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一道兒時的菜,證明小時候家裡窮,你會說什麼?

煙臺Pang子


豬油膏拌飯。上世紀8、90年代,乍富還貧,很多人家當時還是僅能溫飽,過年過節偶爾可以奢侈一下。

上初中的時候,吃飯都是帶米到食堂蒸。幾乎看不到菜。為了下飯,每個同學都有絕招,但最絕的是豬油膏,每週放假,父母都會用豬肥膏炸油,炸出來以後,用蔥薑蒜爆香後,放在罐頭瓶子裡,讓它自由凝固。

冷豬油膏拌在滾熱的米飯裡,立刻香味撲鼻,鑽進每個人的毛孔裡,解饞還容易飽腹。雖然現在看起來簡直無法接受,但在當時算是葷腥了。初吃的時候,恨不能多吃三碗飯。

按說吃葷腥人會越吃越胖,但實際上人卻越吃越瘦。時間長了,聞起來饞涎欲滴,但是吃下去味同嚼蠟。

這種感受只有到了後來上大學吃方便麵吃多了吃到吐,才有了同樣的感受。深夜上網歸來的同學泡了碗方便麵,香味撲鼻,硬是讓人無心睡眠,不饒一口湯,這覺都沒法睡。然而真的一口吃到面的時候,差點要吐出來。

不過時間久了,那口豬油膏的香味卻越來越香,越來越縈繞腦海,繞樑三日,不絕如縷。




{!-- PGC_COMMODITY:{"commodity_id": "3347104953008313869"} --}

炒米視角


記得上小學放學回來在家裡吃晚飯,一碗米飯快吃完時,竟發現碗底還有個雞蛋,是一整個用豬油煎好的香噴噴的荷包蛋,抬頭看看桌子上的全部是素菜,看到旁邊家裡老少九個圍著大桌子吃飯的父母、哥姐們碗裡也沒有,我不明白為什麼就我碗裡有,不敢吃,坐在邊上的母親用眼神示意我別聲張快吃。吃完才知道,這天是我的生日,估計是怕弟和大我三歲的二哥也會要,拿不出,母親才會用這種辦法讓一大家中某一個家庭成員在不露聲色中感到這天對他來說是個不一樣的日子。

一個荷包蛋,這是兒時的一道菜,40多年後還清晰記得。比起現在孩子生日宴會,禮物,蛋糕🍰,甚至生日party!唉,一輩子難忘,最好的一道菜。


子衣


我生於七十年代,那時候都很窮。一到青黃不接的時候,飯都吃不飽!我們家姊妹三個,我是長女,爸爸和媽媽都得到坐產隊掙公分,用來領口糧,我就負責帶二個妹妹兼做飯。七月的時候家裡的糧已經接不上溜了,沒有辦法,只能吃玉米,先是呼著吃!可用不了半個月就老了,咬不動了。我和兩個妹妹餓呀,我們就用刀把玉米粒削下來,削了滿一大盒。拿到碾子那去軋面,可我才七歲,二個妹妹一個五歲,一個四歲,推碾子大費勁了,多虧鄰居幫忙,玉米在石碾下啪啪的響著,冒著漿,一圈一圈轉得人頭暈眼花,這時的玉米是不能完全變成面的,還有很多皮也只能這樣,收到盆子生,順便再軋些黃豆,做些糙豆麵。一起拿到家,先把面和上,水不能太多,多了就散了!到園子裡拔一棵還沒長心的白菜,切成小丁,鍋燒熱放入一些軋的豆麵,炒拌一會放點水,鍋邊起泡放入切好的白菜丁,加鹽加水加大火,用手團起和好的玉米麵,貼在鍋邊上,蓋鍋大火燒開一會,停火。大多二十分鐘,飯好了,還記得媽和爸下工回來看見我們做好的玉米餅子和小豆腐那種既高興又心酸的表情,爸說孩子們會做飯了!四十年多年過去了,每每想起當初做的第一頓飯,推碾子的頭暈感覺還是隨之而來,那粗糙塞牙的玉米麵皮子也好象還在嘴中!


用戶熱愛生活的蘇子


能吃到菜的,還不算窮。

小時候在兵工廠長大,父母雙職工,但是爸爸經常把錢寄給他哥哥,救濟他們一家。所以生活一直不富裕。

好在工廠裡的煤炭、電爐、鍋爐房什麼的近水樓臺用起來很方便。一次到工廠媽媽的車間去玩,正趕上吃中午飯。發現媽媽的午飯很簡單,沒有菜,就是鋁飯盒裡放上大米和水,再倒點豆油、鹽,放入鍋爐上一蒸。但是吃起來,好香啊!


動向1


我姥姥村裡,有個親戚我叫大姥爺,以前吃的菜是炒蛆。沒錯,就是蒼蠅的幼蟲,公廁最常見的趴在粑粑上的蟲子。不過他們吃的蛆不是廁所裡的,是醃鹹菜的缸裡的,那時候窮的連鹹菜都捨不得多吃。

再一個,不知道誰見過徹底腐敗了的饅頭,掰開的時候會像藕一樣拉絲,也是大姥爺他們家常吃的東西。

大姥爺去年過世了,享年101歲


小樓樓wan


小時候啊,我91年的,家在農村,爸爸媽媽也沒啥文化,平時都在家務農,吃肉啥的逢年過節吃一次,家裡邊養的雞鴨豬全是用來賣錢湊學費以及留作其他開銷,記憶中吃的好吃的應該就是包子吧,每年只有端午節媽媽才會包點臘肉包,味道是真的美!

但是臘肉包也只是一年吃一兩次,平時覺得吃的好吃的應該是“醬油拌飯”吧

現在想想以前家裡怎麼會那樣呢?媽媽說的最多的就是沒買鹽的錢了



趣學教資


你好,我是磚裡,很高興回答你的問題。

說一道兒時的菜,我遲疑了半天,想了許久,一時竟然沒有想起來,也許是間隔太長時間了,也許是人到中年,記憶力不好了,又或許是兒時壓根沒有吃過什麼菜吧……,不知道這個是不是最好的回答,此處省略一萬字。

言歸正傳,一晃20多年過去了,時間過的真快。

要說兒時的菜,我覺得的是辣椒和鹹菜,也許你笑了,但事實卻是如此。下面我給大家細細道來。

1、辣椒:

小時侯,家裡生活條件有限,辣椒是唯一的蔬菜,家人都視若珍寶,在他們眼裡,每頓飯沒有菜可以,沒有辣椒不可以,饅頭就著辣椒吃,麵條裡拌著辣椒吃,偶爾家裡做一次辣椒油,家人的幸福感洋溢在臉上,感覺人生都達到了巔峰。

說到辣椒還有一段小插曲,那時的我吃不了辣椒,可是家裡每頓飯都有辣椒,除了辣椒從來看不到一點綠,正因為如此每次因為吃飯辣的受不了鬧情緒,而母親每次都說我就放了一點點,一點都不辣,每次吃飯受傷的都是我,猶如歌詞裡描寫的一樣,西湖的水都是淚。

時隔多年,現在的我也喜歡上了辣的感覺,尤其對川菜情有獨鍾,哪種又麻又辣的感覺,讓人回味無窮,這一切都歸功於兒時的生活環境成就了現在的我,在此特別感激父母,讓我有機會品嚐到很多美食。

下面給大家介紹一下辣椒油製作方法:

  • 準備辣椒粉一份放到碗裡,放入適量鹽,白芝麻翻拌均勻
  • 油燒熱放入花椒、八角煸出香味撈出
  • 油稍微放涼後澆在辣椒粉上
  • 放置一週後就可以食用了

注:油不能太熱,否則辣椒油容易糊掉

2、鹹蘿蔔乾

鹹蘿蔔乾在我們老家又叫鹹菜,口感特差,又鹹又硬,咬的腮幫子都疼,可它是我兒時的零食,記得那會兒每天去上學,都會悄悄的趁家人不注意從家裡拿一塊鹹菜裝口袋裡,上學的路上用小刀切成小塊分給小夥伴們吃,你一塊,我一塊,大家邊吃邊玩,高高興興的去上學了,這應該是我童年最美好的記憶。

言歸正傳,鹹菜是採用蘿蔔和鹽醃製,然後曬乾製作完成的,冬天的時候,母親每天早晨會把鹹菜拿出來泡軟切成小丁,放入醋、香油、辣椒等調料涼拌,然後就著鹹菜吃饅頭、喝稀飯,這就是我兒時的早餐。

綜上所述,辣椒和鹹蘿蔔乾是我兒時吃過的菜,生活雖然很苦,但是一家人其樂融融,幸福滿滿。

大家好,我是磚裡,希望我的回答能幫到你,有任何問題歡迎留言討論,共同探討美食,喜歡的朋友歡迎點擊關注。


磚裡後生


說一道兒時的菜,我說凍土豆餑餑,來證明我小時農村的家困難。那是上個世紀七十年代的事,我也是六七歲大小。由於當時糧食不夠吃,家裡有欠款,沒有足夠的錢買糧食。屋外已是天寒地凍,大人們到野外的土豆地裡“溜土豆”,我也隨大人下過地,當時是生產隊的地,大集體的生產模式,秋天起土豆撿拾不淨,地裡會剩下一些土豆埋藏在土裡,我們把土豆刨出來,拿到家中用線繩穿起來,掛窗外房簷邊曬乾,用棒棰敲碎,用機器打成細沫伴在麵粉中一起做餑餑,這就是我兒時的凍土豆餑餑,絕不是現在在我們當地用鮮土豆磨製出的土豆餑餑,如今在馬鈴薯(土豆)主糧化的當下,土豆餑餑已越來越成為人們喜食的美食。圖片來源網絡





渺星人


我必須嚴肅認真地來回答這個問題。

作為75年生人,我有資格裝逼。

關於兒時的菜,在湖南這邊,真有幾道硬菜。

在我記憶中,“瓜”字出現的最多,沒有之一。

南瓜,冬瓜,苦瓜,絲瓜,黃瓜,北瓜……靠!就是沒有西瓜。

我一年到頭就在“瓜”中過日子,最牛逼的菜,你可能想象不到。

米湯!

是的!就是米湯!

那個時候的廚房可沒有現在這麼多佐料,油鹽醬油,滿足了吧。

一碗米湯,老孃放入辣椒粉,一丁點豬油,一勺子醬油,一點鹽,搞出來,通紅透亮。老孃告訴我,這是人參湯,吃了長高。

現在,我一米七,高不奢望了,但身體霸氣,得益於最初。

所以,米湯是我的最愛。[摳鼻]


一不小心混成神


我是80年的,那個年代真的很窮,小時候的記憶裡那有什麼美食。我記得每年秋天的時候,媽媽就會醃一大缸鹹菜,我們這裡叫“啦疙瘩”,吃飯的時候燒一大鍋玉米糊糊,我不願喝的時候,媽媽就把“啦疙瘩”切成末撒在玉米糊糊上,我就吸溜吸溜的喝進去了。那一大缸鹹菜就是我們一家一年的主菜,尤其是青黃不接的時候。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