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说湘西的“溪峒”—不是溪也不是峒,而是迷一样的湘西古代社会

湘西历史上是五溪的一部分。五溪地区历史上皆谓“溪峒”。《宋史、西南溪峒诸蛮》说:“西南诸蛮夷,重山复岭,杂厕荆、楚、巴.黔,巫中,四面皆王土。”

这里要说说“溪峒”这个词。人们看到这个词,总认为会是一条小溪或者一个山洞之类的,这里还常常有九溪十八峒的说法。用溪、峒作地名的还在这些地方有所遗存。如在湘西以溪为地名的在就有:潭溪(泸溪县)、灵溪(永顺县)、明溪(沅陵县)、凤溪等(龙山县);以峒为地名的在龙山县就有:拉西峒、榻克峒、热塞峒、水八峒、阿沙峒等。值得说明的是古代“峒”与“洞”相通,可以说就是同一个字。在古籍上有时写作“峒”有时写作“洞”都是同一个意思。

特别有趣的是在明清,武陵山区同时存在三个九溪十八峒。一个是湘鄂西的九溪十八峒,一个川(渝)湘交界的九溪十八峒,还有一个是湘黔桂边区的九溪十八峒。足见古代湘西地区称溪峒的地名很多。


说说湘西的“溪峒”—不是溪也不是峒,而是迷一样的湘西古代社会

湘西花垣的十八洞村


因为历代朝廷对西南少数民族的统治都含有一个重要的说法,就是“蛮不出境,民不入峒”。在湘西,蛮即五溪蛮(到腊尔山台地后为苗蛮);民,即客民,实际上客民这个词涵盖的成分有点复杂,包括汉民,也包括已经纳入朝廷统治的少数民族;境即省地,朝廷能够直接管辖的地方;峒,即五溪蛮(或少数民族)生活的区域。

五溪地区在云贵高原向两湖丘陵,广西丘陵的过渡地带,山峦起伏,溪流纵横,散布着星罗旗布的河谷平原和山间盆地,俗称。坝子”.在这些坝子之间.隔着道道山梁,这一个小区域.就是所谓“溪峒”。


说说湘西的“溪峒”—不是溪也不是峒,而是迷一样的湘西古代社会


值得特别强调的是,湘西的“溪峒”不是一个单纯的地理概念,而是一个社会概念,是在特定的地理和民族条件下形成的一种特殊的社会.

史籍上对溪峒有诸多记载,后来的光绪《湖南通志》对溪峒是这样描述的:“诸苗蟠聚百七十四寨,氏族聚居,自成村落,亦有傍溪洞而居者,周围千数里,悬崖鸟道,丛箐栉比,岚瘴蒸郁,阴雨恒多,视诸溪洞,独称阻绝。”“巢穴外虽峙险,中极宽广。且以一处言之,仡佬有鸟落平,言鸟飞不能尽也。周数十里皆腴田。凡平地日平坦。”

溪峒大都局限在一个范围不广的区域,大者不过几万亩,小者仅数百亩.方园数里或数十里不等,大致相当子县以下的区、乡一级,显得分散、零星、狭小。住在溪峒里的居民.一般都以坝子为中心。依山傍水.构成许多聚落。因为山水相隔,人们的交往受到一定限制。

当时的溪峒地区,不同的民族相互错杂,致使同一民族被分割成若干部分,从而造成“大杂居,小聚居”的格局。历史上各民族关系错综复杂.彼此之间不免要保持一定距离.相互错杂而自成一体。在一个溪峒之内,大都是同一民族居住,因为族属相同.语言相通.习俗相类.家族相关,婚姻相连,所以关系特别亲密,于是.民族感情把人们牢牢地联系在一起。

古代唐宋时期是五溪的峒民的繁盛时期,那时峒民的日常生活怎么样?

每个溪峒都是一个“自给自足”的集体.人们往往在这个“小天地”里活动.很少出山,经常往来的无非是邻近的一些村寨。由于地形复杂,气候多样.动、植物呈垂直分布.坝子及其四周的山区.出产比较丰富,所以在一个小区域内.大体可以提供“足养天年”的基本生活条件。生活在溪峒里的居民.重土少迁,世世代代团聚在一起而不肯离散。他们过着“日出而作,日没而息的恬淡生活。

溪洞的社会基础是村寨和一夫一妻制的小家庭,以村寨为基础,数村结合而为“小峒”,小峒进而联合成“大峒”。

溪垌以寨老.峒酋治理地方,这一带的土官称为“峒官”,土民称为“峒丁”或“垌民”,一切都按习惯法和共同议定的法规办事。为了防御外来的侵犯,往往结成联盟。成年男子皆“计口授田”,平时耕种。战时出征,既为寨民,又为“峒丁”,有较强的自卫能力。联姻多在同一溪峒内进行,血缘脐带没有最终割斯,家族观念还相当浓厚,整个溪峒事实上是盘根错节的血缘家族。


说说湘西的“溪峒”—不是溪也不是峒,而是迷一样的湘西古代社会

《百苗图》中的峒苗

这些蛮民共同利用丛生的灌木,如荆榛棘楚之类,构筑外围,以防野兽破坏庄稼和邻敌侵掠。

据唐代的文献载,五溪蛮“其与夏人杂居者,则与诸华不别;其僻处山谷者,则语言不通,嗜好居住全异”。其跟边沿山区的民族,生产“不以牛耕”,“种亩田,每岁一易”;人们“散居山峒间,依树层巢而居”。而直到宋代五溪山区民族还在“焚山而就,所种粟豆而已,食不足则猎野兽,至烧龟蛇唆之”。

 五溪峒民们“男耕女织,主要从事传统农业.绝大部分耕地用于粮食生产,传统的生产技术世代相承,一切都按照祖辈传授的经验和“活路头”的示范动作行事,人们都以。丰农足食”为满足.丰收则修房造屋、大办婚事.大宴宾客.共享“太平”,凶年相互借贷.采集野菜葛根聊解无米之炊,少有积蓄。这种自然经济.年复一年.延续了若干世纪,处于相对凝固的状态。

这种耕作粗放,自给自足的传统农业,没什么人做生意,因为没有多少多余的商品。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