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包寶寶》中解讀國際文化融合下中式傳統家庭關係的平衡與構建

皮克斯史上第一部由女導演創作的動畫短片《包寶寶》講述的不是一場夢,而是每個中式家庭的現實生活。

《包寶寶》講述了一位華裔母親撫養包寶寶長大成人的故事。一天早上,華裔母親像往常一樣揉麵、按記兒、擀皮兒、包好包子後,將白白淨淨的包子蒸好並和丈夫一起食用,吃到最後一個時,包子突然張嘴大哭,活了起來。包寶寶在母親的寵愛下長大,逐漸有了自己的個性,渴望獨立,卻最終被母親吃掉。

影片是2018年上映,由華裔女性石之予導演的動畫短片。雖然時長只有8分鐘,可是豆瓣評分卻達到了7.4分。伴隨著上映後口碑逐漸走高,它更是奪得了奧斯卡電影金像獎最佳動畫短片獎,同時也是皮克斯歷史上第一部由女導演創作的短片。

作為一部在國內上映的“中國家庭”短片,很多外國人看了只有哈哈大笑,而中國人卻相反。短片裡的“中式”夫妻關係、傳統文化、家庭故事,無不戳中國人淚點,並引發深思:

在受西方文化猛烈衝擊,和中國傳統家庭文化渲染的雙重影響下的中式家庭中,到底孰輕孰重?該如何在當下家庭關係中尋找平衡?又將走向何方?

單從影片聚焦的母子關係來看,不足以反映問題背後的深層次原因。因此,想要發現、挖掘、解決這個傳統中式家庭的母子矛盾,我們得從家庭的角度系統性分析。

從《包寶寶》中解讀國際文化融合下中式傳統家庭關係的平衡與構建

01、家庭中的父子關係

邊緣化的父親,讓父子關係冷如寒冰

在近年來火熱的綜藝節目《爸爸去哪兒》就可以看出,當下社會對於父親角色迴歸的強烈期待。在許多中國式家庭中,父親本身並不能給孩子做好榜樣。一方面在於很多父親本身木訥寡言,不會溝通和教育,另一方面是因為父親在家庭中被過度邊緣化,導致對孩子關心不夠。

在短片《包寶寶》中,包爸爸出現的畫面其實是非常少的,在包寶寶長大成人的過程中只出現過3次,由此可見包爸爸在家庭關係中的嚴重失位。

況且,在這僅有的3次畫面中,包爸爸只有一次是和兒子有直接接觸的。

在包媽媽“吃下”包寶寶後,她十分悲傷,一個人躺在床上哭泣。包爸爸此時進來看了一眼,沒有任何的安慰。但是,他把長大成人的包寶寶帶回了家,還在包寶寶猶豫要不要道歉的時候,在後面助攻了一把。

包爸爸在前面的畫面並不多,可以被理解為一位在家庭中被過度邊緣化的父親形象。雖然他最後及時助攻,但是可以想到的是很多錯失的愛已經無法彌補,讓人惋惜。

從《包寶寶》中解讀國際文化融合下中式傳統家庭關係的平衡與構建

在電影《葉問4》中,同樣有這樣一位木訥寡言的父親。

母親早早去世,讓阿正極度缺乏母愛。但是此時的葉問不僅沒能彌補上相應的愛,反而給阿正設立錯誤的人生目標。處於青春期的阿正處處還頂撞葉問,更是讓他苦惱。

直到葉問最後發現自己身患癌症,才幡然醒悟,回到家中陪阿正度過人生最後的時光。

包爸爸和葉問最後的結局都很像,在人生晚年才懂得陪伴和教育孩子的重要性。他們的不同點在於,前者在家庭中處於過於邊緣化的位置,後者雖然處於家庭中心,卻顯得過於強勢和不理解,都導致了父子關係冷若寒冰。

從《包寶寶》中解讀國際文化融合下中式傳統家庭關係的平衡與構建

那麼身為人父,甚至是過於邊緣化的父親,該如何讓冰冷的父子關係升溫呢?

在情歌《陪你度過漫長歲月》中有一句這樣的歌詞:

陪你把沿路感想,活出了答案,陪你把獨自孤獨,變成了勇敢。一次次失去,又重來,我沒離開。陪伴是最長情的告白。

仔細品品,這句情歌放在這裡同樣適用。一句“陪伴是最長情的告白”道出了多少感情的真諦,其實感情並沒有那麼複雜,簡簡單單的陪伴就好,父子之情亦是如此。

在孩子需要的時候,父親能夠及時出現給出建議;在孩子需要獨立的時候,父親能站在遠處默默眺望;在孩子需要陪伴時候,父親能主動陪孩子出去春遊、兜風、散步等等。

在陪伴次數增多,形成習慣後,父親在家庭中的地位自然會從邊緣走向中心。孩子在有困難時,也會想起父親。雙方互相理解、互相需要、互相陪伴,相信父子關係肯定會大有不同。

從《包寶寶》中解讀國際文化融合下中式傳統家庭關係的平衡與構建

02、家庭中的母子關係

強勢的母親,使得母子關係矛盾重重

含在口裡怕化了,捧在手裡怕摔了。

在短片中,用這句中國俗語來形容包媽媽再適合不過了。包媽媽過於強勢,像極了許多中式家庭中的母親。母親過於強勢,也是導致父親被邊緣化的重要原因。

包媽媽作為女主,畫面非常之多,讓我印象最深刻的是“吃下包寶寶”的時候。

在包媽媽百般呵護下長大的孩子,逐漸有了自己的個性,進入了叛逆期,更渴望外面的世界。在一次晚歸後,包寶寶居然帶回了自己的未婚女友,還是個洋女友。

婚姻乃人生大事,一時間,包媽媽難以接受,被嚇得目瞪口呆。在包寶寶要離家出走時,包媽媽反覆拉扯還是沒能阻止,終於一激動一口吃下了自己最愛的孩子。最後,包媽媽也從噩夢中驚醒。

從包媽媽撫養孩子長大的過程中,可以看出包媽媽在家庭中過於強勢的地位。她生怕孩子受到一點傷害,以愛之名,強加控制,直到最後露出愛的獠牙,想要吞噬自己的孩子,讓她自己都難以置信。

從《包寶寶》中解讀國際文化融合下中式傳統家庭關係的平衡與構建

包媽媽的愛讓孩子感到極度窒息,這讓我想到了《囧媽》裡的母親盧小花。

盧小花和包媽媽相比,可以說是有過之而無不及。她算好了徐崢應該吃幾塊紅燒肉,什麼時候要孩子,甚至膀胱什麼時候該排水,事無鉅細,將徐崢包裹得嚴嚴實實。

緊密包裹下的愛,帶來的不是成長,而是反抗。徐崢不僅一直以來和母親關係僵硬,也沒有學會如何去愛。直到最後枕邊人離開,他才得以解開和母親之間的心結。

盧小花和包媽媽的家庭,都是兩個傳統的中式家庭,只是後者身處北美,受到的西方文化衝擊會更大。孩子更向往自由,母親卻固執不變,母子關係自然矛盾重重,一觸即發。

從《包寶寶》中解讀國際文化融合下中式傳統家庭關係的平衡與構建

那麼在現實生活中,有著傳統家庭觀念的中國母親,該如何避免強勢,解開母子心結呢?

武志紅老師曾經說過:

在中國,孩子長大後,沒斷奶的並不是孩子,而是父母。

在我看來,母親需要走出情感“共生”,儘早斷奶。

“共生”是一種母嬰關係,是嬰幼兒對媽媽的全然依戀,沒有媽媽,嬰兒就活不下去。長期處於“共生”關係中的母親,會把孩子當成她的一部分,見不得孩子受一點委屈,掌控孩子甚至比原則還重要。

仔細想想,包媽媽和孩子之間就是一種“共生”關係。只要能夠控制孩子,就算將孩子吞噬掉也在所不辭。

我們總是說孩子要儘早斷奶,培養獨立性。又有曾想過,母親們也是如此。孩子幼年時,往往需要母親無條件的愛,可是當孩子長大後,母親也要走出情感“共生”,不再從孩子那裡索取愛。

這時,包媽媽需要把“包寶寶”當成人來看待,而不是自己的附屬“物品”。

要做到這一點,母親需要在做到了解、尊重、體會孩子的個人喜好的基礎上,去多做一些有助於個人成長的學習或者是興趣愛好。

比如,當孩子吵著鬧著出去玩了,母親也可以出去上一些瑜伽課程,驅趕焦慮;可以去跳跳廣場舞,放鬆身心;還可以多讀讀育兒書籍,以人為鑑,學習別人成功的育兒經驗。

西方文化倡導孩子追求自由,中國傳統文化則有著強烈的家庭觀念。不論是對於包媽媽還是我們而言,自己都要先走出情感“共生”,然後再試著取其精華,去其糟粕,將兩種文化在母子關係中合二為一。

從《包寶寶》中解讀國際文化融合下中式傳統家庭關係的平衡與構建

03、家庭中的夫妻關係

互不理解,讓夫妻關係退居次位

在《為何家會傷人》中,有這樣一句話很好地描述了夫妻關係的重要性:

夫妻關係,才是家庭中的核心。

怎麼理解?也就是說,在家庭中佔第一位的,不應該是親子關係,而是被許多中國人忽視的夫妻關係。在“公婆、夫妻、孩子”三世同堂的家庭關係中,夫妻關係才是家庭中的“定海神針”。

可是在短片《包寶寶》裡面,夫妻關係又是怎樣的呢?

雖然鏡頭不多,可是卻已足夠我們瞭解這對夫妻日常的感情和生活狀態。

早上一起來,包媽媽忙著做親手做早飯,包爸爸全身關注地盯著電視,兩人之間沒有任何交流。飯做好了,包媽媽開心地將飯端上了桌,包爸爸卻只是隨便吃了兩口,便匆匆趕去上班,留的包媽媽一個人在家垂頭喪氣地吃早餐。

這樣的夫妻關係讓家庭氛圍顯得尤為冰冷,特別是在有了孩子之後,更是如此。親子關係在家庭中占主導地位,導致妻子無暇顧及丈夫,丈夫也沒興趣去陪妻子,形成了一種負向反饋。

從《包寶寶》中解讀國際文化融合下中式傳統家庭關係的平衡與構建

那麼,在現實生活中,夫妻關係該如何回到本來的位置呢?

首先,放下對孩子的期待。

很多父母攀比心很強,他們期待孩子能實現自己未曾完成的願望,更期待孩子比別人家強,才能給他們帶來快樂。

這是一種十分錯誤的觀念。快樂本身應該來源於孩子獨立完成自己喜歡的事情,而不是拿自己的願望塞在孩子身上。只有認識到這一點,父母才能在生活中尋找別樣的快樂來代替對孩子的期待。

然後,尋找自己的幸福。

有的父母還會以,“我為你放棄了詩和遠方,所以你要聽我的話”,來要求孩子。其實孩子並沒用這樣的希望,相反,這種犧牲本身是一種自私的體現。

這時,夫妻應該拾起“詩和遠方”。在國慶或五一長假,“拋下”孩子,去巴厘島,去仙本那,去阿聯酋,痛痛快快地享受生活,找回夫妻之間的甜蜜。

最後,保持婚姻的新鮮感。

找回夫妻之間的甜蜜後,便要學會經驗婚姻之道。

因為“往後餘生,風雪是你,平淡是你,清貧也是你,榮華是你,心底溫柔是你,目光所致,也是你”。

要認識到,能夠陪伴我們時間最長的不是孩子,而是我們的終身伴侶。倘若如此重要的關係都不能經營好,又怎麼能去給孩子做好榜樣呢?

黃磊老師曾經說過,“婚姻其實是一個彼此欣賞的過程,你不會的我來承包,你的進步我來誇讚”,想必這就是他保持婚姻新鮮感的秘籍。

從《包寶寶》中解讀國際文化融合下中式傳統家庭關係的平衡與構建

結語

《包寶寶》雖然只有短短的8分鐘,卻給我們展示了諸多經典的中式傳統家庭符號:邊緣化的父親,強勢的母親,退居次位的夫妻關係等等。它們之間的互動,直戳我們心靈深處,引人淚目。

因此,想要走出家庭關係的圍城,我們要讓父子關係升溫,讓母子關係減壓,更要讓夫妻關係回到家庭核心。這樣,才能在面對西方文化的衝擊時,取其精華去其糟粕,構建一個平衡的家庭關係。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