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治通鑑》三家分晉之魏家


《資治通鑑》三家分晉之魏家


咱們上回說到了,豫讓刺殺趙無恤失敗,也說到了趙家家督位置的更變。咱們在來說說魏氏是怎麼一回事。魏氏究竟是怎樣成為最後勝利者之一的呢?

魏氏的祖上是周文王姬昌第十五兒子姬高,周武王姬發異母弟弟。雖然都是一個藤上的瓜,但是關鍵的時候,沒有跑過周武王,那就只能混的一般了。

周武王滅商之後,他被封在畢地,大約在今天陝西咸陽一帶,也有人說是在今天陝西西安,史稱畢公高,是畢國與畢姓的始祖。

晉獻公時期,晉國滅亡了霍、耿、魏。晉獻公就封姬高的後代畢萬為大夫,食邑在魏,後來畢萬這一支,就以封地為氏,成為了魏氏。

畢萬的兒子是魏武子魏犨[chōu],這是《史記》的說法,《左傳》認為魏犨是畢萬的孫子。

周惠王二十一年(前656年),魏犨跟隨晉國公子重耳,也就是後來的晉文公,一起流亡他國。一路之上混的那個慘,有的時候吃屎都不能吃熱乎的。

十九年之後、周襄王十七年(前636年)重耳返回晉國登上國君的寶座。

重耳念在魏犨多年出生入死,保衛自己的安全,陪自己一起過苦逼日子。所以冊封魏犨為晉國大夫。魏犨只是一介武夫,所以並沒有得到晉文公的重用。這也是因為魏犨能力一般,晉文公想要吃肉,而他只是一個蘿蔔,是切不成肉丁的。甚至一度晉文公想要殺掉魏犨。魏犨一定很傷心,您不能在缺狗糧的時候,才能想起我來呀。

魏犨的接班人是他的長子魏悼子,魏悼子的名字是什麼,我沒有找到相關的資料。


《資治通鑑》三家分晉之魏家


魏悼子的接班人是他的兒子魏莊子魏絳,魏絳這個人很有名氣。在晉悼公時期,主持晉國的政務,八之間,是九合諸侯,強化了晉國漫長的霸主身份。這也奠定了,魏家在晉國的地位。

魏絳的兒子是魏嬴。魏嬴這人應該沒有什麼作為,史料只是提到了他的名字。

魏嬴的兒子是魏獻子魏舒。周景王四年(前541年),魏舒率軍在大原重創狄人的軍隊。

這個其實不值得一提,因為打敗狄人的將軍很多。但是在這一戰在中,魏舒將車戰向步戰的轉移,成為我國車戰向步戰轉變的劃時代標誌。所以咱們稍微提一下他。

魏舒生魏襄子魏侈,這個人咱們在晉國內亂的時候,也提過他。魏侈的兒子就是魏宣子魏駒。而我們要說的魏文侯魏斯,就是魏駒的孫子。對的,這孫子可不孫子了,特別的厲害,魏家不僅僅在他的手上成為魏國,還成了戰國初年最為強大的國家。

周定王十六年(公元前453年),趙襄子趙無恤派人說服魏桓子魏駒、韓康子韓虎,放晉水倒灌智家的的營寨,滅了智氏之後,三家將智家的土地分了。這個土地具體是怎麼分的呢?或者說三家的版圖是什麼樣子的呢?

在瓜分土地的時候,趙家獲利最多,畢竟人家是主力。趙氏佔據了晉國北部的土地,並向東越過太行山,佔有邯鄲、中牟的土地。

魏氏與韓氏在趙氏的南邊,魏氏偏西,韓氏偏東。魏氏西邊是一河之隔的秦國,北邊是強大的趙氏,東邊是新興的韓氏,南邊越過中條山和黃河是秦、楚、鄭三國拉鋸爭奪的陝地。陝地就是今天的河南三門峽澠池、陝縣和靈寶一代。


《資治通鑑》三家分晉之魏家


當然了魏氏在東部還有幾塊飛地。所謂飛地,就是於自己主體控制的土地不接壤的地區,甚至是被別的勢力包圍的土地。

國君把土地分封給大夫的時候,不是專封給你家門口的土地,沒有人會這麼寵著你,國君不是你媽。因為你家門口的土地,很可能已經分封給別人了。所以只能讓你在別的地方劃一塊給你,所以就形成了飛地。

由此可見,飛地就和他的名字一樣,很容易就飛了,更穿天猴似的。因為他不足以成為一個強大的戰略基地,在沒有主體國土的支持下,他不足以對抗其他勢力。

魏氏的核心地區是今天山西運城谷地,北部是呂梁山,南部是中條山,東部是王屋山,黃河的大拐角包住了魏氏的西部和南部。

魏斯很清楚魏國的處境,在一個四戰之地。在戰國七雄之中,除了韓國,就數魏國的地理位置差。面對這個不好的局面,他要做出改變。要在觀念上領先世界,找到自己的優勢,否則真幹不過人家。現在的天下是水淺王八多,你不高傲一點,怎麼和禽獸打交道?

這一點也很有借鑑意思的,一個國家,或者一個人,不可能全方位的強大。所以我們要知道自己的優勢,用優勢在這個社會上立足。

魏國的優勢就是天下之中,人來人往,容易籠絡到人才。《天下無賊》裡說,二十一世紀,最重要的是人才。這話說的不對,什麼時候人才都重要。但是懷才就像懷孕一樣,需要一定的時間,才能讓人看出來。誰能先能看出來,誰就是聰明人。

為了能夠吸引人才進入魏氏。魏斯把子夏、田子方當成老師,他每次經過名士段幹木的住宅,他都在車上站起身、扶住車上的把手。等於是以一種嚴肅的樣子,經過名士的家門口,以顯示自己對人才的尊重。所以四方賢才德士、很多前來歸附他。


《資治通鑑》三家分晉之魏家


這就是智慧,我不能一眼看穿你們是不是人才的時候,我就大量的招人。通過時間來檢驗這些人,究竟誰是適合我的人才。

劉備三顧茅廬,很多人覺得諸葛亮過份了,其實這是咱們不懂。三顧茅廬,是劉備對諸葛亮的成全,也是諸葛亮對劉備的成全。劉備成全了諸葛亮青史留名,諸葛亮成全了劉備愛才的名聲。

劉備去見諸葛亮之前,一定很想對諸葛亮說,你小子可要繃住了,別我毅到了,你就出來相見,然後屁顛屁顛的跟我走。那還怎麼來烘托,我求賢若渴的名聲。

諸葛亮是聰明人,他知道該怎麼給劉備造勢。很完美,不僅僅兩次不見。第三次,還讓劉備在門外站了幾個時辰,他自己在裡面呼呼大睡。

劉備很滿意,這孫子心真大睡功真好。諸葛亮也很滿意,這個主子有容人的雅量。世界那麼亂,還知道裝純給天下看,這不是一般人,至少是二班的。 

魏斯的行為成就了人才的地位,人才又反向成就了魏斯的愛才之名,這就是一個良性循環。人一旦建立了一個良性循環,即便閉著眼睛,都能看見一片光明。

周威烈王元年(前425年),趙無恤去世。魏斯繼任為晉國正卿,任用上郡守李悝實行變法,魏國漸漸的強大了起來。

李悝不是黑旋風李逵,不是哪個抄起板斧殺老百姓的李逵,是變法的李悝。李悝還有一個特殊身份,他是孔子的徒孫,他的老師是孔子的弟子子夏。李悝雖然出生於儒家,但是超越了儒家。

李悝,咱們先放得到一邊。咱們接著說魏斯,看看他究竟與多麼的靠譜。

某一次,魏斯與群臣一起飲酒,突然下起了大雨。下雨了,要去收衣服了,可是魏斯卻要前往山中。

咱們小學就學過,打雷下雨的時候,不適合站在樹底下。乖乖,你倒好,你直接幹到山裡了,你這是要幹什麼,有病要治,來嗑兩片腦殘片。

左右大臣不知國君要幹什麼,就詢問:“今日飲酒樂,天又雨,君將安之?

這話的意思是說,咱們現在喝的正高興,路見不平一聲吼,你不喝酒誰喝酒?而且天還下著雨,你現場出門容易遭雷劈,你要去哪呀?咱們接著喝,不會喝酒,前途沒有。酒風就是作風,酒瓶就是水平。

咱們調侃歸調侃,魏斯究竟要去哪裡呢?咱們就下回再說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