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麼是“南風效應”

案例:

北宋散文家蘇洵的一段“南風”式教子故事:蘇洵的兩個孩子蘇軾和蘇轍自小十分頑皮。在多次說服教育不見成效的情況下,蘇洵決定改變教育方法。在這以後,每當孩子在玩耍時,他就有意躲在角落裡讀書,孩子一來,更是故意將書“藏”起來。蘇軾和蘇轍好生奇怪,以為父親一定瞞著他們看什麼好書。兩人出於強烈的好奇心,趁父親不在家時,把書“偷”出來,認真地讀起來,從此逐漸養成讀書的習慣,切切實實地感受到了讀書的無窮樂趣,終成一代名家。兄弟倆與其父被後人尊稱為“三蘇”,共同躋身“唐宋八大家”之列。

什麼是“南風效應”


蘇洵教子的成功之處在於:他在說服無效的情況下,並沒有用“棍棒”、“恐嚇”之類簡單強制的教育方法,而是巧妙地從孩子的好奇心和求知慾強的特點出發,循循善誘,正確而巧妙地引導,終於獲得成功。與蘇老夫子相比,現實生活中有些家長顯得不太高明。他們往往對孩子採用“北風”式強硬家教方式:或信奉“棍棒底下出人才”,動輒訓斥打罵;或信奉“重賞之下有勇夫”,將孩子的考分、名次和金錢掛起鉤來;或搞“填鴨式戰術”,機械地加大作業量,習題資料滿天飛,壓得孩子喘不過氣來……這種以卡代教、以壓代教、以罰代教的做法,全然不顧孩子的天性,結果往往事與願違,增加孩子的精神壓力和思想負擔,使之產生厭學情緒和逆反心理。

蘇洵教子的經驗告訴我們:從孩子的身心發展特點和教育規律出發,科學施教,積極引導,注意發揮孩子的主觀能動性,就能產生事半功倍的效果。家教中的“南風效應”不可忽視。

什麼是南風效應?

法國作家拉封丹曾寫過一則寓言,講的是北風和南風比威力,看誰能把行人身上的大衣脫掉。北風首先來一個冷風凜凜、寒冷刺骨,結果行人為了抵禦北風的侵襲,便把大衣裹得緊緊的。南風則徐徐吹動,頓時風和日麗,行人因為覺得很暖和,所以開始解開紐扣,繼而脫掉大衣。結果很明顯,南風獲得了勝利。拉封丹這則寓意深刻的寓言後來成為社會心理學的一個概念,被稱之為“南風效應”、“南風法則”或“溫暖法則”等。

什麼是“南風效應”


南風效應的啟示

“南風效應”給人們的啟示是:在處理人與人之間關係時,要特別注意講究方法。北風和南風都要使行人脫掉大衣,但由於同一目標,但方法不一樣,結果大相徑庭。比如:有些同學與大家在一起時很兇很要強,一次、兩次可能因為你很兇,要了別人強,佔了上風,但不久你就會發現你已經失去了朋友。我們可以還看到,在與別人發生矛盾,各不相讓,到最後往往是兩敗俱傷,想想如果學學“南風”兩人平心靜氣地好好談談,結果是否會好許多呢?

父母對孩子的教育通常都有自己的想法,於是很自然地會要求孩子按照自己的想法去做。有的父母運用各種有形或者無形的力量,迫使孩子不得不按照要求的樣子去做。可是,這種簡單粗暴的做法常常會激起孩子的抵制,而不是配合。這種情形與北風的遭遇如出一轍。有的父母則會對孩子循循善誘,激發孩子的內在動力。他們擅長跟孩子交朋友,通過營造怡人、怡學的環境,或者提供良好的活動條件,誘發孩子的學習興趣和探究熱情;通過營造良好的家庭氛圍,對孩子產生潛移默化的影響,進而達到預期目的。

什麼是“南風效應”


我們常常面臨的一個問題是:我們為孩子創造了優越的條件,可孩子就是不好好珍惜,視其如糞土。在這種情況下,北風型父母免不了要大動肝火,把孩子教訓一頓,然後運用各種強制手段對孩子實施嚴密控制。這種方式短期內可能會收到明顯效果,但其缺點也非常明顯:一旦強制手段解除,孩子馬上以光速恢復原狀。南風型的父母會耐心瞭解孩子為什麼沒有按照吩咐的樣子去做,問題究竟出在哪兒。摸清情況之後,他們會真誠地幫助孩子解決實際問題,同時做好孩子的思想工作。問題實在解決不了的,也要跟孩子解釋清楚,爭取孩子的理解。有時候,共同面對家庭困難反而會使全家人的心聯結得更加緊密。

什麼是“南風效應”


1560年,瑞士鐘錶匠布克在遊覽金字塔時,作出一個石破天驚的推斷:“金字塔的建造者,絕不會是奴隸,而只能是一批歡快的自由人。”這一推論在很長的時間內被當作笑料,然而400年之後的2003年,埃及最高文物委員會宣佈:通過對吉薩附近600處墓葬的發掘考證,金字塔確是由當地具有自由身份的農民和手工業者建造的,而非希羅多德在《歷史》中所記載——由30萬奴隸所建造。為什麼一個小小鐘表匠敢於否定偉大的希羅多德?布克的理由是:“金字塔這麼浩大的工程,被建造得那麼精細,各個環節被銜接得那麼天衣無縫,建造者必定是一批懷有虔誠之心的自由人。難以想象,一群有懈怠行為和對抗思想的奴隸,絕不可能讓金字塔的巨石之間連一片小小的刀片都插不進去。”

同樣的道理,孩子的優異成績是不可能在壓迫的環境下取得的。如果孩子產生懈怠情緒和對抗心理,取得優秀成績便會成為家長永遠的夢想。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