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形勢下,屋頂光伏的安裝容量不能再只看屋頂面積了!

531新政後,後光伏時代到來。流連於過往的人沒有未來,這句話同樣也適用於企業、行業。新時代已經到來,我們需要做的,是改變,是擁抱未來。

此前,光伏行業處於幼年期,需要國家政策扶持,所以屬於政策性行業。國家通過收取可再生能源電價附加,建立補貼基金,給於光伏項目資金補貼,從而促進行業的成長和發展。

(引用一組數據:在各方共同努力下,光伏發展取得了舉世矚目的成就。我國光伏發電新增裝機連續5年全球第一,累計裝機規模連續3年位居全球第一。光伏技術不斷創新突破、全球領先,並已形成具有國際競爭力的完整的光伏產業鏈。特別是近兩年,新增投產分別達到3424萬(2016年)、5306萬千瓦(2017年),2017年底併網裝機容量累計超過1.3億千瓦。)

從效果看,國家的補貼刺激政策是非常成功的,行業也逐漸成年。

但是,國家政策的干預,尤其是政府對光伏電價的調整時機,滯後於企業生產成本的下降的速度,導致價格不能夠有效反映成本和需求,造成了光伏電站項目一味追求裝機容量大,從而套取國家補貼資金的普遍現象,同時造成了行業產能過剩,產品質量千差萬別,以次充好現象比比皆是,二道販子一夜暴富……

這種情況下的邏輯是:投資企業根據政府制定的價格,爭取最大可能的裝機容量,企業能消納最好,不能消納也無所謂,反正國家全額收購(消納比例不重要),然後滿足收益率要求的情況下,按照測算價格範圍內採購相關設備和材料,而這個測算價格範圍,是遠高於生產成本的,這就給設備和材料供應商帶來了巨大的利益,所以,光伏設備和材料生產商活的著實滋潤。

所以,此時的驅動力是政策。

但是,形勢變了。

國家定價的範圍小了(指標少了),更多的項目的電價改由投資商和用電企業雙方洽談確定(由市場確定),而且企業用電量差別很大,如果仍然像以前一樣,根據屋頂面積,測算條件允許的最大安裝容量,已經不能夠滿足收益率要求了。

因為,企業消納不了的電價,嚴重拖累的收益率。企業用一度電可能7毛,而用不了的上網,卻只有可憐的3毛多。

所以,此時的驅動力是客戶的需求。

一方面,按照客戶的用電需求和特性,確定最佳容量,保證消納比例達到90%以上。而不再是單純的根據企業屋頂面積。

如果仍然按照屋頂面積測算容量,導致消納比例低,為保證收益率,就需要壓低投資成本,如果供應商普遍無法滿足,則項目陷於停滯。

另一方面,最大限度的壓低建設成本。對供應商起初嚴格的要求(價格和質量),價低者得。甚至不再需要供應商報價,而只需要採購方報價,買方市場來了,光伏開發更加專業了,二道販子需要考研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