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说朱泚反唐是关陇贵族最后一次自我拯救的尝试?

接上期《泾原军的后台老板朱泚入主大明宫后为什么发现居然搞不定了?》


为什么说朱泚反唐是关陇贵族最后一次自我拯救的尝试?


目录

1祭在皇室,政在权臣的三国以来的政权格局

2源氏一族

3源休其人

4源休离婚及其背后的原因

5源休为什么走上反唐的道路?

6源休劝朱泚称帝

7源休为朱泚组建的伪政权班底

小结

为什么说朱泚反唐是关陇贵族最后一次自我拯救的尝试?


上回讲到,朱泚入住白华殿,唐朝那些没良心的朝臣一方面不跟着唐德宗逃跑,一方面由于朱泚不答应他们将德宗接回来的策略,而不再和朱泚合作,朱泚面临着孤家寡人的局面。这就说明一个问题,朱泚的粟特商团及背后的商业阶级自己可以发动政变把德宗赶跑,可是自己却收拾不了烂摊子。而如果不能收拾烂摊子,那么,目前这点政治成果肯定转眼就得丢失。既然没有人支持自己,那么朱泚的失败其实就在眼前了。

为什么说朱泚反唐是关陇贵族最后一次自我拯救的尝试?


1祭在皇室,政在权臣的三国以来的政权格局

如果没有其他的阶级出来支持,其实,唐德宗是很快就会回来。

但是,朱泚没有想到的是,那些刚刚离他而去的唐臣很快发生了分裂:一部分决定还是要跟着唐王朝混下去,一部分则决定要和朱泚联盟了。这是一种可能。

两外的一种可能就是,那批真正想倒唐的朝臣只是先把朱泚推了出来,当朱泚遇到困难的时候,这些人再陆续从后台走向前台——这其实是从三国时期士族们就开始玩的策略,即,真正的执政者是不当皇帝的,皇族自身则不执政,形成了祭在皇室,政在权臣的格局。如果细看,连安禄山的那个草台班子也是这样的。这点我特别需要点醒各位研读唐史的。这些士族们是真正知道什么叫亢龙有悔这句古训的。所以他们都是做执政,而不当皇帝。换言之,这些帝王班子本身其实都是士族们抬起来的,帝王们看似风光,其实真正的决策权倒是在士族们做的宰相这里。

如果用我们通俗的话说,在士族们的眼里,是只有傻子才当皇帝。

所以,虽然从《通鉴》的编辑看是朱泚受到冷落在前,后面马上就要出来的救场的人在后,可是我倒是宁愿相信,他们早就结盟好了,只是朱泚这个傻子被先推到前台,士族们的代表在后面再出场这样的顺序,更为靠谱。道理很简单,就是在减轻或者说是在抹杀士族们不忠于唐皇的政治罪责。安史之乱后,李唐的历史资料不完全,毁于战火是必然的,所以很多更有价值的历史资料肯定是被毁了不少,当然,故意销毁也肯定少不了。毕竟,德宗最后是回到长安了的。那些曾经参与的大族们又没有受到太严重的处分,所以当初的一些伙同朱泚谋反的资料肯定是被销毁的。

为什么说朱泚反唐是关陇贵族最后一次自我拯救的尝试?


2源氏一族

从《通鉴》的编辑看,正在朱泚犯难的时候,一个人前来拜见。谁?源休。

源休,相州临漳人,京兆尹光舆之子。属于在今天看来比较少见的姓氏。可是这个姓氏在李唐时期其实是一个非常高贵的姓氏,他们来源于元魏的拓跋氏,可以说是北魏的皇族,当然是比较疏远的血统。

源于鲜卑族,出自五胡十六国时期秃发鲜卑南凉景王秃发傉檀的王子秃发破羌,被北魏太武帝赐姓及命:源贺,太武帝说:“卿与朕源同,因事分姓,今可为源氏!”。所以这个源氏和元氏是一家子。

这个源氏是从北魏就开始历经之后的朝代一直到唐朝都是贵族,都做官。可以想到这是个非常庞大的贵族。

隋代,代表人物是源 师

(公元?~605年),字践言,源彪之子;河南洛阳人。有重名于齐。隋开皇中(公元581年)尚书比部、考功侍郎。隋大业初年(公元605年),卒于大理少卿。

源直心:(生卒年待考),源师之子;河南洛阳人。著名唐朝大臣。唐高宗时为司刑太常伯,坐事配流岭南而卒。

源乾曜

(生卒年待考),源直心之子;相州临漳人。举进士。累迁谏议大夫。唐开元初年,拜少府少监。后拜尚书左丞相。终太子少傅。他是玄宗开元时期做宰相时间最长的。

他在社会的阶级立场上是站在士族一边的:

景云后,公卿百官上巳、九日废射礼,乾曜以为:“圣王教天下必制礼以正人情。君子三年不为礼,礼必坏;三年不为乐,乐必崩。古之择士,先观射礼,非取一时乐也。夫射者,别邪正,观德行,中祭祀,辟寇戎,古先哲王莫不递袭。比年以来,射礼不讲,所司丱费,而旧典为亏。臣愚谓所计者财,所亏者礼,故孔子不爱羊而存礼也。大射谓春秋不可废。”(《新唐书卷一百二十七 列传第五十二》)

只是强调礼乐制度不可废,就是士族的文化传统不能丢。

从其政策来看,他是站在有钱人这边的:

开元四年,拜黄门侍郎、同紫微黄门平章事。逾月,与姚崇俱罢。会帝东幸,以京兆尹留守京师。治尚宽简,人安之。居三年,政如始至。

这就是说从开元四年到开元七年,在长安实行宽松自由的放任的经济政策,这种宽简——其实就是不管——究竟有利于谁,在今天有了丰富的市场经济经验的人们自然不难知晓。可是很有意思的是,正是在开元七年,唐王朝的府兵制度结束了,因为各级的折冲府招不上人来!这就是这位源大人的宽简的政策的影响。虽然我们不能将所有的屎盆子都扣在他身上,但是他却是府兵制结束的最后一个宰相,他没有责任是绝对说不过去的。(《新唐书卷一百二十七 列传第五十二》)

其实这里对于这个源氏家族,我们更应该注意到他的家族的根据地是在临漳,也就是之前的邺城,这里与魏博节度使的大名很近,其实都是一块地方的,都在今天的邯郸辖区内。这个源氏一方面站在士族的立场上,另外则必然和叛乱的安史势力勾勾搭搭,一开始就有不臣之心。遗憾的是从源乾曜到源休的父亲源光舆之间缺乏联系,也就是记录断档了。而源光舆居然是做过京兆尹。这当然都是最为核心的官僚。所以我们绝不能放过源氏老家临漳这个地方的信息给我们的更多的没有见诸文字的含义——他们在经济上和安史势力早就混合到一起了。换言之,他们家谋反,并不新鲜,有必然性。这点在《新唐书》中介绍源休的时候,最后特别点出他是“相州人”,这不是没有寓意的。

而我们要说的这个源休其实就是出自这个家族。不过没有写源休和源乾曜什么关系。


为什么说朱泚反唐是关陇贵族最后一次自我拯救的尝试?


3源休其人

《新唐书》的源休的资料是附录在叛臣朱泚传下面的,文字特别少,将需多非常重要的资料都删去了,让我们看不到源休谋反背后的士族的阶级关系了,他别是他和当时大士族王翃的关系。如果不清楚他的身份,那么泾原之变的起因是搞不清楚的。

《旧唐书》给源休的评价是很有干局的人。干局,谓办事的才干器局。这说明他不仅有办事的能力,而且很有大局观,是个胸怀和视野都很大的人。其实这点不新鲜,毕竟是世代簪缨贵族之家,见多识广,视野开阔是很正常的。

休以干局,累授监察御史、殿中侍御史、青苗使判官,迁虞部员外郎。出潭州刺史,入为主客郎中,迁给事中、御史中丞、左庶子。(《旧唐书卷一百二十七 列传第七十七》)

他的这几个职务:监察御史、殿中侍御史、御史中丞,这三个都是监察方面的岗位。其实从我们现在看监察岗位是一个综合性的岗位,因为,各部门的情况你都得知道,否则何以监察?

青苗使判官,这是财经方面的岗位,让他有财经方面的工作经验。这是从监察部门一下跳到财经部门了。

之后,迁虞部员外郎。这个虞部是工部的别称。(1)西魏大统十二年(546)置为尚书省十二部之一,设郎中等官,职掌有关山泽、园囿、草木、鸟兽之政令,掌其出产、供应之节制,禁人随意采猎。西魏末至北周仿《周礼》建六官府,遂为地官府诸司之一,设下大夫为长官,佐官有小虞部上士。隋、唐、五代为工部四司之一,其职掌略同(1),兼掌京都街巷种植、供应百官蕃客菜蔬、薪炭及殿中省、太仆寺所管马匹刍料、田猎等政。隋初设侍郎、员外郎为长贰,大业三年(607)改设郎、承务郎。唐代设郎中、员外郎为长贰,又有主事等员。龙朔二年(662)改名司虞,咸亨元年(670)复旧,天宝十一载(752)再改,至德二载(757)再复。按照今天看更象今天的林业部和国家市政园林局。同时还管百官吃菜,这又有今天市长菜篮子的职能。其实我觉得他这个职务最核心的,也就是最有价值的极可能是给太仆寺的马送草料。作战需要军马,太仆寺养马其实是等于间接控制军需物资,而我们知道马在古代那是顶级的军需物资。他不养马,但是管给马送草料,那么,这就等于控制了马的好坏。当然管给百官送菜,这也是让他和各个方面的干部拉拢关系,建立感情的机会。这也是非常重要的。谁会对给自己送菜的人冷脸色?想吃好菜,就得给人家上贡啊。直接控制你吃饭的干部,是没有人愿意得罪的。他是

广有人脉的。

之后是潭州刺史,潭州就是现在的长沙,这是让他在有地方干部的经历。这是在京城广有人脉之后再来积攒地方干部资历的。当然,湖南长社很重要。特别是安史之乱后。

接着从潭州刺史,调入京担任主客郎中,唐置,为礼部主客司长官,掌二王后代子孙和诸藩朝见等事。其后,历代多沿置,至清末废。相当于外交部的职责。不过是放在礼部了。“二王后”其实是个专有名词全程为二王三恪”,又称二宾三恪、二代三恪、三恪二王后,或单称三恪、二王。古代政治礼制,属宾礼之一,历代王朝皆封前代王室后裔爵位,称为二王后、三恪,给予王侯名号,赠予封邑,祭祀宗庙,以示尊敬,显示本朝所承继统绪,标明正统地位。所谓“恪”,即表尊敬之意。杜佑《通典》考证“三恪二王后”,以为封前二代后裔为二王后,封前三代后裔则称为三恪。

这个职务其实绝不是一个简单的管理祭祀的职务。他的二王三恪就是等于团结从北魏以来到隋朝的所有的皇族。而我们知道,唐王朝就是从元魏发展而来的,以西魏以来的关陇贵族为基本班底的政权。换言之,如果之前的这些皇族都和这个源休有关系,那么,就会有很多的贵族和官僚都团结在这个源休的周围,他就会获得几乎是顶级的自元魏以来的各个方面的政治势力的支持。而且这个来自于关陇贵族的政治势力又和东方的士族早就混到了一起。当然,用他来担任这个职务是有原因的,因为他本人就是这个势力中的一员。我们当然知道关陇贵族的势力自唐高宗诛杀长孙无忌的时候就开始了。可是毕竟杀不光的,他们的后代还在通过各个方面的关系建立联系。比如元载,在代宗朝做了十年宰相。而元载和他就是同族的。

代宗朝的大臣元结就曾经有诗给他:

《寄源休》

天下未偃兵,儒生预戎事。功劳安可问,且有忝官累。

昔常以荒浪,不敢学为吏。况当在兵家,言之岂容易。

忽然向三岭,境外为偏帅。时多尚矫诈,进退多欺贰。

纵有一直方,则上似奸智。谁为明信者,能辨此劳畏。

元结(719~772年),字次山,号漫叟 、聱叟 。河南鲁山人。天宝六载(747)应举落第后,归隐商余山。天宝十二载进士及第。安禄山反,曾率族人避难猗玗洞 (今湖北大冶境内),因号猗玗子。乾元二年(759),任山南东道节度使史翙幕参谋,招募义兵,抗击史思明叛军,保全十五城。代宗时,任道州刺史,调容州,加封容州都督充本管经略守捉使,政绩颇丰。大历七年(772)入朝,同年卒于长安。道州,今天湖南省永州市道州市。容州是容县,玉林市辖县,地处广西东南部。我们在前面讲王翃的时候重点讲过这里。

我们从元结的经历看到的是这个元魏的逸族战乱的时候是拥有军队和战功的。也就是说源休背后也是有军事力量支持的。而元结这首给源休的诗也谈的是跟军事有关的事情。

从这里我们就可以看到,源休背后居然有自元魏以来的诸多皇室遗族的巨大支持:元魏、西魏、东魏、西周、高齐、杨隋;按照道理恐怕南朝的梁代以来的朝代的皇族也得祭祀,那就包括萧梁、陈两家。写到此处,我觉得太可怕了。他背后的势力太大了。纵然这些都是凋落的皇族,可是皇族的政治影响依然是不可小觑的。比如萧梁的萧氏一族,在唐代一直处于显赫地位的。

后又调任给事中一职。秦置,汉魏相沿。为将军、列侯、九卿以至黄门郎、谒者等的加官。因给事殿中,备顾问应对,讨论政事,故名。晋始为正官。隋唐以后,成为门下省之属官,掌驳正政令之事。唐一度改称“东台舍人”,旋复旧称。历史上著名的给事中有王维。从其职责看这几乎是宰相的培养梯队的职务,将来是准备接班宰相的。已经到了中枢核心了。不奇怪,这么多皇族势力支持,做个预备宰相也不奇怪啊。

左庶子,秦汉置有太子庶子。西晋始分左、右。武帝咸宁四年(278)以朱冲任此职,定为太子东宫官属。掌侍从赞相,驳正启奏。隋为太子门下坊长官,员二人,正四品上。唐高宗龙朔二年(662)改门下坊为太子左春坊,左庶子为左中护。咸亨元年(670)皆复旧。睿宗景云二年(711)再改门下坊为左春坊,庶子以比侍中,置二人,正四品上。这个左庶子就是辅佐德宗在太子时期的左庶子,是德宗东宫旧人。对唐德宗是知根知底的,造起反来,也才更得心应手。

为什么说朱泚反唐是关陇贵族最后一次自我拯救的尝试?


4源休离婚及其背后的原因

不过,之后忽然发生了一个不小的波折。

远来他居然还是那个激起兵变的王翃的哥哥王翊前女婿:

其妻即吏部侍郎王翊女也。因小忿而离,妻族上诉,下御史台验理,休迟留不答款状,除名,配流溱州。久之,移岳州。

他源氏虽然是元魏后代,同时又是和诸多皇族有关系,可是在太原王氏面前还是第一等的。因为离婚得罪了妻族而被流放到溱州,唐贞观十七年(643年)置,治荣懿县(今重庆万盛区南部青年镇)。辖境相当今重庆市綦江县南部、南川市南部及贵州省正安县西北部。


为什么说朱泚反唐是关陇贵族最后一次自我拯救的尝试?

溱州


为什么说朱泚反唐是关陇贵族最后一次自我拯救的尝试?

重庆市


为什么说朱泚反唐是关陇贵族最后一次自我拯救的尝试?

重庆綦江区


为什么说朱泚反唐是关陇贵族最后一次自我拯救的尝试?

綦江区


好家伙,这个地方可够偏僻的。

由于他和太原王氏一族有着直接的姻亲关系,所以我们看他最后又被押送到了岳州,就是岳阳,包括之前的溱州,都是王氏的控制地区。这样也可以理解为什么前面的元结可以去道州和容州作官,这都是背后太原王氏运作的结果。这也说明,到了唐代的北魏皇族是和王氏也顺着湘江流域向南发展的。这点也是一个重要的标志。

离婚在今天来说都是大事,何况古代,更何况是世代簪缨的贵族,更何况是顶级的士族和顶级的皇族之间的婚姻?这样的婚姻当然是家族联姻,是政治婚姻,绝不会是是什么自由恋爱的结果。这样的婚姻,当然也绝不会因为小事而离婚的。如果离婚,这就意味着是两大家族,或者说是背后的两大政治势力分离要对决了!岂是儿戏?在坚持恋爱自由的人也不敢这样随意离婚?难道真把自己当作了21世纪的90后了?

我觉得这是一次非常重要的事件,只不过是以离婚这样的类似家庭小事来遮掩罢了。这从后面源休加盟朱泚集团反唐而王翃家族没有就可以看出,王氏和源氏应该是产生了重大分歧。他从建中元年就被杨炎以宰相的身份调回来了,因此,离婚的时期应该是代宗末年才对。而代宗末年如果我们细看,足以影响到王氏和源氏两族最大的事件就是代宗杀元载。但是却保了王瑨太原王氏一族。而源休和元载是同族。代宗没有杀王瑨,自然是因为元载和王瑨有所不同。如果我们从前面介绍的源休担任主客郎中的职务看,这分明是宰相元载的安排,而这样的安排让源休凝聚了巨大的社会力量,这种巨大的社会力量绝不能不让代宗高度警觉,所以杀元载,我们不仅要从当时的情况看,也就是元载的政治路线看,也得从背后的政治势力看,在一定角度上,元载在代宗朝左右逢源,正是要全面积极扩张自己的势力的做法,只有这种做法,才会让这个老贵族表现出海纳百川、接纳左中右三个政治势力的人才的度量。但是,代宗及时阻止了元氏这个北魏旧皇族的势力的膨胀。而且是将元氏和太原王氏分开的。这种情况下,太原王氏不能不自爆,或者是与元氏来开距离,所以,我想应该是王氏女故意制造了些小矛盾和源休离婚的。为什么官府的审讯状子,源休不答复呢?自然是没有什么可答复的啊。夫妻本是同林鸟,大难来时各自飞,这有什么答复的呢?正是这次元氏和王氏的分歧造成了源休作为元氏的同族在政治上最终走上了与太原王氏不同的道路——最终公开与李唐皇族较量。其实代宗杀元载而留王瑨就已经是王氏表明自己的态度了,即还是大立场上站在李唐这边的。

为什么说朱泚反唐是关陇贵族最后一次自我拯救的尝试?


5源休为什么走上反唐的道路?

当然,这个大的政治分野完全清晰是需要一个时间过程的。这个过程就表明,双方的立场不可能立刻全面划分到泾渭分明的地步,在斗争中还有统一联系的一方面。之后的情况就是按照这个逻辑下来的。

元载的好朋友杨炎在德宗一上台就立刻被老士族们拥戴为新相,执掌国柄。自然要为老朋友报仇了。这点我们在本系列开启阶段的文章中就已经介绍过了。我们只是忽略了一个问题,宰相杨炎对太原王氏居然也不感冒。细想其实是有道理的,杨炎上台的背后的士族的支持者是崔氏,而非王氏,这是杨炎敢于和王氏较量或者说敲打太原王氏的一个背景。而这个打击的落脚点就在京兆尹这个职务上。当时的京兆尹的职务是由太原王氏一派的严郢的人占据着。这个严郢不是别人就是王翊的外甥。而源休是王翊的女婿。所以他们是亲戚,姑表亲。当然是从源休的媳妇——王氏这边来说的。杨炎以为既然源休和王氏闹离婚自然会和对方闹得不可开交,就从流放之中将源休调了回来担任京兆府的少尹,就是副市长。杨炎的目的当然是希望源休能够在少尹的位置上监察严郢的过失,好找机会将严郢拿下。没有想到的是,这两个人不仅没有反目,而且还走到一起了。两个人 关系还挺好的。其实本来也没有大问题,人家离婚不过是为了各自保命的做法而已。这样,杨炎就很生气,正好回鹘方面需要派驻外交使节,而源休又担任过外交方面的职务,干起来得心应手,杨炎就以源休以本官兼御史中丞,奉使回纥。

这次出使的理由背景我们在前面是讲过的。就是安史之乱后,唐王朝借兵回鹘平叛,从此回鹘在唐王朝就有了超级的外交豁免权,为非作歹,唐王朝对此只能一味委屈容忍。甚至发生了回纥入寇太原,纵兵大掠的侵略战争后,“亦不问回纥入寇之故,待之如初”。后来,大历十四年(779)“回纥留京师者常千人,商胡伪服而杂居者又倍之,县官日给饔饩,殖资产,开第舍,市肆美利皆归之,日纵暴横,吏不敢问。”而皇帝的对策,也只是下诏要求“回纥诸胡在京师者,各服其服,无得效华人”而已。及唐代宗崩,登里可汗打算趁火打劫,顿莫贺达干劝谏无效,干脆举兵击杀登里可汗,还一并杀掉唆使登里南侵的九姓胡二千人,自立为可汗,遣使入见,“愿为籓臣,垂发不翦,以待册命”。一场危机居然轻易化解,德宗皇帝大为高兴,命京兆少尹源休出使回纥,册封顿莫贺为武义成功可汗。

然而,接下来发生的严重事件,使“化干戈为玉帛”的希望,转瞬成为泡影。

顿莫贺达干的叔父突董,此时正在长安。因“代宗之世,九姓胡常冒回纥之名,杂居京师,殖货纵暴,与回纥共为公私之患”,德宗即位后,颇思振作,命令突董带着他手下的那些真假回纥归国,实际上等于驱逐出境。突董倒也不敢抗命,带着他那些喽罗和多年来巧取豪夺的大批辎重启程,可是骄横跋扈仍然不改。到了振武节度使辖区,“留数月,厚求资给,日食肉千斤,他物称是,纵樵牧者暴践果稼,振武人苦之”。丝毫也没有觉察唐人早已是怨恨满腹。而后被张晟光设计给与诛杀。《旧唐书 张光晟传》说是摆了“鸿门宴”:“遂给突董及所领徒悉令赴宴,酒酣,光晟伏甲尽拘而杀之,死者千余人,唯留二胡归国复命。遂部其妇人,给粮还京,收其金帛,赏赉军士。”而《资治通鉴》记载是故意激怒突董:“光晟乃使副将过其馆门,故不为礼;突董怒,执而鞭之数十。光晟勒兵掩击,并群胡尽杀之,聚为京观。独留二胡,使归国为证,曰:‘回纥鞭辱大将,且谋袭据振武,故先事诛之。’”我们在前文说过,张晟光敢于杀害回鹘王叔,其实背后是因为幽州兵——朱泚的军队入京成为了刺史唐王朝驱逐回鹘势力的靠山。

其实下面才是重要的内容:

休至振武,军使张光晟已杀回纥突董等,上初欲遂绝其使,令休还,待命于太原。久之方遣,仍令休归其突董、翳密施大小梅录等四尸。(《旧唐书卷一百二十七 列传第七十七》)

张光晟杀了回鹘王叔当然是极大的外交事件,双方需要进行调停,所有,在各方面没有确定下,源休这个外交使节暂时就先待在太原等待下一步中央的指令。而且时间很长,这就意味着双方有充分的时间进行交流和沟通,总之,双方就是在这段时间建立了联系的。而张光晟后来则是朱泚谋反团队中的重要一员。

之后当然还得继续出使,到了回鹘连人家回鹘可汗也没有见道,幸运的是回来了。卢杞在他到太原的时候,就让德宗封他为光禄卿,将他从外交领域调了出来。光禄卿隋代,专司皇室膳食,辖太官、肴藏、良酝、掌醢四署。唐沿隋制。高宗一度改光禄寺卿为司宰寺卿,武则天又一度改为司膳寺卿,后均复旧。基本是管御膳房去了。级别很高,可是真正的没有实权了。这与我们前面介绍的他的履历上的性质完全不同了。皇帝万一中了毒,那么光禄寺可就是第一个倒霉的。所以,源休就非常的不满。

要知道此时的源休其实个人的价值可比之前还不同,就是有了和回鹘方面联系的资源了。虽然没有见道回鹘可汗,但是可汗下面的回鹘高官肯定是结识的。而后来朱泚发动军队围困德宗于奉天的时候,回鹘的军队是没有来帮忙的。所以要对泾原兵变后的奉天之难的背景有所警惕,这个外交状况是和源休有一定联系的。

为什么说朱泚反唐是关陇贵族最后一次自我拯救的尝试?


6源休劝朱泚称帝

可以说根本原因是元氏——含源休一族——为代表的李唐之前的关陇贵族结盟部分士族形成巨大势力受到打压是源休与唐王朝离心离德的根本原因,受到德宗和卢杞压制,则是直接原因,从外交使节变道了光禄卿,这完全是打入冷宫的变化。这让非常有才华的源休非常难以接受。

另立新主,就成了一个非常好的选择。他既有广泛的势力支持,又自身颇有才干,何必非得给李家当奴才?

因此,我想他至少是从出使回鹘和张光晟接上线,恐怕就开始密谋了,或者说就开始和朱泚他们联系了。我上面说过张光晟敢于杀回鹘王叔实际上就是朱泚入关中之后给他撑腰的结果。

此时,朱泚由于李唐旧臣不买他的帐,焦头烂额,源休知道自己出场的时机到了。这才来白华殿见朱泚。见道源休,朱泚自然格外大喜,马上命令其他人都出去,屋里只留下他们两个人密语多时。那么,源休为朱泚都说什么了呢?

《旧唐书》记录的是“为泚陈成败,引符命,劝之僣逆。”就是三条信息,第一条是分析未来谁能胜利或者谁失败,这是对政局走势和战局前景的分析。不用说肯定得说是有利于朱泚。其次,就是引符命。这就是从两汉以来搞的那些封建迷信,比如祥瑞一类预示着朱泚可以称帝一类的把戏。不过玩祥瑞这些都是欺骗老百姓的,而在这场巨大的政变过程中,史家将朱泚这些东西全都给省去了,所以具体搞了什么祥瑞,我们也不清楚。这是称帝之前必须玩的愚民把戏。第三条,也是最重要的则是,要称帝建国,彻底推翻李唐,打出新旗号!

朱泚之自然大喜,但是也没有立刻称帝,那也得有个过程啊!

从朱泚的手段看,第一步还是耀武扬威!以军事实力来逼迫长安城中这些不愿意合作的唐臣。而且玩起了循环计。由于德宗大量的宿卫没有跟德宗走,而是投降了,朱泚让他们晚上从大明宫北的禁苑门出,白天从通化门入,络绎不绝,仿佛很多人的样子。当年董卓刚刚进京的时候也玩过这个把戏。

一时间,长安城中陷入巨大的军事恐怖之中了。

为什么说朱泚反唐是关陇贵族最后一次自我拯救的尝试?


7,源休为朱泚组建的伪政权班底

庚戌,源休劝朱泚禁十城门,毋得出朝士,朝士往往易服为佣仆潜出。休又为泚说诱文武之士,使之附泚。检校司空、同平章事李忠臣久失兵柄,太仆卿张光晟自负其才,皆郁郁不得志,泚悉起而用之。工部侍郎蒋镇出亡,坠马伤足,为泚所得。先是,休以才能,光晟以节义,镇以清素,都官员外郎彭偃以文学,太常卿敬釭以勇略,皆为时人所重,至是皆为泚用。

虽然源休要控制朝臣,可是依然有不少跑了出去。究竟跑多少就不知道了。甚至都没有记载比例,比如大部分。这说明,离开长安跑到德宗那里不会太多。这就是唐臣的大臣。

很快源休就替朱泚搭建了政权班底,几乎都不是朱泚的人。

检校司空、同平章事李忠臣、太仆卿张光晟之前都介绍过了。

蒋镇,常州义兴人,尚书左丞洌之子也。与兄练并以文学进。天宝末举贤良,累授左拾遗、司封员外郎,转谏议大夫。其妹婿源溥,即休之弟,以姻媾之故,与休交好。泾原兵变的晚上蒋镇骑马出逃到户县结果,马掉沟里了,腿摔伤了,被源休派人给接了回来 任命为宰相。不过他有个好处,就是因为当源休和朱泚合谋想大肆杀害屠戮那些不听话的唐臣的时候,他没有少给与挽救,因而在他们手下活命的不少。当然最后唐军胜利回来,他和他哥哥蒋练都被斩于东西市。

这个家族是有投降的传统的,

初镇父洌,叔涣,当禄山、思明之乱,并授伪职,然以家风修整,为士大夫所称。镇兄弟亦以教义礼法为己任,而贪禄爱死,节隳身戮,为天下笑。(《旧唐书卷一百二十七 列传第七十七》)

 

这个家族是个极为容易动摇的家族,属于中间的阶级,但是是属于中间阶级的上层。一个家风整肃的家庭却贪禄爱死,两次背叛李唐,节隳身戮,确实是该天下笑的。笑什么呢?这样的家风的修正该是多末的虚伪和自私的家风啊!家风好,就能为国栋梁吗?非也。蒋镇家就是例子。

   彭偃,少负俊才,锐于进取,为当涂者所抑,形于言色。大历末,为都官员外郎。偃以才地当掌文诰,以躁求为时论所抑,郁郁不得志。泾师之乱,从驾不及,匿于田家,为贼所得。朱泚素知之,得偃甚喜,伪署中书舍人,僣号辞令,皆偃为之。贼败,与伪中丞崔宣、贼将杜如江、吴希光等十三人,李晟收之,俱斩于安国寺前。(《旧唐书卷一百二十七 列传第七十七》)

彭偃反对佛道二教,《旧唐书》有其评论奏章,我这里省去了。没有写他是哪里人,极可能是下等寒族,不过很有才华,在德宗时期没有得到重用,这与难怪,位置大体都是在士族控制,皇权得不到伸张,普通人进入不了好岗位。总之,如果再算上李晟后来杀这十三人大体就是源休的核心班底。

当然我们相信的是,很多那些大士族肯定是被忽略了。依照老传统,就是他们参与了谋反,德宗也只能睁一只眼闭一只眼。这些反唐的权贵们和与跟随德宗的那些权贵是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的,在理论分析上想全搞清也是不可能的。

组建了班底之后,各方面加快运作,彻底反唐的决定就可以拍板了:

凤翔、泾原将张廷芝、段诚谏将数千人救襄城,未出潼关,闻朱泚据长安,杀其大将陇右兵马使戴兰,溃归于泚。泚于是自谓众心所归,反谋遂定,以源休为京兆尹、判度支,李忠臣为皇城使。百司供亿,六军宿门,咸拟乘舆。

凤翔、泾原将张廷芝、段诚谏将数千人又来给他增添信心,有军事力量作后盾,称帝就是时间问题了。“以源休为京兆尹、判度支,李忠臣为皇城使。百司供亿,六军宿门,咸拟乘舆。”这就是说新政权开始运作,完全仿照帝王标准了。

此人确实有宰相之才!泾原兵变之夜学萧何抢救图书档案!

为什么说朱泚反唐是关陇贵族最后一次自我拯救的尝试?


小结

这一篇的核心结论就是朱泚谋反的性质并不是胡人反唐,其实是唐朝内部部分权贵富豪反唐,只是披上胡人反唐的外衣而已。阶级矛盾披着民族矛盾的外衣,例来都是常用的手法。我们从朱泚班底搭建和运作就可以看出其实都是源休在操作。

与安史之乱有相似性,但是也有区别,相似性就是都是汉族地主在下面作支撑,台子上,前台是胡人,看似好像是胡人反唐一样,其实不是。区别是,源休这次泾原兵变和之后的围困奉天战役,本质是富豪贵族对李唐的叛乱,是士族们作的最后一次的试图获得政权的挣扎。而安史之乱本质上是山东河北地区新兴的以寒族地主为主要代表对李唐的士族政权的反叛。安史之乱为李唐最终向辽宋对峙时代开启了历史大门。

从此之后,德宗开始重用宦官,皇权全面碾压文臣为代表的士族及其相关的富豪阶层。日益衰落的士族们只能采取朋党之争的方式继续与皇权抗衡,但是如泾原兵变这样的事情却没有了。衰落的面目全非的士族们自顾不暇,再也不能组织这么大规模的叛乱了。我想,泾原兵变其实该定位为李唐的士族们自我拯救的一次叛乱才更恰当。


为什么说朱泚反唐是关陇贵族最后一次自我拯救的尝试?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