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基礎陰陽學說


中醫基礎陰陽學說


中醫名家在開藥施針時,看似簡單幾味藥、幾個穴位的組合,其實在醫家腦中的陰陽、五行、藏象、經絡的理論與方案,正抽絲剝繭,調兵遣將,最後找到要害與關鍵點,從而才能藥到病除。每一處用針施藥,都有理論支撐,有古方可循。所以,要了解中醫,就要了解中醫的基礎理論和思維模式。今天,我們就來說說陰陽~~

01

陰陽學說的內涵與特性

至秦漢時期,諸多學者已然達成共識,認同“陰陽學說”可以用來描繪宇宙間萬事萬物發生發展變化的普遍規律。如《呂氏春秋·大樂》雲:“萬物所出,造於太一,化於陰陽。”《呂氏春秋·知分》雲:“凡人物者,陰陽之化也;陰陽者,造乎天而成者也。”在這一期間,“陰陽學說”的權威性及內涵特性已基本確立,併為諸多學者所論述。

先秦時期諸多學者對於陰陽的內涵外延多有闡發,一般將帶有向上、光明、火熱等積極屬性的事物代表“陽”,而把向下、陰暗、冰冷等屬性的事物代表“陰”。但總體來說,“陰陽學說”實際是闡述存在事物之間或事物內部矛盾對立、相互依存等關係的學說,認為萬物皆有陰陽屬性的存在,並按照陰陽的發展規律而不斷地發生變化。

而陰陽的發展規律特性主要包括四個方面:一是對立統一,指二者有著相反相成的關係,對此《素問·陰陽應象大論》中曾論述:“積陽為天,積陰為地。陰靜陽躁,陽生陰長,陽殺陰藏……”表明了陰陽對立矛盾卻又統一互促的關係。二是動靜升降,指的是二者的運動形式,《素問·陰陽應象大論》有云:“清陽上天,濁陰歸地,是故天地之動靜,神明為之綱紀,故能以生長收藏,終而復始。”就闡述了這種上下升降、週而復始的關係是事物發展的正常規律。三是互根依存,指二者互相影響且互相維繫,是一種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關係,如《文子·微明》有云“陽中有陰,陰中有陽,萬事盡然,不可勝明”,表明了這種互相依存的關係,中醫學常稱之為“互根互用”。四是剝復轉變,指的是事物不斷髮展更新、週而復始、物極必反、剝極必復,如《素問·陰陽應象大論》所說的“寒極生熱,熱極生寒”“重寒則熱,重熱則寒……故重陰必陽,重陽必陰”等內容不僅描述了陰陽剝復規律,且也是生理病理現象的實際闡發。

陰陽學說在先賢總結闡發之下愈發完備成熟,並貫穿滲透於醫學理論之中,《黃帝內經》中藏象理論的形成便借鑑了已經相對成熟穩定的“陰陽學說”,深受其影響且反過來也發展了陰陽學說。

02

陰陽學說為藏象理論的闡發做出類推範式

在藏象理論的形成雛形中,《黃帝內經》裡有部分篇章也直接將“陰陽”的性質賦予了人體各部位及藏器官竅。如《素問·陰陽應象大論》雲:“故清陽出上竅,濁陰出下竅;清陽發腠理,濁陰走五臟;清陽實四肢,濁陰歸六腑。”初步描述了上下官竅、五臟四肢六腑的陰陽屬性。《素問·金匱真言論》雲:“言人身之陰陽,則背為陽,腹為陰;言人身之臟腑中陰陽,則髒者為陰,腑者為陽,肝、心、脾、肺、腎五臟皆為陰,膽、胃、大腸、小腸、膀胱、三焦六腑皆為陽……故背為陽,陽中之陽,心也;背為陽,陽中之陰,肺也;腹為陰,陰中之陰,腎也;腹為陰,陰中之陽,肝也;腹為陰,陰中之至陰,脾也。此皆陰陽表裡、內外、雌雄相輸應也,故以應天之陰陽也。”進一步相對詳細地對人體各部位及臟腑進行了陰陽定性。

我們認為,進行這樣一種陰陽屬性賦予的意義有兩方面,首先是初步以陰陽學說對人體各部組織器官進行屬性確定,使人們在認識人體生理的過程中確立基本立體的陰陽藏象觀;但更為重要的是,這一理論闡發方式的意義並非在於對臟腑組織絕對的定性定位,而是旨在通過這樣一種表述方式為藏象理論的闡發做出一個類推的範式,通過這一示範作用啟迪人們,在醫學研究的過程中善於主動地運用類似如此陰陽關係的方式詮釋生理現象、推導生理演化過程,正如《素問·金匱真言論》開篇有語曰:“故曰:陰中有陽,陽中有陰。”還有如《素問·陰陽離合論》有語曰:“岐伯對曰:陰陽者,數之可十,推之可百,數之可千,推之可萬,萬之大不可勝數,然其要一也。”這便是道明瞭陰陽學說在醫學理論運用過程中的真正意義,即凡是萬物都有陰陽關係的存在,緊抓這一認識便能靈活辨證地解決醫學問題。因此,先賢反覆賦予人體臟腑組織官竅陰陽屬性的意義在於,做出陰陽學說運用的類推範式以啟迪人們能主動靈活以陰陽觀進行包括藏象理論在內的醫學理論探究,並非是單純而絕對的對人體生理進行了陰陽定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