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形勢下,如何提升中國油氣產業抗衝擊力?

新形勢下,如何提升中國油氣產業抗衝擊力?

2016年以來,中國原油年產量降至2億噸以下,年均新增探明地質儲量和技術可採儲量分別不到10億噸和2億噸,且低品位和非常規資源佔比達50%以上,增儲上產遭遇瓶頸。中國油氣對外依存度持續攀升,分別達到70%和45%以上,油氣供應安全問題凸顯。

面對百年未有之大變局,面對全球能源行業的大變革大調整,面對複雜的內外部環境,中國油氣產業及其重要的國有骨幹企業,要在實現民族復興的偉大征程中更好地承擔起“種子隊”的使命與擔當,必須清醒認識到自身的短板與不足,以時不我待的緊迫感,加快推進科技創新和高質量發展。

01 中國油氣行業發展面臨的形勢

近十年來,中國油氣行業科技創新取得一系列重大成果,形成了一批國際領先的勘探開發技術,包括成熟探區精細勘探評價技術、巖性地層油氣藏勘探評價技術、高含水提高採收率技術、低滲透油氣藏開發技術等。緻密氣、煤層氣、頁岩氣與頁岩油勘探開發技術取得重大突破,促進了非常規油氣業務的發展。煉油技術總體達到世界先進水平,化工技術進步很大,許多技術裝備打破了國際壟斷。

1.1 中國油氣行業在一些重點領域的技術水平仍相對落後

近年來,中國油氣行業在關鍵領域技術方面缺乏突破性進展,一些重點領域的技術水平相對落後。在油氣勘探開發領域,面臨一系列困難和挑戰,主要表現在:資源品質劣質化,三低(低孔、低滲、低丰度)、重質和高硫原油比例增加;勘探目標多元化,勘探對象包括了常規、非常規,深層超深層、深水超深水等資源領域;開發對象複雜化,油藏條件包括高陡構造、高溫高壓超高壓,儲層非均質性強,井下條件複雜;自然環境惡劣化,面臨複雜地形、極端氣候、海洋、冰凍環境等各種狀況。油氣剩餘可採儲量主要集中在高含水、低滲透、稠油、碳酸鹽巖、深層等領域,東部主力油田含水超過90%,產量遞減加快,新發現油氣80%屬於低滲難開採儲量,品質差,油氣井平均單井產量低。一些高端技術裝備相對落後,例如深海勘探開發技術、複雜油氣藏勘探開發技術、稠油超稠油油藏、頁岩氣與緻密油氣低成本開發技術,以及油藏地球物理技術、成像測井裝備、抗高溫高壓工具、旋轉導向、深水鑽採配套技術等,不能滿足油氣高效開發與增儲上產的需要。

在煉化領域,低成本、高附加值及一體化生產技術相對落後。煉油技術在加工深度、能耗、收率、能量優化利用等方面與國外工藝差距較大,聚乙烯、聚丙烯等工藝技術還需購買專利獲得許可。石化產品以中低端為主,原料低成本化和高值化利用技術相對落後。

1.2 中美貿易摩擦對中國油氣高質量發展影響深遠

2018年以來,美國政府將中國列為其首要競爭對手,動用各種手段對中國打壓遏制。美國以平衡不斷擴大的美中貿易逆差為藉口,挑起中美貿易摩擦,最後卻落腳於指責所謂中國強制性技術轉讓和知識產權保護不力,根本目的是謀求關鍵核心技術的控制權,打擊中國戰略性新興產業和高技術產業,阻礙中國產業轉型升級,遏制中國的和平崛起。

油氣產業是資本密集型、技術密集型且風險較高的行業。中美貿易摩擦對中國油氣行業的技術創新、高質量發展乃至轉型升級造成較大影響,進而有可能危及國家能源安全。因此,需要未雨綢繆,防止“卡脖子”的關鍵技術與裝備受制於人,提升油氣產業基礎能力與抗衝擊力,這也是油氣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重大任務。

02 中國油氣產業抗衝擊力不足的主要表現

目前,中國油氣行業面臨油氣供給不足與成品油生產過剩的雙重矛盾,產業基礎能力不足,市場開放不夠,行業競爭力不足,效率偏低,創新驅動不力,關鍵技術領域存在短板,激勵約束機制不夠精準。深化油氣產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任重道遠。

2.1 重點領域技術能力不足

中國油氣資源豐富,擁有常規油、氣資源量分別為1080億噸和78萬億立方米,非常規油、氣資源量分別為672億噸和285萬億立方米。但中國剩餘石油資源劣質化嚴重,地面與地下條件複雜。剩餘資源的60%分佈於山地、戈壁、沙漠、水域等困難複雜地面環境,64%的目的層埋深大於2000米,73%屬低滲-特低滲資源。預計2035年國內2億噸石油年產量的領域構成是:高含水6500萬噸、低滲透及複雜深層7000萬噸、稠油1500萬噸、海洋5000萬噸。

勘探開發領域的地質建模技術、油藏數值模擬技術、儲層精細改造技術、地質工程一體化決策技術等依賴進口。高端工程技術及裝備與國際先進水平存在代際落差,數字檢波器、耐高溫高壓傳感器、智能芯片、旋轉導向工具、深海工程裝備等關鍵技術依賴進口。煉化領域在加工深度、關鍵裝置、煉化一體化等方面與國外先進工藝差距較大,大型乙烯成套技術主要引進美國KBR公司或UNIVATION公司技術,大型催化重整裝置、丙烷脫氫裝置主要引進美國UOP公司技術,煉化工藝過程模擬軟件主要來自美國和日本。在中美長期博弈的背景下,進口技術與裝備存在極大的“卡脖子”風險。

2.2 工程技術服務高端和一體化能力不足

工程技術服務的問題表現在高端能力不足,國際市場佔有率低。雖然中國油田工程技術服務能夠滿足國內市場基本需求,但在高端裝備與服務方面與國際先進水平差距明顯。2018年,全球海外油田工程技術服務市場規模約為2650億美元,在近400家油田工程技術服務公司中,位居前列的斯倫貝謝、哈里伯頓、貝克休斯和TechnipFMC這4家一體化服務商的市場份額分別為12%、9%、5%和3%,合計佔總市場份額的約30%,而中海油田服務股份有限公司(中海油服)當年海外市場份額僅為0.9%。儘管中國在物探隊伍、鑽機數量等規模指標上名列前茅,在重裝備、多人員的中低端服務市場具有一定的競爭優勢,然而缺少具有引領作用的自主特色技術與裝備,在高端服務市場競爭力較弱。2018年的海外定向鑽井市場中,斯倫貝謝、哈里伯頓、貝克休斯和國際科學鑽井公司(Scientific Drilling International)這4家公司共佔據了69%的份額。

一體化綜合服務能力不足。國內油田工程技術服務企業數量多、佈局分散,少數企業具備一定的綜合服務能力,多數企業仍處於向專業化分工過渡階段。三大國家石油公司都具備物探、測井、鑽井、油田工程建設及裝備製造的全過程服務能力,但各個下屬服務公司相對獨立,一體化程度不足,管理層級多,整體合力不強。民營油田工程技術服務公司有技術特色,但規模較小、業務單一、區域性強。油田工程技術服務行業尚未形成能與斯倫貝謝、哈里伯頓同臺競技的一體化綜合解決方案服務商,抗風險能力和盈利能力較差。

2.3 市場開放程度不足

中國油田工程技術服務行業的市場化程度較低,市場準入壁壘較高。國有企業市場化改革負重前行,歷史原因造成油田工程技術服務行業內部市場保護較為嚴重。國有企業佔據國內油田工程技術服務市場85%的份額,民營油田工程技術服務公司和國際油田工程技術服務公司分別佔10%、5%的份額。國有油田工程技術服務企業關聯交易佔比高,中國石油下屬鑽井隊伍完成了集團公司鑽井工作量的70%,中國石化則高達90%。海洋石油工程股份有限公司(海油工程)和中海油服的國內營業收入主要來自中國海油,佔比分別達60%和90%。中石化石油工程技術服務股份有限公司(石化油服)營業收入的一半來自中國石化,海外收入僅佔30%左右。三大國家石油公司對民營服務公司的准入限制較多,准入程序複雜。某一地區的准入資質不能在另一地區提供服務,一些重大技術服務項目還需要通過集團總部審批。油田工程技術服務市場競爭不充分,抑制了先進技術的應用和效率的提升。

勘探開發對外合作力度不夠。前些年,由於國家政策配套不完善,民企、外企參與國內油氣勘探開發的興趣不高,力度不大,並且BP和殼牌公司先後退出了四川盆地一些潛力不大的合作區塊。近幾年,中國一直在推動油氣行業的擴大開放,2017年發佈的《關於深化石油天然氣體制改革的若干意見》要求有序放開油氣勘查開採市場,《外商投資准入特別管理措施(負面清單)(2019年版)》取消了石油、天然氣、煤層氣勘查開採對外商投資僅限於合資合作的限制。2020年1月,自然資源部發布《關於推進礦產資源管理改革若干事項的意見(試行)》,宣佈從2020年5月1日起,在中華人民共和國境內註冊、淨資產不低於3億元人民幣的內外資公司,均有資格按規定取得油氣礦業權。而此前民營、外資公司只有通過組建合資公司或合作方式才能在華從事勘探開採業務。中國全面開放油氣勘查開採市場具有里程碑意義,各類市場主體的加入將進一步激發市場活力,形成以國家石油公司為主體、多種經濟成分參與的市場體系,對於增儲上產、降本增效具有重要促進作用。

2.4 創新驅動不足

國內一些企業的領導人員政治站位不高,對創新驅動的認知不夠,企業作為創新主體的內生動力不足。具體表現為,一是政策不協調。油氣企業在科研管理、成果轉化、人才使用和薪酬激勵等方面的政策措施不夠配套完善,政出各門、尺度不一的管理制度嚴重束縛了科研單位和科研人員的手腳。科研人員精力分散,疲於應付各類填表、報銷、檢查評估等事務。二是考核機制導向性不足。考核激勵政策流於形式,不配套、不精準。項目長負責制、行政管理與專業技術“雙序列”等改革舉措在實施中存在責、權、利不匹配、不到位的問題。三是科技成果轉化率低。“科研、生產兩張皮”的問題沒有很好解決,制度設計仍需完善。成果轉化投入不足,大量成果被束之高閣。科研人員推動成果轉化的積極性不高,轉化能力不強。

03 提升中國油氣產業抗衝擊力的對策建議

3.1 設立重大專項,加快突破制約行業發展的“卡脖子”技術難題

加強戰略謀劃,繼續設立油氣重大專項,跨部門、跨行業、跨公司協同攻關。大力發展以“大幅度發現經濟可採儲量、大幅度提高採收率、大幅度降本增效”等為成果的系列核心技術,著力突破制約行業發展的“卡脖子”技術難題,推動老區、低滲、稠油、深層、深水油氣,以及頁岩油氣、天然氣水合物等非常規資源的高效開發。加快發展以大型乙烯成套技術、大型催化裂化重整裝置、大型煉廠綜合一體化及智能化技術等為代表的新技術新工藝,推動煉化產業向價值鏈高端邁進。

3.2 著力培育世界一流的綜合一體化油田工程技術服務公司

勘探開發對象的多元化、劣質化和複雜化,給油田工程技術服務帶來嚴峻挑戰和難得的發展機遇。對此,一方面,油田工程技術服務企業要加大科技投入,著力開展高端裝備的基本原理和核心器件研發,大力提升原創能力和高端服務能力。另一方面,油田工程技術服務行業要打破體制藩籬,全國一盤棋,加大專業化重組與混合所有制改革力度,走市場化道路,培育一兩個能與斯倫貝謝、哈里伯頓比肩的融研發、製造、服務於一體的綜合解決方案服務商,形成先進製造新產業和石油工業的新盈利極。

3.3 推動更高水平上的市場開放與對外合作

圍繞年產2億噸原油“壓艙石”目標,中國油氣產業要勇於創新,充分釋放競爭性環節市場活力,在更高水平上開展對外合作,提升資源接續保障能力。一是加大上游領域開放力度。不斷完善配套政策,營造良好營商環境,吸引外資及民營資本進入油氣風險勘探與開發領域;嚴格執行勘查、開採許可證時限管理和退出制度,促進勘探開發投入;建立儲量交易市場,盤活存量,促進儲量及時有效動用;進一步推動油田工程技術服務市場的對外開放,面向全球引入先進的服務隊伍與技術裝備,助力增儲上產與降本增效。二是加大國內外合作力度。加強國內石油公司間合作,通過聯合研究、聯合勘探、信息共享,推動勘探大發現、開發高效益;加強與國際石油公司及民營資本的合作,逐步形成以大型國有油氣公司為主導、多種經濟成分共同參與的勘探開發新格局。

3.4 優化創新生態,激發創新活力

中國油氣產業需要一個良好的創新生態。一是打造創新文化與機制。營造尊重人才、鼓勵創新、寬容失敗的氛圍,增強科研人員敢為人先的創新自信;構建開放創新格局,聚集全球創新資源;優化科技資源配置,完善項目長負責制、行政管理與專業技術“雙序列”等改革配套措施;優化科研管理制度,為科研人員減負鬆綁。二是改革國有企業工資總額限制制度。完善科研績效評價,暢通人才成長通道,使真正有貢獻的科研人員“名利雙收”。三是強化科技成果轉化創效。加強制度設計,充分發揮“產學研用一條龍”機制的作用;加大科技成果轉化投入,推動獎勵、股權和分紅等創效激勵措施的落地實施;搭建科技成果轉化平臺,培育技術交易市場與中介服務機構,促進科技成果的交流與交易。


本文作者:姜學峰、張運東、朱琪(中國石油集團經濟技術研究院)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