機遇,形成先進生產性服務業全球總部資源的“集聚地”和高端業務資源的“指向地”。

其次,藉助增設“科創板”的機遇,營造有利於底層初創企業成長的環境,孕育能夠“在全球製造”的本土型引擎企業,形成由大量初創企業、瞪羚企業、獨角獸企業和巨頭企業構成的“金字塔形”的生態鏈。

第三,上海作為服務門戶,需進一步提升“上海服務”能級。一方面提升銀行、證券、保險、風險投資等“先進生產性服務業”的服務能力;另一方面,提升“上海服務”的網絡輻射範圍,不僅是要提高服務長三角和全國的能力,更需要提升服務全球的能力

戴德梁行解讀長三角一體化:新形勢下的上海城市發展


最後,把握 “智慧城市”和“城市更新”趨勢,打造宜居宜業的國際化城市。積極對接上海兩會關於城市精細化管理的相關舉措,深推精細化管理,城市管理與數據治理相結合,活化城市更新,在城市歷史建築的保護和開發中找到一條平衡之道,打造有溫度的城市。

就房地產領域未來可能的熱點方向,陳學海表示主要應把握企業選址和城市居民生活兩方面的需求變化。在先進生產性服務企業和高端人才聚集的背景下,功能高度混合的產業社區、智慧生態的創新辦公空間將成為新的辦公發展趨勢。在同城化效應帶來城市功能需求多元化的背景下,多元化的體驗商業、生態宜居的國際社區、智能一體的公共服務體系將成為新的城市功能趨勢。未來可能的房地產領域熱點方向包含:TOD導向下的多元業態開發、城市更新下的區域綜合發展、智慧城市下的精細管理建設等。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