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呼兰河传》:这座小城的“疼”,像刀子一样,扎在了萧红身上

从前那后花园的主人,而今不见。老主人死了,小主人逃荒去了。

——萧红

《呼兰河传》是女作家萧红的巅峰之作,也是她的绝笔之作,萧红完成了《呼兰河传》还没有看到出版的成品,就匆匆离开了我们,这位“文学洛神”去世时年仅31岁。


《呼兰河传》:这座小城的“疼”,像刀子一样,扎在了萧红身上


萧红是极其不幸的,她一生颠沛流离,三次婚恋,两次失子,命运多舛。

萧红又是极其幸运的,因为她有极其爱她的祖父,正是有了祖父还有她家的后花园,才让萧红的《呼兰河传》变得更加生动。

萧红曾经说我认为作家最主要的任务是“对着人类的愚昧”。诚然,她的这种思想存在于《呼兰河传》中。

作者用儿童的视角写呼兰河小城,小城热热闹闹,人们开开心心,读完《呼兰河传》后,你就会发现呼兰河这座小城几乎是中国每一个村庄的缩影。

呼兰河里藏着“我”的童年

很多人会对故土有所怀念,儿时的小伙伴,小时候玩的过家家,还有家里最疼爱你的人。


《呼兰河传》:这座小城的“疼”,像刀子一样,扎在了萧红身上

萧红故居


萧红之所以写《呼兰河传》,我想大概是她对祖父有所怀念吧,因为和祖父在一起是她儿时最快乐的时光,竟然连周围的人和物也变得生动了。


《呼兰河传》:这座小城的“疼”,像刀子一样,扎在了萧红身上

萧红祖父


团圆媳妇儿、有二叔、王大姐、还有那爱拿针扎“我”的祖母;跳大神、四月十八娘娘庙大会、这些成了小孩子最向往的日子。

看热闹、吃便宜的猪肉、必须将活鸭子赶在井里闷死再吃,让我们看到了小孩子的童真。

偷看新娘子、在后花园故意给祖父的帽子上插花、把用纸糊的窗户全用手指头戳破,让我们看到了小孩子的顽皮。


《呼兰河传》:这座小城的“疼”,像刀子一样,扎在了萧红身上

萧红与祖父雕像


呼兰河小城里面岁月静静得流淌,像极了我们再也回不去的童年。

然而,小孩子的视野总是充满天真的,换句话说,小孩子不会感觉到疼,而大人却不一样了,这个叫做呼兰的小城里,处处充满了“疼”。而这个“疼”,像刀子一样,扎在了萧红的心上。

重男轻女的“疼”

萧红说:“我一生最大的痛苦和不幸,都是因为我是一个女人”。

呼兰河小城重男轻女,不仅如此,连呼兰河的塑像也是这样的。

给呼兰河塑泥像(神像)的人把男人塑得凶猛,把女人塑得温顺,温顺的就是好欺侮的,女泥像怕男泥像,这间接象征了男尊女卑的关系。

原文中说道:“所以男人打老婆的时候便说:‘娘娘(女泥像)还得怕老爷(男泥像)打呢,何况你一个长舌妇!’。可见男人打女人是天理应该,神鬼齐一。”

再比如王大姐,王大姐干活儿勤快,在还没有结婚的时候,乡亲邻居都说王大姐膀大腰圆带点福相,大头大眼睛长得怪好。

“看谁家有这么大的福气,看吧,将来看吧”

然而,当王大姐看上了磨坊的磨倌,情况又变了。

“好好的一个姑娘,看上了一个磨房的磨倌 介个年头是啥年头!”

“男子要长个粗壮,女子要长个秀气。没见过一个姑娘长得和一个扛大个的(打工)似的。”

呼兰河小城里的人都有自己的想法,觉得王大姐应该找个门当户对的,结果王大姐偏偏逆着他们来。

这种状况不仅出现在呼兰河小城里,而是出现在大部分家庭里面。

可见女人要按照长辈心里的套路来,这样长得也漂亮,如果超越了这个套路,长得似乎也就不好看了,其实这王大姐不一直都张这样吗?

还有拿订娃娃亲来说,小时候双方定亲,后来女方家道中落,男方悔婚倒是没有什么;要是男方家道中落,女方悔婚,这女子不仅嫁不出去,还要背负骂名,是个扫把星,导致男方财产不顺。

看来,人们总是会给自己的不好找个气出,而那温顺的女性,便成了出气的借口。

封建迷信的“疼”

逆来的,顺受了。

顺来的事情,却一辈子也没有。


《呼兰河传》:这座小城的“疼”,像刀子一样,扎在了萧红身上


呼兰河有许多封建迷信的习俗,有一些传承下来,而有一些,则让人恨得咬牙切齿。

比如人们过河的时候,会把铜板扔到河里,河神看见钱就高兴了,不会把人淹死;打雷的时候 ,要把火扑灭,“雷扑火”,容易遭到雷劈。这些都可以算作一些民间习俗。

然而,团圆媳妇儿就没有那么幸运了。团圆媳妇儿是花钱从很远的地方买来的,不过十二三岁,还是个小孩子。

左邻右舍却乱嚼舌根,认为团圆媳妇儿完全没有媳妇儿样,不知害羞。后来团圆媳妇儿遭到婆婆一顿毒打,用烙铁烫她的脚心,只是因为团圆媳妇儿走路太快了。

左邻右舍反而没有同情心,而是认为早就该打团圆媳妇儿了,坐得笔直也要挨打。

有时候,总说女人地位不高,但大多数情况下,女人的地位恰恰是女人给自己定位的。

就像有些女人遭到了家暴,另一个女人来安慰道:“哪个男人不打女人啊!”,好像男人打女人是理所应当的。

团圆媳妇儿刚开始遭到婆婆打还会反抗,会哭,后来,她连反抗也没有了,也不哭了。最终,不得不顺从这里的风俗。

不久,团圆媳妇儿生病了,这病,当然是被她婆婆打出来了,浑身淤伤。

左邻右舍这会儿又为团圆媳妇儿好了,你一句,我一句,要跳大神,要找个鸡代替团圆媳妇儿去死,团圆媳妇在左邻右舍的折腾中,奄奄一息。

最后团圆媳妇儿大庭广众之下,脱下衣服,被开水烫洗了三次 ,昏死了三次,其他的人美其名曰治病。

终于,团圆媳妇儿经不住折磨,头发掉了,这是被开水烫掉的,而邻居却认为团圆媳妇儿是妖怪变的。

团圆媳妇儿还是被封建迷信迫害了,《白鹿原》中的田小娥不也是这样,还是被人类愚昧的偏执带走了生命。

萧红自身的痛

茅盾曾评价《呼兰河传》:“它是一篇叙事诗,一幅多彩的风土画,一串凄婉的歌谣”。

这《呼兰河传》,到底是映射着萧红童年的。

萧红是家里的老大,端午节出生,父亲认为端午节不吉利,加之萧红是女孩,所以不怎么喜欢他,自从他弟弟出生,就更加不喜欢她了。幸好祖父对她特别疼爱,所以呼兰河不完全冷冰冰,还有一丝丝温暖的感情。然而祖父去世后,呼兰河这座小城便没有了温暖。

父亲让萧红辍学回家,将她许配给别人,而此时萧红已经有了心上人,是她的表哥,于是萧红逃婚和表哥私奔。这在呼兰河传这本书里也有提到:“也有的在戏台下边,不听父母之命,不听媒妁之言,自己就结了终生不解之缘。这多半是表哥表妹等等,稍有点出身来历的公子小姐的行为。”

由于父亲重男轻女,她稍微一遇见别人对她好,就全力以赴去爱,以至于她三次婚恋,两次失子,感情无一善终。其次,呼兰河小城左邻右舍的闲言碎语,导致父亲对她越来越冷淡,最后父亲对她动了杀机,幸而得到了小姑的解救,她连夜逃脱。

呼兰河中的团圆媳妇儿在左邻右舍的挑拨中,被婆婆折磨致死;王大姐在左邻右舍的闲言碎语下,郁郁而终。萧红无一例外,也是受害者。这座小城的封建迷信、重男轻女,无一不摧残着人们身心健康。

结语:

《呼兰河传》有萧红对祖父的怀念,也有对类似于有二伯、老厨子这类人的同情。

“风霜雨雪,受的住的就过去了,受不住的,就追寻着自然的结果。那自然的结果不大好,把一个人默默地一声不响地就拉着离开了这人间的世界了。”就像那团圆媳妇儿,最终没有禁得住呼兰河这座小城的风霜雨雪,便匆匆离世了。

“至于那还没有被拉去的,就风霜雨雪,仍旧在人间被吹打着。”磨房的磨倌在老婆王大姐去世后,独自带着两个儿子,仍旧顽强活着。


《呼兰河传》:这座小城的“疼”,像刀子一样,扎在了萧红身上


这就是茅盾为什么说《呼兰河传》是“一幅多彩的风土画,一串凄婉的歌谣”的原因。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