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科學家精準“刪除”動物特定記憶

3月23日報道,北京大學神經科學研究所萬有與伊鳴團隊利用基因編輯技術,在實驗大鼠的腦中實現特定記憶的精準刪除。論文作者之一、北京大學神經科學研究所研究員伊鳴表示,此項研究有望為慢性痛、成癮等以“病理性記憶”為特徵的疾病治療提供新思路。相關研究成果近日發表於《科學》子刊《科學進展》。“記憶編碼與儲存很重要,但對於負性記憶的‘遺忘’同樣重要。”伊鳴告訴科技日報記者,負性情緒的記憶對生存有重要意義,但如果這類負性記憶過於頑固,反而會成為負擔甚至疾病,如創傷後應激綜合徵。此外,慢性痛、藥物成癮、慢性應激等疾病,本質上都是患者在經歷了疼痛、毒品帶來的感覺或壓力後,產生了難以清除的、長時間存在的“病理性記憶”,其具體機制尚不完全清楚,也缺乏有效的治療。事件的記憶是由腦內一群“印記細胞”編碼與儲存的,不同的記憶由不同的印記細胞群負責。伊鳴表示,理論上,如果能“刪除”記憶,可能為“病理性記憶”等疾病的治療提供新思路。然而,學習與記憶又是非常重要的功能,能否在不影響正常學習記憶能力的同時實現特定記憶刪除呢?傳統的藥理學或基因編輯技術僅能大範圍地、非特異地影響神經細胞,無法精確操控有特定功能或解剖特徵的神經細胞群。伊鳴介紹,該研究在兩個不同的實驗箱裡誘發大鼠對箱子的恐懼記憶,進而將基因編輯技術與神經元功能標記技術結合,通過對特定印記細胞群的基因編輯精確刪掉大鼠對其中一個箱子的記憶,而對另外一個箱子的記憶完好保留。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