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國兩晉的王權和豪族之爭

三國裡,曹操雖然屠城,但是對百姓最好,經濟最在行。曹操可以把大量荒廢的土地用來招募流民,然後通過搶劫,盜墓而來的創業資金來購買農具,牛,種子和流民聯合創業。曹操有土地,有農具,有種子,他相當於投資人,流民就是創業者。

曹操拿走 50%的股權,後來減少了,一年收入百萬斛糧食,打下來的基礎。然後繼續招募流民,越來越多,越搞越大 。後來控制不住了,再這麼下去天下的流民都要去曹操那裡了。

三國兩晉的王權和豪族之爭

這就是官渡之戰的起因

所以袁紹想打斷曹操的根據地建設。官渡之戰為什麼袁紹輸了,因為士兵投降給曹操會分耕地,成為有產業的自主經營者,比在袁紹那裡領工資打工好多了。所以,民心所向。

袁紹軍隊一直想找曹操決戰,曹操就一直跑。成了貓捉老鼠,袁紹的士氣就這麼被拖垮了。曹操就分散軍隊主攻糧草補給,最後燒了袁紹的糧倉。軍隊紛紛投降給曹操去做自耕農了。

曹操勝利的核心不在軍事,而在土地改革。

改革的根源,就是土地。

很多歷史分析師說曹操錯過了很多次戰機,因為他們只從軍事角度來分析,其實軍事僅僅是一小部分,曹操的主要精力在內政和經濟建設。

大家都知道隋煬帝修建了京杭大運河,但是京杭大運河的基礎是曹操打下來的

三國兩晉的王權和豪族之爭

曹操大規模的修建各種水利設施,並且打通了北方的很多水網,這些水網連接起來,就是大運河。隋煬帝修運河類似秦始皇修長城,都是把原來的各段連接在一起,而不是純原創

一般災年後,人口大幅度減少,這個時候土地多人口少。容易開展土地改革,屯點制度,類似今天的股權投資,國家出財物和土地,流民來運營,然後按比例分成。這樣一來,對於流民而言保護曹操就成了保護自己的耕地,戰鬥力就很強,因為他們是為了自己而戰。

曹操還專門設立了軍職來負責屯田,典農中郎將就是

三國兩晉的王權和豪族之爭

政府成為了最大的地主,而“屯田客”、“屯兵”則成為了土地上耕作的隸屬農民,這些人比起其他流民好太多了,所以對曹操忠心耿耿。但是,曹操得到了底層人民的支持還遠遠不夠,因為他的這個做法,得罪了豪門。

曹操是經濟建設的能手,他建設了大量的水利工程,幾個武將,比如夏侯惇的主要功績就是修水利而不是打仗。

但是,屯田的前提是地多人少,當曹操的勢力範圍不斷擴大以後,就不能按照他剛起步的那兩個州的模式來操作了,因為其他地方土地不是荒蕪的,而是有主人的,他們屬於當地的豪族。

所以,豪族們對曹操內心是害怕和抵制的,因為他們害怕曹操把土地革命的這套模式複製到他們的地盤。

所以,豪族們都暗中聯合,試圖推翻曹操,所以曹魏的內患也是很重的,他一大部分的精力在於對內防禦而不是對外作戰,這就是他好幾次看起來錯失對外戰機的原因。

所以,當豪族們都不支持曹操的情況下,他是無法篡位的。

直到後來曹丕做了妥協,交了投名狀——九品中正制,保證士族豪門的世代利益不受侵犯。所以,在豪族們的配合下,曹丕篡位成功。曹丕篡位成功,不是曹家的功勞,是豪族聯盟把曹丕架上去的。

三國兩晉的王權和豪族之爭

曹魏時候的金融權還是在豪族手裡,主要是鑄幣權。鑄幣權都在豪族手裡,曹操也不能統一貨幣。曹操也是妥協的高手,他睜一隻眼閉一隻眼,讓當時的市場經濟一度活躍起來了。

老百姓有了土地,而且每個人分到的土地很多,加上天氣變好,有了連續幾年的豐收,百姓就變得富足了。於是曹操減稅,稅負越低,百姓經濟條件越好。形成了正循環。

劉備相比曹操,就是純粹是榨乾劉璋父子的積蓄了。

三國兩晉的王權和豪族之爭

劉璋統治的時候,四川是非常富裕的,真的是沃野千里,安居樂業的天府之國。

但是劉備利用劉璋的好心佔據了四川后,就開始放縱軍隊搶掠,只有趙雲阻止了,於是趙雲不被重用。

對了,三國演義裡的趙雲是 2 個人的重疊,一個是趙雲,還有一個是陳到。

三國兩晉的王權和豪族之爭

作者把陳到的事蹟都加到了趙雲這裡,就好像把周瑜、孫權的一些時期加到了諸葛亮這裡一樣,於是形象變得豐滿美麗了。

劉備統治四川后,當地百姓的生活水平一落千丈,民怨沸騰。這就可以解釋了鄧艾翻山越嶺滾下來的強弩之末,就可以輕鬆的拿下蜀國,因為當地的百姓都做了帶路黨。這個也側面說明了蜀國政權是多麼不得人心。

曹魏的九品中正制實施以後,階層流動性被鎖定了。

百姓們的上升通道被堵死,於是就開始變成了刁民,反正再努力都改變不了命運,所以無賴就開始多了起來,底層人民也變壞了。晉書裡面記載了當時底層人民的戾氣很重,一點小事情就會導致殺人。因為民怨太深了,需要發洩。

高層呢,士族們相互聯姻,慢慢的結成利益同盟,對皇權形成了很大的威脅。但是當天下統一了後,增量已經沒有了,只能搶存量了。所以,王權和豪門聯盟的關係就變得尖銳起來。

西晉大家都知道,炫富很有名,比如那個石崇。但是大家可能不知道,石崇僅僅是一個五品官員,屬於入門級的士族。一個入門的士族的生活都如此奢侈了,其他的士族可想而知。

三國兩晉的王權和豪族之爭

因為豪族們開始土地兼併,原來曹操的屯田被這些人給吃了不少。於是,流民又多了起來。流民要吃飯,最後又投靠了豪門,豪門挑選了精壯的流民組成了私人武裝。於是,豪族們的勢力越來越大,他們還可以自己鑄幣,自己發行貨幣。儼然就是土皇帝,割據一方。朝廷的政策對他們有利,他們就聽,對他們不利,就置之不理。

土地被豪門搶走了,司馬炎要擺平豪門,只能賺更多的錢來養軍隊,然後通過力量對比把豪門壓下去。土地、鑄幣權都被豪門拿走了,皇帝手裡只剩下一個玩意——官爵。於是,司馬炎開始賣官了,通過這個來籌錢。

當時流行一個郡姓——柳芳二十六姓,屬於正國級氏族。還有更多的省部級氏族。經過這麼一折騰,曹操的屯田制破產了。自耕農又成了豪門的附屬品-家奴-佃戶-私人武裝-奴婢-小妾……

司馬炎想了很久,憋出了兩個大招——罷州郡兵以歸農;頒佈佔田制。司馬炎開始和豪族宣戰——妥協版本的土地改革。

三國兩晉的王權和豪族之爭

佔田制規定男子一人佔田七十畝,女子三十畝,原則上任何男女都有權按此標準佔有土地。也就是名義上給了百姓土地使用權。

佔田制可以增加朝廷的財政收入,也可以保證百姓的土地所有權在法理上的權力,在佔田數內,丁男課田五十畝,次丁男二十五畝,丁女二十畝。課田租額,每畝八升。但是,下面的豪族抵制,推行的不成功。

但是,也取得了相當好的效益,迎來了一個短暫的盛世——

太康之治。西晉佔田、課田令頒佈後十年,就爆發了八王之亂。這裡就涉及到了王權交接,也就是說,西晉的百姓,也就過上了幾年的好日子,又開始吃苦了。

三國兩晉的王權和豪族之爭

司馬炎的理想人選是司馬攸,他也是推行佔田制的推手。所以司馬攸得罪了大量的豪門,如果傳位給司馬攸,那麼佔田制度就會繼續推行 。所以,擁有強大豪族背景的楊皇后和賈南風就開始聯合豪門集團脅迫司馬炎傳位給了司馬衷, 因為這個白痴的孃家很強悍。

賈南風的背後是賈充,就是那個殺掉曹髦的人。有為的已經得罪了豪族集團,需要當做替罪羊拉出來謝罪了。他也沒有自信軍隊會跟他走,豪族聯盟的白痴,就可以迎合豪族利益。

皇族有錢有土地有兵,也就是割據一方的勢力了。誰有實力誰就可以左右朝政,那麼幹脆大家來比拼勢力,於是八王之亂開始。

每個朝代的衰弱根源都是文化,文化是底層建築。如果每個朝代人人都是堯舜,那天下就可以垂拱而治。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