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放前有六大名著,在建國後卻變成四大名著,那兩部消失不見了?

想必很多人都對四大名著有一個簡單的瞭解,起碼知道是四大名著,而不是五個六個名著,但是在解放之前確實存在著六大名著的說法,這個情況應該是很多讀者不知道的,為什麼那個時候有六大名著,到建國之後卻只剩下四個了呢?剩下兩部是哪兩部,下面就跟著小編的腳步一起去探尋一下這背後真正的原因吧。

解放前有六大名著,在建國後卻變成四大名著,那兩部消失不見了?

中國眾所周知的四大名著分別是羅貫中寫的《三國演義》,吳承恩的《西遊記》,曹雪芹的《紅樓夢》以及施耐庵的《水滸傳》,四大名著之前是包含在六大名著裡的,為何另兩大名著不見了呢?這並不是因為它們的內容不好,而是由於一次有意而為的疏忽。

解放前有六大名著,在建國後卻變成四大名著,那兩部消失不見了?

在清朝末年,文學界的作家們將影響極深的六本著作稱為六大名著,在新中國剛剛成立時,為了是當時已經很落魄的文學事業得到改善,使人民的思想以及素質得到提高,並且希望找尋一些東西來豐富市民們的生活,所以國務院便要求國家的出版局在一定的時間內印發一些優秀的文學方面的作品。後來,人民文學出版社積極響應國家的政策,為了滿足百姓們的閱讀需求,將解放之前的六大名著又重新做了篩選,後來選擇了六本中的四本印刷,並且在印刷發行時將原本的六大名著改為了四大名著。

解放前有六大名著,在建國後卻變成四大名著,那兩部消失不見了?

後來這四本從書合併在一起發行時竟意外地受到了廣大民眾的熱烈歡迎,一經出售便遭到熱烈的追捧,在印好的從書賣完之後,因為有讀者沒有買到後來還專門打電話到出版社希望能夠繼續印發這四本書。四大名著的產生實際上並不是因為出版社認為另外兩本書不好,而是因為當時國家出版局要求只能出版四本,在多番的比較之下,不得不放棄剩下的兩本書。那麼被剩下的兩本著作是什麼呢?

解放前有六大名著,在建國後卻變成四大名著,那兩部消失不見了?

這兩本書一本是《聊齋志異》,另外一本是《儒林外史》。《聊齋志異》是由才高八斗的蒲松齡編寫,蒲松齡的一生雖然自己才高八斗但是卻一直都沒有得到被重用的機會,所以便有了很多空閒時間,他利用這些時間走訪各地,聽別人講述故事,回去後再自己加以擴展和想象編寫成小說,這本書主要記錄的是比較玄幻的故事,弘揚真善美,而且這本書還收到了來自郭沫若的至高評價"寫鬼寫妖高人一等,刺貪刺虐入木三分"。

解放前有六大名著,在建國後卻變成四大名著,那兩部消失不見了?

再說《儒林外史》這是一部官場諷刺小說,大力的展現當時的貪官以及三教九流的人,對那個時代的黑暗進行了深刻的批判,展現社會的不公,除此之外,在批判之餘,他又描寫了底層小人物的自我堅持,努力的想去展現人性的美好。小編認為《聊齋志異》和《儒林外史》寫的也很好,中心思想深刻富有哲理,有時也適用於現在的某些人,小編認為這兩本書應該再次編進六大名著中,畢竟這麼經典的書籍,應該得到最好的發揚,不是嗎?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