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經》第8章:上善若水到底是什麼意思?

第八章:上善若水

【原經】

上善若水,水利萬物而不爭。處眾人之所惡,故幾於道。居善地,心善淵,與善仁,言善信,正善治,事善能,動善時。夫唯不爭,故無尤。

一、人往高處走,水向低處流

前面幾章中,老子為了讓世人更清晰地感受道的存在,以及道的形態,往往把道比喻成一種具體的事物,比如風箱、穀神等等,在本章中,老子再一次把道比喻為水,而這一比喻比其它比喻更加深入人心,流傳至廣。水與道在中國文化中從此就合二為一,難離難棄了。

《道德經》第8章:上善若水到底是什麼意思?

上善若水。何謂上善?就是至高的境界,而這裡其實指的就是道。老子說,道具有至高無上的境界,如果讓我做一個比較形象的說明,就是像我們日常所見的水一樣。水為什麼能夠成為道的“代言人”,老子認為水有一種特別重要的品德,即“水利萬物而不爭”。

放眼整個世界,我們就會明白,水是萬物之源,沒有水就沒有生命,萬物因水而生,而老子從另外一個角度表達,即“水利萬物”。儘管水哺育了萬物,但是,水卻從來沒有因此而居功自傲,彰顯自我,而忘乎所以,即“不爭”。

與其相反,水甚至偷偷地躲在一邊,無聲無息地過著自己隨遇而安的生活,正所謂“居人之所惡”。何謂人之所惡,指人不喜歡的東西。比如,

即人喜歡向高處走,水喜歡向低處流;人喜歡賣弄,水喜歡低調;人喜歡彰顯自我,水喜歡因地而制流。在很多時候,水的選擇與人的選擇往往是相反的,老子利用這種反差來映襯人的主觀性和私慾心。當然,這種表達只是一種類比,有一種寓言的味道,並不是讓人不要奮進,不要努力,要甘心過一種悽苦的生活,主要是希望世讓人能夠放下貪慾,達到成寵辱不驚,看庭前花開花落的一種命狀態。在現實生活中要能上能下,能屈能伸,能貴能賤,能榮能辱。

正因為水具備了這樣一種特質,所以,老子說,“故幾於道”,水的表現就有些與道類似了,我們看不見天地大道,我們總能夠見到水吧。

二、何處尋道義,高山聞泉音

如果說上一句,老子只是在一種宏觀的角度上以水說道,讓我們效仿水的品德,來達到道的境界。那麼緊接著,老子更加具體的描繪了水的七種品德,即“居善地,心善淵,與善仁,言善信,正善治,事善能,動善時。夫唯不爭,故無尤。 ”

一是居善地。即不擇地而處之,不管呆在哪裡,在一種什麼樣的境遇下,都能夠除卻尊卑之心,貴賤之辱,保持一種良好的心態。

老子講,看到了水,我們就學會一種泰然處之的生命狀態,如果人沒有這樣一種心態,就容易心生怨恨,就很難成就大的事業,甚至會給自己帶來傷害。回顧千秋百代,那些在歷史上成就大事業的人,哪一個不是經歷了千難萬險,哪一個不是起起伏伏,而他們最終能夠勝出,最重要的就是懷有這樣一種寵辱不驚的居善地的精神。

《道德經》第8章:上善若水到底是什麼意思?

比如,顏回是孔子最喜歡的學生,孔子在弟子們面前都不迴避這一點,孔子甚至說,“顏回,吾不如也”,我孔子都比不上顏回。後來,顏回英年早逝,孔子聞訊後嚎啕大哭,“天喪予,天喪予”,意思是說,老天爺啊,你可把我害苦了,你既然把這麼好的學生賜給我,為什麼今天又把他奪走,你可讓我怎麼活啊。回想起來,顏回為什麼能夠這麼感動孔子,我想其中最重要的一點就是“居善地”。

二是心善淵。即指做事做事要有氣度,有氣量,心裡能裝得下是非。

用今天的話來講,做人而言,官可以不大,財可以不大,但是格局一定要大,說白了,格局也就是胸懷,心大了,什麼事都小了,心小了,什麼事都大了。清朝的名臣林則徐曾做了一幅對聯自勉:“海納百川,有容乃大;壁立千仞,無欲則剛。”事實上,林則徐的一生一直堅守這種做人做事的氣度。林則徐虎門銷煙本是利國利民之壯舉,也得到皇上的認可,但是,後來皇上因為受到外國強權的壓迫,不得不把林則徐免職,並貶新疆為官。

《道德經》第8章:上善若水到底是什麼意思?

林則徐面對這種境遇,說一句很有明的話,“苟利國家生死以,豈因禍福避趨之。”言外之意,國家都這個樣子了,皇上也有皇上的難處,自己作為國家重臣,當為國分憂,為君解仇,甚至為國赴義,再所不惜,這種精神到今天看到都讓人感慨不已,自愧不如。

我們今天的人做官做事,為什麼沒有這種氣度,就是沒有這種文化的修煉,官越大,心眼越小;錢越多,氣量越小;即使有一點氣度和氣量,也都是官氣和俗氣,看不到正氣和志氣,一個民族想做大做強,心胸必須寬廣,目光必須弘大,不能只盯著眼前那點得失。

三是與善仁。即給予了要發自內心,不圖什麼回報。

比如水,化云為雨,滋潤萬物,你想報答雲,機會都沒有,雲化雨則散,再來雲已經不是那片雲了,此雲非彼雲也,這就叫與善仁。給予就要真誠,凡是給予中有期待,有欲求,這種給予就不是純粹的,也就不是大道情懷了。

比如朋友之間,兄弟之間,相互幫助中如果有述求,還不如不幫助,久而久之便會產生隔閡。對家、對國、對天下,一個真正的君子都應該有這樣的情懷。

《道德經》第8章:上善若水到底是什麼意思?

四是言善信。即言而有信,不可輕言和妄言。

在沒有玻璃鏡子和銅鏡之前,古人一般是對水梳裝,用一個黑的陶盆裝一盆水,水放平之後,就能夠清晰地照出人的樣子,水從來不歪曲人,這就是水的言善信。有句話講得好,水平則清,人平則靜,就是這個道理。

一個政權與百姓之間建立不起誠信,那麼這個政權離危亡就不遠了,有了誠信,才會有信心,有了信心,整個民族才能夠真正凝聚起來。失信於人,失信於民,個體和群體的危亡也就會隨之到來,自古皆然,概莫能外。

五是正善治。即心懷治平之道。

我會今天在日常生活中也常講一個詞“水平”,在中國文化中水是公平的象徵。中國有句老話,一碗水要端平,無論做什麼事,都要有公平之心,心平了,一切都會治理好了。

《道德經》第8章:上善若水到底是什麼意思?

六是事善能。即做什麼事都要有必成的能力和決心。

在後文,老子曾經讚美水,“天下之至柔,馳騁天下之至堅,”不要看水那麼溫柔,但是,無論多麼堅硬的東西都能夠被水所穿透,這就叫事善能。

我們老百姓有句話,沒有金剛鑽,就不要攬那個瓷器活,就是這個道理。人在其位要謀其政,並且要謀好其政,沒有能力就要主動的把位置讓出來,“兵熊熊一個,將熊熊一窩”,特別是身居高位而掌握公權力的人,如果沒有能力,沒有本事,其危害大矣。治國先治吏,吏之治,關係到國之興亡。

觀當今之世,用人仍然是執政的第一要務,多少人越腐越上,多少人越清越下,有能者不得其位,無能者飛黃騰達,傷了多少志士之心,“帶病提拔”成為常態,需要深思啊。所以,一位將軍憂慮地講,我們這個社會缺什麼,缺得就是為國家敢於擔當的忠臣良將,可謂是一語中的,發人深省。

七是動善時。即看清事態,因時因勢而動。

《孫子兵法》中講,“水因地而制流,兵因敵而制勝”,“水避高而趨下,兵避實而擊虛”,都是強調兵家必須要效仿水的運動狀態,要因時而動,因勢而動。

《道德經》第8章:上善若水到底是什麼意思?


孫中山先生也講,“世界潮流浩浩蕩蕩,順之者昌,逆之者亡”。所以,無論個人、團隊還是一個社會,都必須對讓主客情況有一個充分的認識,有一個準確的願景,有一個科學的政策設計。我們原來總以為,自然規律是客觀的,是不以人的意志為轉移的,社會規律似乎是主觀的,甚至無所謂的,所以,人們往往更重視自然規律的探索,而忽視探索社會規律的意義,因此,對社會規律的把握總是滯後於社會現實的發展,從而造成社會治理和發展的困境。

綜上所述,老子所講的水的這七德,亦或說道的這七德,非常具體,涵蓋及廣,可以看到老子道義的精深,以及對現實生活跨時空的巨大指導意義,具有某種普遍價值。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