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经》有什么用?说了些什么?

阅读知识会


道德经经道德得道得经得经得道

道德经也叫得道经,它是一部叫人由凡入圣开智明心的传世经典,它的存在价值是不可估量的。

老子讲道是为后学开荒下种的,见此经者自然会想到原来还有如此玄妙的道存在,智者自然会肃然起敬。

但是能真正喜欢这部书的人也是有大智慧的人,因为它毕竟不同于普通的书籍,里面包含了很多宇宙的奥理,即使把它解释透了但真正相信的人也是了了无几。

大道之理本来就是难信之法,所以佛陀经常说众生若能学懂经典里的四句话说与人听,就胜过全三界所有的珍宝,可见其之价值不可称不可量亦不可说。

老子说上士闻道勤而习之,中士闻道若存若亡,下士闻道大笑之,不小不足以为道,这才是他的中心点,这是人性的规律大笑之的人是多数的,自古学道者多如牛毛,成道者凤毛麟角,这是真理。

所以道可道要看对什么人什么事,对人对境亦可道亦不可道,故非常道。

名也不可强名一切都是方便说,故无常名,世人以假为真,圣人借假修真。

老子此时以玄之又玄众妙之门,作为来头以警示后人,大道之理非常人若能参悟,非厚德者方能载物啊。

载物即是能承载大道之德者才可称厚德,而非是常人所理解的心量,此处应细参。

所以道非常人可得,也非养善养德便可得的,她是无为而无不为的,是帝之先,是浑然一体的虚空,不可称量,只有返观内照才能见其本来面目。

道是示于人的理叫大道之理,她能生成万物又决定万物,道是宇宙的总规律,是万物之母宇宙之源,合于道的是后天叫道德,合于道德的就是真理,她的特性是恬淡虚无,清净无为,忍辱不争。

后面的德经是让人滋养厚德,便接近了道的边缘,但离得道还有十万八千里的旅程,需要我们去一步一步的去实践的。

道是虚存在的但却有一股无形的吸力在牵引着我们不懈的去思索和探究。

也许这就是她存在的价值吧。


九转木子


老子的《道德经》是中国历史上最重要的著作之一。它也是中国第一部完整的哲学著作,是道家思想的来源。《道德经》的伟大之处,在于为后世读者留下了一个巨大的思考空间,数千年来人们不断从种得到新的体悟。在下认为,《道德经》对生活的现实意义,至少可以包含以下几方面:

一、修身。老子要求人们既要放宽心胸,如大道一般包罗万象,又警示人们不要沉迷于感官享受,过度娱乐会伤害身心。《道德经》有利于人们树立一个健康的生活态度:温和不争,虚怀若谷,浑朴纯正。

二、养民。《道德经》无为而治,休养生息,以民为本等思想,被历代统治者直接或间接的当做安邦定国的重要手段。

三、处世。《道德经》里的每一句话,都可以看作一个蕴含深意的处世金句。譬如“物极必反”可以从中体悟到做人做事要留有余地;也可以反映出接人待物,还可以从反面入手。

四、审美。《道德经》是一部闪烁着美的古代智慧经典,在文艺美学上影响了一代又一代的中国人,把自然大美当做艺术的极致。





岭头云803


《道德经》被誉为“万经之王”, 是道家、道教的最高经典。那么《道德经》都讲了些什么内容,揭示了些什么道理,能历经两千多年都流行不衰,在世界范围内都备受推崇呢?



一、宇宙观


在人们还流行听天由命,普遍崇拜神灵的时代,老子已经开始探索宇宙的奥秘了。他指出,天地万物都是由一个叫做“道”的东西造生而来的:“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如果掌握了“道”的秘密,那么“以道莅天下,其鬼不神”,执道而行走天下,根本用不着求助于鬼神。

二、处世之道


这里的处世之道,包括人与自然的相处方式,人与人的相处方式,人与事、物的相处方式。与之相对应,老子提出了“啬”、“柔”、“小”、“朴”四个概念。

任何难,都成长于易;任何大,都成长于小,所以掌握了小,也就掌握了大。因此“圣人终不为大,故能成其大”。

处理困难的问题,要在它还很容易解决的时候就开始处理;治理大的问题,要在局面还没有发展至混乱的时候就开始治理;成就大的功业,要从很小的事情开始做起。所以圣人从来不会等小事变成大事之后才开始有所作为,故而最终能取得大的成就。



三、治国方略


治国,取天下,也是《道德经》中比较突出的主题了。

天下神器,它自然而生,自有其运转规律存在,如果随意去干涉,就必然会遭受失败。所以“以无事取天下”,所以“治大国若烹小鲜”,治理大的国家,就好像烹制小鱼一样,不能随意的翻来翻去,否则一来二去小鱼就被翻烂了。


故而“道常无为而无不为。侯王若能守之,万物将自化。化而欲作,吾将镇之以无名之朴。无名之朴,夫亦将不欲。不欲以静,天下将自定。

大道看上去好像无所作为,但实际上它无所不为,万物都由它而生。侯王如果能持守道来治理天下,万物将自然而然的有序成长。


四、个人修养


老子说:“我有三宝,持而保之。一曰慈,二曰俭,三曰不敢为天下先。慈,故能勇;俭,故能广;不敢为天下先,故能成器长。今舍慈且勇,舍俭且广,舍后且先,死矣!夫慈,以战则胜,以守则固,天将救之,以慈卫之。”

圣人不会为自己争夺利益,而是用来成就他人,成就的人越多,他的德性就越广博;圣人不会为自己累积财货,而是用来造福他人,造福的人越多,他自己就越富有。所以天道有利于万物,而不会伤害他们;圣人造福于万民,而不会与人相争。


史海闲聊


信仰神圣,才是人生!宏道扬德,人之本分!


用户一棵小小草


看看!


哈灬哈66096005


与天地准,弥观天地之道


猊药丸


无用之用是为大用。


小半山人


《道德经》内容涵盖哲学、伦理学、政治学、军事学等诸多学科,被后人尊奉为治国、齐家、修身、为学的宝典。它对中国的哲学、科学、政治、宗教等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体现了古代中国人的一种世界观和人生观。先秦诸子、中国人的文化思想等没有不受老子影响的。它的影响也是多方面的,包括政治、文化、科学、宗教等等方面。据元朝时的不完全统计,先秦以来,研老注老著作至元朝时就超过三千余种,具有代表性的不少于一千种,从侧面说明了《道德经》的巨大影响。

读道德经的好处:

修身养性:当人遇到烦恼事,或者有什么委屈想不通的时候,坐下来安安静静地读一下《道德经》,老子的智慧言语会让人找到自我安慰的良药。

提高待人接物能力:人生活在这个社会上,为人处事很繁杂,天天要与人接触,要人家做事,别人不听话,就与别人争吵不休,搞得自己心乱如麻,理不出头绪。如果静下来背诵《道德经》,心里就明白了遇事要处下、不争、顺其自然。


做婚礼的权哥


当今社会我们学老子《道德经》并不是因为它产生在两千多年以前就失去了价值。老子《道德经》深刻的心灵像太阳和月亮一样,总是穿越时间和空间的。时至今日,老子《道德经》已经成为全世界范围内共同的精神遗产。老子《道德经》可以是现代人的知识、生存智慧以及管理艺术,可以是成功者的冷静药方,也可以是遭遇挫折时的心灵慰藉。在现代人的解读之下,老子《道德经》在当代中国也会发挥重要的作用。老子《道德经》对我们现实的方方面面都有很多很重要的作用和十分重要的意义,如:人与自然的和谐,生态环境保护,和谐文化、现代管理等。这里重点学习老子《道德经》对我们个人自身修养的提高。

老子《道德经》中的自身品德修养方面的道德标准完全不同于我们平常说的“仁、义、礼、智、信”,老子《道德经》第十九章中说道:“绝圣弃智,民利百倍。绝仁弃义,民复孝慈。绝巧弃利,盗贼无有。”智、仁义、巧利,在老子眼中都是虚妄的东西,是造成民乱的祸首,因而老子主张弃绝。《道德经》中老子关于个人修养的中就是四个字:去欲行善。在当今物质生活高度发达的社会,很多人拼命地去赚取金钱,好多大学生都成为了“房奴”,他们把买到一栋好房子作为自己的奋斗目标,然而这一切真的那么有意义吗?过上奢侈的生活就是幸福的吗?

人为什么而活,该怎么活?老子《道德经》很好的解释这一切。“五色使人目盲,驰骋田猎使人心发狂,难得之货使人行妨,五味使人之口爽,五音是人之耳聋。是以圣人之治也,为腹不为目,故去彼取此。”过于奢侈的生活和妄为多事,都会造成对自然和人性的伤害,五彩斑斓的事物使人心浮气躁,为此,老子也提出了要克服主观干扰,坚持客观态度,便需要人们“致虚极,守静笃”,将心静下来之后,这样人们才会发现,造成这一切的就是心中的“欲”。

什么是欲?老子的“欲”是老子认识论的重要范畴,是人的感知、认知、意志、意识、心理等内容的总和,所谓“有欲”,就是背离道的,主观私偏的欲念,也就是老子所说的“昭昭”、“察察”。在老子看来,由于欲是祸乱的元凶。老子说:“故恒无欲也,以观其妙;恒有欲也,以观其噭。”坚持无欲而观察,可查万物内在道的奥妙;坚持有欲而观察,只能看到万物如同声音那样参差芜杂的乱中之乱。老子还认为人间一切过错、罪恶、祸害的根源,战乱不止、民不聊生的根源,就在于人的不予禁止的欲望。老子说:“天下有道,却走马以粪。天下无道,戎马生于郊。祸莫莫不是大于不知足,咎莫憯于欲得。故知足之足,恒足矣。”横生膨胀的私欲,使人的认识背离客观的自然之道,从而祸乱生事,给社会给自身带来无尽的灾难。在物欲横流的今天,一些欲无止境的人,对金钱,对女人,对权力的欲望,导致他们走上了不归路。去欲很重要,那么如何才能去欲呢?

老子在《道德经》中首先告诉我们,要学会知足。中国有句古话:“知足常乐”,只有对自己现在所拥有的感到了满足,才不会生出太过的欲望,也只有对自己的现状知足,才会有幸福感,去除掉不应有的欲望。老子说:“知足者富也,强行者有志也。不失其所久也,死而不亡者寿也。”知足的人是富有的,克服主观欲念,做到知足才能感到快乐。“甚爱必大费,多藏必厚亡。故知足不辱,知止不殆,可以长久。”大爱必有伤,有伤则成爱;有藏者必有失,有失者能藏。懂得了道的不变的道理,就要修养知足、知止的品德。凡事有度,适可而止,不求过欲,不图盈满,以积极的理念和态度对待谦、亏。知足是做到清静无为的前提。

做到了知足,才可以去达到无为。无为就是虚静任物,就是审时度势,随时行事,应物处变。老子《道德经》八章中说:“居善地,心善渊,予善天,言善信,正善治,事善能,动善时。夫唯不争,故无尤。”居住,能选择适合自己的地方。心,像深渊那样平静二虚怀任物。利人,能如天那样无私公允而无怨。言语,能毫无虚妄而有信。主政长于治理,出事善用物之能,行动善于随时举事。唯独无为不争,能无忧患。对于无为的行为意义,老子说:“是以圣人之言曰:我无为而民自化,我好静而民自正,我无事而民自富,我不欲而民自朴。”老子的无为不是无所作为,而是顺应自然,利用自然。掌握事物的性质、必然走势和规律,而不是由自己的欲望主宰自己,才能保持自身的长久,才能少犯错误而立于不衰不败。

解决了人不能为欲望而活的问题,但人究竟该为什么而活呢?为善,我们应该追求真善美,而真理与美是无穷无尽的,那么我们就应该用有限的生命去及时行善,“行善积德”,行善,可以使人身心愉悦,当你无私的去帮助别人时,你的心是快乐的,“天地长久,天地之所以能长且久者,以其不自生也,故能长生。是以圣人退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不以其无私与?故能成其私。”只有无私,才能长久,行善,

老子告诉我们:对从善的人,以善心对待他;对不从善的人,也以教导向善的善心对待他。日行一善,无私的去帮助别人,对待别人,最终将以无私而成其私,即得到善报。“人之初,性本善”,人在最初的时候都是本性善良的,而人们应该做的就是保持住这颗善心,老子说:“上善若水,水利万物而有静。居众人之所误,故几


林翰林


要说道德经到底有什么用,就是问错了问题。道德经不是拿来用的,而是拿来领悟的。从功利性的“用”去看道德经是看不懂的,道德经提供的是思想境界,提供的是精神灵魂,而不是具体的,功能性的使用价值。

道德经主要反映的是平衡观。这种平衡是动平衡而非静平衡,非常微妙,非常难以把握,所以说“道心惟微”。用心体会领悟道德经会让人在精神灵魂上有所受益,让人能更有效地观世界,识人心,知命运。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