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日第一次大战,中国海军以少多,奠定一千年和平

济明女天皇在西援百济途中死后,日本抗唐复济的举动暂停。百济好端端一个国,就这样给中国人灭了,唐朝在百济设立了熊津等五个都督府,由刘仁轨率大军镇守,与镇守百济都城的刘仁愿呈犄角之时。

百济遗民不甘覆国,从日本回来的前王子扶余丰和遗臣鬼室福信等召集余部,突袭唐军镇守的百济都城泗沘,一时反叛四起,几千唐兵在城中困守,岌岌可危。而苏定方率领大军久攻平壤不克,黯然而归。半岛局势偏向日本和百济一方,高句丽在不远处窃笑。

中日第一次大战,中国海军以少多,奠定一千年和平

百济故城

唐帝国远征军退撤还是固守?在朝中引起争议。镇守百济的重臣刘仁轨上表朝廷:现在从熊津撤军,前功尽弃,百济将死灰复燃,而新罗也将不保,攻破高句丽更将遥遥无期。到时朝鲜和辽东作乱,大唐也将无宁日。

刘仁轨的上书扭转了疑虑风气,唐高宗同意不撤兵。刘仁轨出兵驰援泗沘,与镇守百济都城的唐军会合,剿灭了叛军,使这一波百济复国梦又破灭了。

中日第一次大战,中国海军以少多,奠定一千年和平

唐高宗


中日第一次大战,中国海军以少多,奠定一千年和平

刘仁轨

覆国之惨,遗民屡屡哭告哀诉,日本竟恻隐大动,“大国”勇武之道义被激发,决定支援百济复国。

这个物产当时并不丰饶的边夷之国,拿出了“矢十万,丝五百斤,绵一千斤,布一千端,苇一千张,稻种三千斛”支援百济遗民复国,随后又派军队渡海驰援。

中日第一次大战,中国海军以少多,奠定一千年和平

日本海军抵达朝鲜半岛南端的白江口(现韩国锦江入海口),正好碰上刘仁轨和新罗的水军。两方在白江口对峙。

当时日军有战船四百余艘,唐和新罗只有一百七十余艘,兵力也是数倍于唐新联军,于是气焰干云,颇轻看大唐水军。日本统帅放言:“此一役或可让中国军知天朝神威”。

第一日的水战,刘仁轨命唐军舰队分左右两路夹击,日军舰船慌乱,水中难以掉头,与唐舰相撞,日本的竹木船多不敌唐军的松木巨船,隔船相战,日本的倭刀虽锋利,也难敌唐军的长矛勾枪,结果日海军人船多有损伤。一晚无话。

中日第一次大战,中国海军以少多,奠定一千年和平

白江口海战

大概唐海军中有人想起三国时吴蜀联军火烧赤壁的战法,第二日,唐朝和新罗的舰船阵中,突发火箭(燃火的矢箭),日本海军促不及防,四百多艘战船皆被焚毁,一时间“烟焰涨天,海水皆赤”。兵卒在船上奔突嚎叫,跌撞践踏,大多士兵跳入滚滚江水中溺水而亡。未死的残军皆跪在岸边向唐军投降……

百济王子扶余丰脱身逃走,所佩宝剑被缴获。

到底是天国盛唐时,唐军以少胜多,兵民士气如虹,相比之下,日人那视人视己的生命都如草芥、令人胆寒的武士道还没诞生,剖腹亦不盛行——日军这种争相乞命的景象在后世再也看不到了。

百济国随着日本海军的覆灭而彻底灭亡,随后孤掌难鸣的高句丽也让唐帝国给灭了,日本让唐帝国撵走了,剩下以中国后裔为主的新罗统一了整个朝鲜半岛。唐帝国还把自己的疆界一直扩到朝鲜北部,在平壤设立安东都护府。

《日本通史》写道:“日本“白江口海战的惨败,大出天智天皇为首的贵族集团的意料之外。精神上由信心百倍与唐抗衡的亢奋状态,一下子堕入了一筹莫展的境地。”

唐朝的一举一动,都会使日本举国感到惊恐。生怕大军压境,传说中的不可战胜的大陆军队(夹杂着草原匈奴、北部契丹和南部百越山人等野性部族)将蹂躏日本的秀山丽水。

天智天皇下令修建多座烽火台、水城、山城以防唐军来袭。

669年,盛传唐朝将出兵日本,日本朝野一片惊慌,派深通中原汉文化的河内鲸出使中国的长安探听虚实,在唐高宗的大殿之下,河内鲸谨慎应对,机警环觅,有所收获后,速回国以报。当时唐初的国势极炽,基本上是指哪打哪,打哪胜哪,把突厥、契丹、西藏、安南、大理等野性民族一个个收服,边界已西扩到里海,北到贝加尔湖,今哈萨克斯坦、吉尔吉斯、阿富汗大部、俄罗斯西伯利亚大部、外蒙古等中亚、东北亚地区大都在版图之内。这是一种很可怕的广大。边锋一展,独居一隅的小岛国日本随时可能被卷进去……

河内鲸的汇报使日本朝廷愈加害怕,他们又匆忙加固几座城池。就是在这种惶恐的局势下,天智天皇积忧成虑而死。

日本人对白江口惨败进行了多年的反思,他们意识到,以当时日本的实力是绝不可能与唐朝抗衡的,要想能有朝一日再与大唐对垒,成为世界的强者,必须完备中央集权体制,改变藩领各自称霸的局面,实行富国强民的政策……同时他们还意识到,日本在政治、经济、文化、思想甚至宗教上全面落后于大唐,如不加紧学习、追赶,将永无出头之日。

中日第一次大战,中国海军以少多,奠定一千年和平

随之而来的奈良时代,遣唐使风起云涌赴长安。日本人能屈能伸、善于学习的长处开始显现无遗。

日本遂有800年的沉默,中日遂有1000年的和平。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