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戰略的巔峰之作:新視角解讀喬治·凱南的冷戰戰略思想

狐狸知道很多事,而刺蝟只知道一件大事。——古希臘諺語

伴隨著人類文明進入到工業時代,大國之間的博弈也從單純的軍事對抗升級為以綜合國力為支撐的、囊括政治、經濟、軍事、外交、文化乃至心理因素的全方位的博弈,其頂層設計就是人們常說的“大戰略”。“冷戰”中的美蘇對弈可以被視為這種大戰略博弈的典型代表。說到冷戰時期美國的大戰略,喬治·凱南及其設計的“遏制戰略”一定不會令大家陌生,該戰略也是學界研究的重點課題。本文即是以史實為支撐,與讀者一起探尋凱南的戰略思想帶給我們的智慧及啟示。

大戰略的巔峰之作:新視角解讀喬治·凱南的冷戰戰略思想

喬治·凱南

我們首先來梳理喬治·凱南“遏制戰略”形成的基本脈絡。

冷戰研究的難點之一是如何界定冷戰的起始點,即冷戰是從什麼時候開始的?對於這個問題現在仍存在爭議,但有一點是可以肯定的,那就是冷戰的“萌芽”早在第二次世界大戰爆發之初就已經種下了,伴隨著同盟國在各條戰線上逐漸走向勝利而不斷的發展,最終形成了“東西對抗”的格局。

但是,如果我們就此簡單地將冷戰的發展等同於“遏制戰略”的形成,或者說,簡單地認為美國一開始就祭出“遏制戰略”的殺招,那就有悖事實依據了。

事實上,在喬治·凱南提出該戰略之前,美國的對蘇戰略已經經歷了兩個階段的發展:第一階段是羅斯福總統的“大同盟”思想。羅斯福的戰後世界觀與他的前輩、一戰時期的伍德羅·威爾遜總統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繫,但同時也積極吸取了後者的“十四點原則”以及國際聯盟建立過程中出現的經驗教訓。

面對如何塑造二戰後的世界秩序,羅斯福提出的辦法是建立以聯合國為核心、“四大警察”為支撐的集體安全理念。以戰時“大同盟”形成的互信和友誼為基礎,努力將蘇聯接納為未來世界和平的維護者之一。在這一點上,我們可以解釋為什麼羅斯福在雅爾塔會議上對蘇聯做出瞭如此多的讓步。

但是,隨著羅斯福總統的病逝以及蘇聯在東歐的步步緊逼,美國政府內部越來越多的官員認為該戰略是失敗的。在他們看來,美國的接納和讓步沒有換來蘇聯相應的回報。因此,戰略調整勢在必行。

大戰略的巔峰之作:新視角解讀喬治·凱南的冷戰戰略思想

羅斯福的對蘇政策經常被人們誤解

以時任美國駐蘇聯大使哈里曼和美國駐蘇聯軍事代表團團長迪恩為代表,美國的領導層開始努力改變羅斯福的對蘇路線。這就是第二個階段,即杜魯門政府早期的“胡蘿蔔加大棒”戰略。杜魯門政府認為,羅斯福建立在戰時大同盟及與斯大林個人關係基礎之上的戰略沒有換來應有的回報,那麼美國就必須強硬起來,通過經濟上的租借法案和戰後發展援助以及軍事上的原子彈的威懾這兩張牌來與蘇聯達成交易。但是,該戰略同樣沒有取得相應的效果。

這是因為,雖然蘇聯在二戰中遭受了巨大的損失、租借法案也確實幫了蘇聯的大忙。但是蘇聯的巨大體量不是美國的經濟援助所能決定的,實際上美國的援助對蘇聯來說並沒有想象的那麼重要。相反,斯大林巧妙地維持著獲取援助與自力更生之間的平衡。對於原子彈,蘇聯間諜早就對美國的原子彈發展瞭解得一清二楚,甚至有分析認為,斯大林對美國原子彈發展情況的瞭解比杜魯門都詳細。面對美國的原子彈威脅,斯大林乾脆忽視。所以,杜魯門政府早期的對蘇戰略同樣以失敗告終。

喬治·凱南的戰略思想就是在這樣的背景下提出的。1946年,美國政府要求時任美國駐蘇聯大使館官員的喬治·凱南對蘇聯的不合作和反西方的言行做出解釋,這就是著名的“長電報”。凱南認為,過去美國對蘇戰略失敗的根本原因在於政策制定的出發點就錯了。“(蘇聯)的路線並非基於對俄國邊界以外的形式的任何客觀分析,它主要依據的是俄國內部的需要,這在最近的大戰前便已存在,並持續至今”。因此,蘇聯不可能如羅斯福所想的那樣融入到戰後世界大家庭中來。

隨著凱南調任政策設計辦公室主任一職,其對美國冷戰大戰略的研究也越來越深入透徹,著名的“遏制戰略”也逐漸形成。在這裡我們對該戰略進行一個總括性的描述:該戰略的核心目標是捍衛美國國家安全,即“在不受外國嚴重威脅的情況下追求自身內部生活的發展”;實現這一目標的基本手段是促進一種多元化的世界秩序,用凱南的話來說就是“在其中,美國能對其他國家的和平和有序發展做出最大程度的貢獻,並且從中獲得最大程度的裨益”。

大戰略的巔峰之作:新視角解讀喬治·凱南的冷戰戰略思想

冷戰時期美國的軍事宣傳畫

上述就是我們對凱南戰略思想形成的背景脈絡進行的梳理。喬治·凱南之所以被譽為“冷戰戰略的總設計師”和“遏制戰略之父”,其成就在於兩個層次的意義,這也是本文寫作要表達的核心所在。

第一個層次,即該戰略對現實政策實施的指導意義。在上文凱南戰略的總括性描述中提到,美國需要追求一種“多元化”的外交格局。我們如何理解這一點。人們普遍認為。“多元化”是對二戰中德國日本企圖統治世界的反對,也是對蘇聯企圖統治歐亞大陸的反對。這種觀點是有道理的,但並非其意義的全部。喬治·凱南整套戰略的前提假設是反對羅斯福及以前美國領導層對蘇聯的認識。用最簡單的話來概括就是,他們認為,蘇聯的行為是源自對外部威脅的不安全感,因此只要努力接納蘇聯爭取互信,就可以消除蘇聯的不安全感,從而實現羅斯福的理想。但是凱南的假設是蘇聯的行為產生於其內部,外部威脅的不安全感是從屬於內部需要的。因此,除非蘇聯的勢力範圍擴張到世界的盡頭,否則不可能消除這種“不安全感”。所以,所謂“多元化”的含義既包括對蘇聯擴張的反對,也包括對以羅斯福倡導的“集體安全”理念取而代之的反對。不過,凱南與羅斯福在戰略思想上有一點是相通的,那就是二人都不認為意識形態支配著蘇聯的行為,支配蘇聯行為的根本仍在於蘇聯或者說斯大林對國家利益的追求。綜上兩點,凱南心中的理想世界是這樣的。世界上沒有絕對的支配者,而是形成由幾大“工業-軍事”中心(在凱南時代是美國、蘇聯、英國、德國和日本)形成的一種,以追求國家利益為根本目標的實力均衡,由這種均衡維護世界的和平、促進各國的發展。

而在當時的現實下,二戰幾乎摧毀了德國和日本,英國也是元氣大傷,雅爾塔協定和將蘇聯的勢力範圍擴張到了中歐。因此,美國首先要做的就是支持英國的復興,同時避免讓蘇聯控制德國和日本。相應的,恢復歐洲的勢力均衡離不開歐洲經濟的一體化,這就又離不開德國的經濟復興。所以,我們在隨後看到的“馬歇爾計劃”、歐洲共同體的出現等等,都是對喬治·凱南思想的具體應用。只有恢復了歐洲的自信和繁榮,才能實現理想中的勢力均衡。因此,凱南戰略思想的第一大貢獻即是其不僅停留在理論層面,同時對美國實際的政策有不可或缺的指導意義。

大戰略的巔峰之作:新視角解讀喬治·凱南的冷戰戰略思想

馬歇爾計劃可謂神來之筆

第二個層次,即凱南的“實力有限”觀念。筆者認為,雖然凱南對美國冷戰戰略的形成貢獻極大,但是冷戰已經結束了,單純研究冷戰的政策或許現實意義已經不是特別大。但是凱南的思想遺產卻是應對將來可能出現的新局勢的寶貴的精神財富。而其中,凱南的“實力有限論”,給筆者留下的印象最為深刻。“實力有限”顧名思義就是認為美國即使再強大他的實力和資源也是有限的。因此,美國不應該追求力所不逮的目標,而是應該緊盯著核心利益,有取有舍。實際上,大戰略的設計和實施確實複雜,但是它的原理卻是非常簡單明瞭的——目標的明確和手段的匹配。在凱南的時代,美國不應該也做不到處處圍堵蘇聯,這樣做只會分散美國的資源,將主動權讓給蘇聯。美國所要做的就是幫助恢復西歐和日本的自信心、用有限的資源去保衛北大西洋和太平洋即可。這樣做既可以將好鋼用在刀刃上,也為美蘇之間可能的緩和和政策調整留出緩衝之地。因此,凱南對杜魯門政府後期越來越追求處處遏制蘇聯的行為極為不滿,這也成為後來凱南離開決策層的原因。

一位偉大的外交家,要同時扮演幾種不同的角色:他首先必須是傑出的理論家,用他的理論去改變人們的觀念;他還必須是接地氣的執行者,以將他的想法更好地與現實結合;最後他必須是偉大的思想家,他所處的時代遲早會過去,但是他的思想必須經得起時間的考驗。從這個意義上說,喬治·凱南就是這樣的一位。他的思想幫助自己的國家取得了冷戰的勝利。更難能可貴的是他的思想遺產依舊影響著後世。

參考文獻:

《遏制戰略》【美】約翰·劉易斯·加迪斯

《凱南日記》【美】喬治·凱南

《1945》 【美】邁克爾·內伯格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