犟的人都是什麼心態?古代歷史有哪些犟的出名的人?

二莊學智慧


我說個歷史不算太久遠的吧,守著一個大糧庫堅決不吃,活活被餓死9個人。

(列寧格勒保衛戰)

從1941年9月9日開始,德軍圍困了蘇聯第二大城市列寧格勒,在長達800多天的圍困當中,列寧格勒遭遇了空前的大饑荒,有近150萬人死亡。

在1941年的冬季至1942年冬季,這座大城市的人們不斷的被餓死、凍死,城裡的老鼠和小鳥都被吃的乾乾淨淨。但是,就在列寧格勒,有一座科學研究所,裡面的大倉庫裡儲存了大量的糧食種子,這些都是科學家的研究成果。

研究所裡留守的30多名科學家,堅守著崗位,努力保護著這些種子。

但是,隨著食物配給量的減少,尤其是冬季的來臨,越來越多的人餓的走不動路,只能等死。

列寧格勒的市民們找不到糧食吃,但是研究所的科學家,背後就是一個大“糧庫”。不過,他們深知這些種子的重要性,所以寧願餓死,也堅決不吃。


飢餓面前人們會變得瘋狂,但是面對敵人的時候,人們會懂得犧牲。

(被包圍的城市)

研究所把能吃的都吃光之後,開始有科學家被餓死。1942年1月,花生專家Alexander Stchukin 餓死在了工作臺上,植物學家Dmitri Ivanov也餓死在了他守衛的種子面前……

有一天,一隊士兵衝到了研究所,對所長說,他們是前線的官兵,要徵用研究所的糧食。

但是所長說:“這不是糧食,而是種子,是科學家的心血,等打退了德國人,還要靠這些種子讓人民過上好日子呢!”

士兵們看著面黃肌瘦的科學家們,給他們敬了個軍禮,轉身離開了。

後來,快要餓死的市民也蜂擁而至,想要搶奪倉庫中的種子,但是科學家們努力阻止他們,對他們說:“連前線浴血奮戰的士兵都不吃這些糧食,都知道這是以後的希望,咱們就算餓死,也不能吃啊!”

饑民們冷靜下來,也看到了研究所裡餓死的科學家的墳墓,於是離開了。


800多個日日夜夜,這群“犟脾氣”的科學家,就是這樣努力保護著這些珍貴的種子。當圍困結束的時候,有9位科學家被活活餓死。

(憑票供應的每人每天125克麵包)

可能有人會覺得,當時餓死的人太多了啊,也沒覺得他們有多麼偉大。但是,守著糧食被餓死的,也只有他們了。

估計有人會想,這些人有些傻,保住命重要,糧食吃了還可以再研究嘛,命最重要。其實在戰爭面前,信念很重要,如果所有人都覺得命最重要,列寧格勒就不用守了,蘇聯也不用抵抗了……

當然,也有人懷疑這只是一個故事,太煽情了。有可能是渲染出來的故事吧,但是,這樣的人,一定是存在的。


七追風


犟脾氣的人都有個共同點就是執著一個道理不放。所以歷史上這種人一般都被任命為言官,諫官的多。現講一個清代三朝元老~孫嘉淦。這個名字很多人不識,但說起在《雍正王朝》中被年羹堯殺了的孫嘉誠,大家就想起了。不錯孫嘉淦就是孫嘉誠的原型,一個敢犯龍顏,犟脾氣認死理的人。
孫嘉淦~
(1683~1753),歷經康熙,雍正,乾隆三朝,山西興縣人。官至宰相之位,譽為山西第一人,既是諫官,又是能臣。


在康熙朝時,因性格犟直不討人喜歡,孫嘉淦坐了九年的冷板凳。直到雍正繼位後,孫嘉淦已入不或,在看到雍正的施政後,心血衝腦,向雍正皇帝上了一份奏摺,勸雍正皇帝做三件事①親骨肉。②停捐納。③擺西兵。雍正皇帝正被八爺黨搞得很不舒服,現在第一條你就提到痛處,這不是捋虎鬚找死嗎?

孫嘉淦這一道摺子上奏,算是狠抽了雍正皇帝一個大耳光。想不出名都難了,當即震動整個朝廷,皇上大怒,當即命推午門斬首。好在孫嘉淦的老師求情,而雍正也愛釋他的耿直,素聞他不貪財,這才把他放了,調去國庫管錢才算了事。
乾隆繼位後,亦看中了孫嘉淦的敢言直諫不貪財。而孫嘉淦也是有能力的人,查貪官,平冤案,修水利做了很多出色的事,以至官至吏部尚書,國子監大學士。說到他的死也與他敢言直諫有關,很有意外,據說是被嚇死的。乾隆第一次南巡,有些言官確得勞民傷財,因此假借孫嘉淦名印上書。後被乾隆查出,斬了差不多300人。乾隆知道不是孫嘉淦寫的,因此發了一道旨意:罪不及你。在清代文字獄很是厲害的,孫嘉淦雖接到旨意,但還是害怕最終在驚懼中去了。而小說裡寫的死於年羹堯之手是虛構的。


聰聰看歷史


所謂的犟,其實是一種人生態度。一旦對某一件事做了決定,那就絕不更改。當然,不同的人犟的程度也不一樣,有的面對外部壓力最終屈服,而有的哪怕付出生命的代價也要堅持到底。今天,我們要說的這位介子推就是後者的典型代表。

認定主公,百難不棄

介子推是春秋時期晉國大臣,也是大名鼎鼎的“春秋五霸”之一的晉文公的心腹手下。而晉文公的地位其實並不是很順利得到的。他的父親喜歡小兒子奚齊,並且想要讓他繼位,也導致了一系列內亂鬥爭。早年的重耳不得不選擇外出逃亡時,不斷被父親和兄弟追殺。在流亡中,重耳一行人經常食不果腹、衣不蔽體,但介子推卻從不後悔。有一年逃到衛國,一個隨從偷光了重耳的錢和糧食,逃入深山。重耳無糧,飢餓難忍。當向田夫乞討,可不但沒要來飯,反被農夫們用土塊當成飯戲謔了一番。後來重耳都快餓暈過去了,為了讓重耳活命,介子推到山溝裡,把腿上的肉割了一塊,與採摘來的野菜同煮成湯給重耳。在重耳落難之時,介子推並沒有選擇離開,反而割肉相待。因為他一旦認定目標,縱然再難再險,也絕不放棄,一定要對重耳竭忠盡智。

拒絕榮華,寧死不惜

九年的逃亡生涯結束後,重耳一下子由逃亡者變成了堂堂的晉文公。而重耳確實是一個可以共患難,也可以共富貴的人,對於有功之臣他不吝官祿,至於介子推他更是想對其大加封賞。然而,面對唾手可得的榮華富貴,介子推卻堅持不受。介子推認為忠君報效的行為是理所應當的,不需要得到獎賞,並以接受獎賞為恥。這樣的行為也導致了其他功臣的不滿和排擠,介子推一氣之下選擇帶著老母親進山隱居,來證明他不圖封賜的決心。但晉文公一心希望他能出山幫助自己,於是採用了他人提議,下令三面燒山,認為介子推肯定會因此下山。沒料到介子推寧可面對洶洶火焰,也不肯改變自己的信念,最終抱母而死。

介子推這種用生命來證明自己的行為我們不置可否,但他這種堅持信念的精神確實值得我們學習和敬佩。


婁南散客


歷史上最犟的官員恐怕非強項令董宣莫屬了,他是寧可掉腦袋,也不肯向湖陽公主低頭。東漢光武帝時期,湖陽公主的奴僕倚仗公主的勢力為非作歹,殺死人後躲進公主府中。董宣派人日夜守在公主府前,發覺公主帶奴僕出門後立即帶人抓捕,並就地正法。公主大怒,跑去向光武帝告狀。光武帝為了照顧公主的面子,命董宣向公主磕頭謝罪。而董宣認為王子犯法,與庶民同罪,自己無錯,所以堅決不肯向公主磕頭。光武帝沒法,只得命人去按董宣磕頭。董宣雙手拄地,內侍無法按下他的頭,只好對光武帝說:"此人的脖子太硬,實在按不下去。"光武帝只好說:"把這個硬脖子攆了下去。"從此,董宣強項令的美名千古流傳。


眾福酒老大


固執己見,認為自己對的就一直走下去,而不顧周圍人的看法和非議,歷史上的名人有魏徵,韓信等,最有名應該是嘉靖時期的海瑞。


永無終點的火車


犟的人一般一根筋,認死理。歷史上犟的人有項羽,不然怎麼會自殺?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