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第一份工作:不是选择了才有工作,而是工作了才有选择!

面对第一份工作往往无奈大于选择,该怎么办?

《奇葩说》有一期辩题是:"高薪不喜欢和低薪很喜欢的工作,你选哪个?"

无论是职场新人,还是职场多年打拼的资深元老,面对这个辩题,大家都会觉得很棘手。

人生第一份工作:不是选择了才有工作,而是工作了才有选择!

在辩论中,正反双方都给出了充分的选择理由:

正方认为,面对现实生活,选择高薪不喜欢的工作,既能理性生活又能让自己成长,做不喜欢的工作本身就是一种成长。

反方认为,在年轻时候,更应该关注自己的理想,选择低薪但是自己喜欢的事情,是一种对生活的掌控和对自己的负责任。

结果是正方赢了。这是一场职业选择在理论上的辩论,那么在现实生活中,面对第一份工作,我们真的可以做出非黑即白的选择吗?

其实,当我们回望自己选择第一份工作时候,会发现现实情况往往是:薪水既不高,也不是很喜欢,甚至和自己所学专业风马牛不相及,但是刚走出校门的我们,也没有任何选择的自由和可能。

人生第一份工作:不是选择了才有工作,而是工作了才有选择!

那么,面对人生第一份工作,是不是就没有更好的办法做出选择了呢?当然不是,这里我们不妨可以试试麦穗理论。

什么是麦穗理论?

在2500年前,也就是中国的周朝时期,在世界的另一边,西方哲学家苏格拉底带着学生们来到一片麦田。他让学生去麦田里找一支颗粒最饱满、最大的麦穗,但是只能一直往前走出麦田,不能回头也不能折返。

第一个学生兴冲冲地走进麦田,看着麦穗一望无垠,边走边挑选,这位学生总觉得前面有更大更好的麦穗,直到快要走出麦田还没有找到最大最好的麦穗,于是在走出麦田的那一瞬间,匆匆拔了一支看起来大个的麦穗。

结果是,这支在最后,做出决定拔下的麦穗很一般,这个学生为此很懊恼自己错过了很多更大的麦穗。

人生第一份工作:不是选择了才有工作,而是工作了才有选择!

第二个学生吸取第一个学生的教训,进入麦田走了不到一半,看到一个比之前都大的麦穗,就拔了去。但是,这位学生依然闷闷不乐地从麦田中走了出来,因为他拿着手里的麦穗,发现后面的麦地中,还有更大的麦穗。

第三个学生和前两个学生的做法都不一样,他先站在麦田边看了看整个要走的麦田距离,然后把整个要经过的麦田分为了三段。

在经过第一段麦田时候,他只是注意观察麦田里的麦穗大小,但是并不出手去拔。

走到第二段麦田时候,他依然没有出手去拔,还是观察麦穗大小区别,但是这次观察,他是为了验证第一段麦田里观察麦穗大小结论的准确性。

当他走到第三段麦田里的时候,他运用前面得出的观察结论,去选择麦穗,一旦有符合结论的麦穗,他毫不犹豫地拔了去。

结果是,这位学生在走出麦田的时候,找到了自己满意而且也是颗粒饱满、比较大的麦穗。

这就是有名的麦穗理论,这个理论最初是用在爱情选择上。时至今日,麦穗理论适用我们生活中方方面面的选择。用麦穗理论作出选择,不一定是最好的选择,但是一定是让我们自己满意,并且是更适合自己的选择。

那么,用麦穗理论在选择第一份工作时候,要遵循哪些原则呢?

麦穗理论最核心的原理,是通过前期的观察验证,找出符合我们心中理想的答案标准,然后再运用这个标准理论,去做最终选择。

人生第一份工作:不是选择了才有工作,而是工作了才有选择!

首先,对照自己能做的工作,找出及格线。

巴菲特的黄金搭档查理·芒格,在南加州大学毕业演讲中,谈到的第一个人生建议就是,让自己能力配得上自己想要的东西。

我们在选择工作的时候,首先想到的是自己能做什么,那些工作是自己能够胜任的,而不是自己想做什么,那些工作是然后我们向往和羡慕的。

当我们列出自己能做的工作,再列出自己理想中的工作,这个时候,我们会发现自己能做和自己想做之间是有一定距离,这就是自己今后需要提高能力的地方。

而此刻,我们定下最基本的选择标准,是自己能胜任的工作。

人生第一份工作:不是选择了才有工作,而是工作了才有选择!

如果说,我们找工作的时间是一个月,那么我们可以用最开始的10天时间,去网上查看各类招聘信息,多关注各大招聘会的招聘消息。然后,找出符合自己能力的工作,看看这些工作都分布在哪些领域、哪一类公司。

其次,进行筛选和验证,进一步缩小工作选择范围,让选择更加具体明确

那我们是不是,在遇到自己能做的工作,就赶紧抓住机会呢?

不是,我们此刻还需要拿出一些时间,对我们能做的工作做一些筛选和验证。

这个筛选和验证的过程,也是消除我们对于自己职业发展方向的迷茫。在选择第一份工作时候,往往并不清楚自己到底适合做什么,这个时候,我们可以尽可能多地接触那些我们能胜任的工作,然后尝试一部分对自己有挑战性的工作。

我们的职业筛选和验证过程,并不是像前面讲得那位苏格拉底的学生在第二段麦田里观察,而是说,要去亲自做,通过实习、通过找一些类似的零工去体验,来获取真实感受和验证。

这个行动验证的过程很重要,在采铜老师写的《精进》一书中也提到:"三行而后思"。书中谈到彼得·布鲁克,这是一位天才戏剧大师级人物,但是他在回忆录中说自己从来没有学过什么戏剧理论,那么他的戏剧才华从哪里来的呢?

采铜老师认为,这位戏剧大师的戏剧才华来自于本人不断地反思自己的行为感受。他在《精进》书中写到:"从理论出发不一定能知道实践,只有在实践中通过反思积累的知识才能指导实践。"

所以,对于第一份工作,已经不是形式上的第一份工作,而是一份适合我们职业发展的起点工作。

最后,总结选择标准,进一步明确选择目标,在遇到符合或者高于这个标准的工作,一定要毫不犹豫地抓住。

先来讲一个大家熟知的小故事——猴子掰玉米。猴子在玉米地里掰玉米,总觉得手里的玉米不够大,摘了又扔,扔了又摘,等到最后自己手里还是一个玉米也没有。这这个小故事可以解释为,在追求完美中猴子迷失了自己,反倒一无所获。

不是最完美工作,但一定是适合自己的工作。我们拿着这个结论标准,去寻找符合的工作,就能找到在当下与我们能力资历相匹配,适合我们职业发展的工作。

人生第一份工作:不是选择了才有工作,而是工作了才有选择!

在选择第一份工作时候,运用麦穗理论,遵循划出及格线、验证最适合自己的工作标准,看准并抓住这三个原则,就能让我们避免寻找工作的迷茫和纠结。

第一份工作不是你想要什么工作,而是你能做什么工作;

第一份工作不是你选择了有工作,而是工作了才能有所选择;

第一份工作不是把你的人生拉入某个赛道,而是你职业发展的起跑点。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