寇准的慧眼与丁谓的溜须

丁谓,字谓之,号公言。苏州长洲(今江苏苏州)人,生于宋太祖乾德四年(公元966年)。年少时,以才出名。宋史载谓机敏有智谋,憸狡过人,文字累数千百言,一览辄诵。乾兴元年(公元1022年),封为晋国公。显赫一时,贵震天下。后贬崖州,逾三年徙雷州,又五年徙道州。明道中,授秘书监致仕,居光州,卒。

一说到丁谓,必然会联系到寇准,因为寇准与丁谓的关系非同寻常,寇准是丁谓的伯乐与恩人,而丁谓却成为寇准的对头与构陷者。宋真宗朝,寇准为相时,便经常称赞说,丁谓是个很有才干的人。一日,寇准与另一宰相李沆议事,丁谓来拜,谈了一会儿,离开。李沆叮嘱,像丁谓这人,万万不可使得势。寇准一笑,不以为然。北宋魏泰在《东轩笔录》中记载:“寇莱公始与丁晋公善(即指寇准与丁谓),尝以丁之才荐於李文靖公沆(李沆)屡矣,而终未用。一日,莱公语文靖曰:‘比屡言丁谓之才,而相公终不用,岂其才不足用耶?抑鄙言不足听耶?’文靖曰:‘如斯人者,才则才矣,顾其为人,可使之在人上乎?’莱公曰:‘如谓者,相公终能抑之使在人下乎?’文靖笑曰:‘他日后悔,当思吾言也。’晚年,与寇权宏相轧,交至倾夺,竟有海康之祸,始服文靖之识。”

天禧三年(1019年),三起三落之后的寇准再度出山,取代王钦若成为宰相。也就在与寇准拜相的同一天,丁谓也再次升官进入中书省成为参知政事(副宰相),二人为同事,关系也非常亲密。有一天,朝廷召开最高国务会议,会后,身为内阁成员的寇、丁二人都一起吃工作餐。宴会间,寇准的胡须上沾有一些饭粒汤水,身旁的丁谓见了,起身上前替他徐徐拂去。这一举动在同事兼好友间,自是常理也合常情。可是寇准不以为谢,反而板起了脸,冷笑着说了一句让丁谓下不了台的话:“参政,国之大臣,乃为官长拂须耶?”这就是典故“溜须拍马”中“溜须”的出处。

丁谓为官尚算勤勉,凡事能动脑筋,办事都有谋略,巧造玉清昭应宫一举三得便是一例。治理水利、一举多得更显示其运筹帷幄的能力。在应对和处理突发事件上有较强的能力,兵不血刃,安抚边民;面对辽兵犯境,引导难民巧渡黄河、机智退敌。

如此看来,丁谓可谓国之能臣,但其虽才智过人,然而心术不正,做事"多希合上旨,天下目为奸邪"。他与王钦若、林特、陈彭年、刘承珪都以奸邪险伪著名,人称"五鬼"。宋真宗赵恒相信迷信,丁谓极力迎合,以神仙之事启迪皇帝。寇准的慧眼也多半为其“多希合上旨”而蒙蔽,所以才会引以为知己。尽管“溜须”煞了寇大人风景,虽有亲谀之态,但让寇大人感到不爽的是:此举岂非向众人告之寇某人仪态失范,故此拂然。最让人不可理喻的是,丁谓一旦上位,就漠然了寇准的举荐之恩,把寇准贬谪到蛮荒之地,最后客死贬所。也许这时的寇准才终于明白自己在识人上的短视。司马光在《资治通鉴》中言:“才德全尽谓之圣人,才德兼亡谓之愚人,德胜才谓之君子,才胜德谓之小人。凡取人之术,苟不得圣人、君子而与之,与其得小人,不若得愚人。何则?君子挟才以为善,小人挟才以为恶。”。可见在选人用人上要慎之又慎。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