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平之战,名将白起为何禁止士兵吃羊肉?

吃货小小站


细节决定成败。白起军中禁吃羊肉,便是很好的诠释了这句话。

白起一生征战,无有败绩,取决于他对待每次战役的心思缜密,对每一个细节的把控。


长平之战前夕,白起忽然在军中发布一条军令:禁止生火造饭,吃冷食,最后,禁吃羊肉,改吃牛肉。

秦人爱食羊肉,不信看如今的羊肉泡馍依旧出名,所以对白起突然改吃牛肉的事情非常费解,但身为大头兵,咱也不敢说,咱也不敢问,反正有的吃就行。

但白起低估了一个吃货对待美食的感情,结果有一个士兵就私自藏了些羊肉,等到熄灯睡觉,偷偷爬起来吃。


羊肉的香味儿把同军帐的其他人都闻醒了,大家也馋了好久了,跟着一起吃了起来。

正当大家吃的美的时候,白起进来了,给他们加了点“餐”:一人二十军棍。

看到几个人挨了军棍有点不服气,白起就说了:

“这全军上下成千上万的军帐,你们以为我是怎么知道你们吃羊肉的?你们闻闻自己身上,羊肉的腥味50步开外都闻得到,我能闻得到,敌人就闻不到吗?”

士兵听到白起的训斥,才知道自己犯了大错,别看小小的羊肉,真有可能在战斗中提前暴露自己军队的位置,让赵军占了先机,不知道多少人因此而丧命呢!


接下来的事情大家都知道了,正是秦军的纪律严明,白起诱敌深入,将赵军引入包围圈,整个赵军被白起包围,最终集体投降。

白起为彻底摧毁赵国有生力量,坑杀了这45万赵国俘虏,一代战神由此成了杀神。


关注明离子,看更多历史故事。


明离子


我是無月,感谢你的提问,我来回答这个问题。

我也是前阵子刚听说在长平之战中,还有这样一件事。

白起到达长平前线后,颁布了一道指令,那就是严禁士兵食用羊肉,改为食用牛肉。

大家现在看多了影视剧,剧里的大头兵们在战时吃饭,都是伙夫们搬出一箩筐一箩筐的馒头来,然后再是一桶又一桶的白粥,就这么白粥就馒头吃。

也有伙夫们支起一张桌案来,将馒头放在上面,边上是一大桶粥,士兵们排成长队,一个接一个过来领馒头和粥。

其实啊,一般情况下,士兵们吃的没那么差。打仗是要拼力气拼勇气的,让士兵们吃饱,吃好,是将领们非常在意的事,因此,肉是必不可少的。

军队打仗的时候,辎重部队除了运送粮草,还要驱赶成群的牛羊猪,还有一车车的酒。

当年秦国军营就有吃羊肉的习惯,喜欢吃羊肉的朋友都知道,羊肉吃起来是很香的。

但是白起却禁止士兵在长平之战中食用羊肉,有秦军士兵忍不住,偷偷吃羊肉,被发现后还受到了责罚。

据说白起这样做,是为了不让赵军发现秦军的行踪,毕竟吃了羊肉身上就会有膻味,而在长平之战中,秦军恰恰有一部分部队采用了迂回的战术,夹击赵军。

不过我认为这个说法不是很可靠,因为吃牛肉也一样会有味道的。先秦时期,其实人们制作食物还是非常简单的,没有那么多的珍馐佳肴,军营里的肉,就是水煮,放点盐,或者烤熟放点盐,这样处理的肉食,肯定是有腥味的。


無月文化,品读经典,品味文化


無月文化馆


长平之战,名将白起为何禁止士兵吃羊肉?对于这个问题,不少人都认为是当时秦军少羊缺肉。实际并不是,这恰恰是一代“杀神”的细节代表。

说及长平之战,恐怕多数人都不熟悉,但谈及纸上谈兵,恐怕很多人都恍然大悟。长平之战和纸上谈兵所讲之事就大致相同。

春秋战国,诸侯争霸。在春秋后期,又以秦国、赵国两国国力最为鼎盛,长平之战的胜负就彻底奠定了究竟谁才是最终的赢家,那这长平之战究竟和吃羊肉又什么关系?

其一:禁止吃羊肉,标志着战事进行到白热化

长平之战前期,廉颇据守不出,秦军也无可奈何,只是赵国临时换将,将只懂“纸上谈兵”的赵括换上阵。

毕功于一役!此战若是胜,秦国自然势不可挡,统一六国指日可待;若败,赵国势头无二,秦国从此无力再争。所以,这一仗只许胜不许败!

其二:细节决定成败

赵括熟知兵法,白起身经百战。想要一举歼灭赵国45万大军,并非易事。所以白起步步为营,将赵括一点点引入圈套中。

在这期间,稍有“风吹草动”,都是白起不允许的。而吃羊肉,那股子独特的羊膻味,堪称“香飘十里”,若是不加以遏制,赵括就算只会“纸上谈兵”,也会察觉到其中的不对劲。

所以士兵禁止吃羊肉,改吃牛肉,并非羊肉短缺、也不是士兵不喜欢羊肉。要知道陕西羊肉泡馍出了名,虽说羊肉泡馍是从隋朝传下来的,但吃羊肉却是陕西最早的传统之一。秦国士兵喜好羊肉,这是无可置疑的!

而白起禁止吃羊肉,则是为了防止这种喜好成为失败的理由。这或许就是细节决定成败,只有真正注定细节,最终才能取得成功,事实也是如此,最终白起大胜,成就了一代“杀神”之名!


逍客文新论


这个问题,九州君为你解答,绝对不落俗套,合乎逻辑和情理!

长平之战中,秦国名将白起之所以下令禁止士兵吃羊肉,更改为酱熟牛肉,其主要目的就是避免因羊肉膻味浓烈而提前暴露秦军的举动,进而影响战略和战术的部署。

有些朋友提出质疑,认为几十万大军或行或驻,其行踪早就被对方派出的斥候发现了,哪还需要通过闻羊肉的气味来暴露?

这个观点乍一听觉得有理,但其实是这些人读史不细仅凭借常规认识予以猜测所带来的错误之见。要搞清楚这个问题的真相,我们必须先来还原一下彼时“长平之战”的战前态势。

秦赵对峙之下,两军相继换将

长平之战最早是因韩国上党郡的归属权争端而起。公元前260年,秦将王龁率领秦军向驻守长平的赵国军队发起进攻,与其对垒的是赵国名将廉颇。老成持重的廉颇在初战失利之后便开始坚守不出,想让秦军不攻自退。无奈之下,秦国便派细作到赵国国内散步流言,说秦军最怕的并非廉颇,而是精通兵法的赵括。不料赵王果然中了反间计,认为廉颇着实窝囊,于是临阵换将,用毫无实战经验的赵括换下了身经百战的老将廉颇。

而当秦国知道赵军换将之后,心里乐开了花,悄悄的用名将白起换下了王龁。为了达到出其不意的效果,秦军这边严令:换帅一事作为最高机密,泄密者格杀勿论。

长平之战的战术还原

赵括坐镇前线之后,一改廉颇龟缩防守的持久战策略,四处寻机与“王龁”一决高下,企图一战击垮秦军。而赵军这样的意图和心理,恰恰是白起所希望的。

于是,白起命秦军主力与赵军稍一交锋便佯装败退,且战且退的“咬敌”战术成功将轻敌的赵军引诱至预先埋伏好的地界。同时又偷偷派出一支两万五千人的精兵绕道突袭赵军的后方,截断他其退路,此外还命一支五千人的轻骑兵不断的穿插和搅局,最终将赵军分割成两个孤立的单元,并分而围之。最终,赵军主帅赵括突围失败后被射成刺猬而亡,45万赵军悉数被坑杀。

实际上,秦军除了上述所提到的三支队伍外,还有另外两支,提前埋伏在两侧山林之中,只待赵军入瓮之后,便得令杀出,协助中军主力合围赵军。

隐蔽奇兵是“攻其不备,出其不意”之战术需要

“攻其不备,出其不意。此兵家之胜,不可先传也。”——《孙子兵法.始计篇》

综上两点,我们知道了白起之所以被称为战国第一名将,他绝不是把所有部队集合一处,傻傻的和赵括拼杀的,而是按战前预设的计划,分兵多处,正奇结合,最后实现战略合围。

这样的情况之下,除了正面对垒的部队可以旗帜鲜明、大摇大摆的暴露给赵军之外,其他的“奇兵”和“埋伏”必须要做到极度隐蔽,才有可能实现战场上的“攻其不备,出其不意”。

因此,回到楼主所提出的问题上,白起在安排用于埋伏和突袭的部队之时,特意下了一道军令:

军兵只配发酱干牛肉,而不配发羊肉,更不得私自带有羊肉。其目的,正是为了避免这些“奇兵”因为万千人众一起吃羊肉,而导致膻味随风飘散,进而被敌军斥候察觉而暴露行踪和战术意图。这个道理,其实和前文所述的白起悄然来到前线替换王龁一样,都是为了隐蔽自己的意图,制造敌人的错觉,从而在敌人失去戒备的地点和时间,给予敌人以突然袭击。

《孙子兵法》云:多算多胜,少算少胜,不算无胜。白起在军事上的成就绝不是偶然所得,而是真正的做到了算无遗漏、兵者诡道。


欢迎关注@九州历史杂谈 带给你别的平台所没有的历史哲思。


九州铮史


泫氏谷坑杀赵军40万,历来古书所写甚少,大多古书也被焚书坑儒灭迹了。其战事情节都是后人添加上去的。直到2013年才被当地一个耕地的农民挖到尸骸而证明有这一场战事,这个地方就是山西省高平市东西梁山之间丹河附近河谷地带。当从伏击这件事来说,没有十倍的兵力,古人是不敢出伏兵切断敌人后路的。还有冷牛肉和冷羊肉哪个都不骚,更不能香飘百里。秦朝以后500年才出现香料从西方传入。


蓝天居士


战国时期,七雄争霸。在群雄林立的中原,赵国与秦国之间的一场史诗级战役最终成为了人们口中津津乐道的佳话。这场战役就是历史上著名的长平之战,在长平之战中,赵国的四十万大军被秦军围困长平,无路可退,最后四十万降军被秦国名将白起坑杀,成为一段骇人听闻又令人感怀的史话。

不过白起为什么要在长平之战中让士兵们禁止食用羊肉呢?这其实也是有讲究的,所谓成功者不会放过一个细节,白起给人的印象除了那位冷酷无情的“杀神”外,其实他也是一位很注重细节的人。

不给士兵们吃羊肉,就是白起所注重的细节之一。要说秦国吃羊肉,在那时候就是很普遍的一个习惯了。就比如说今天陕西人对羊肉的热情,这就很好理解了,一个地区的饮食也代表了一个地区的文化缩影,所以早在战国时期,秦国人就十分喜爱吃羊肉。

但不给士兵们吃羊肉,绝对不是因为军粮不充足的原因。长平之战是秦国占据地势的一场埋伏围攻战役,秦国必是准备充足而来,而且秦国的后备工作其实做得很好,在吞并蜀国之后,秦国从来不缺产粮基地,所以根本谈不上军粮缺乏。长平之战时,白起不允许士兵吃羊肉,但是改为了吃牛肉。

不给士兵吃羊肉——除了这件规矩外,白起还特地规定不准军营内的士兵生火做饭,只允许吃冷食。不允许吃羊肉与不允许生火有着同样的道理,那就是羊身上独有的气味。

吃过羊肉的人肯定都知道,羊肉的味道不像牛肉那样内敛,羊本身具有一股很强的腥膻味,在经过烹饪之后虽香,但是味道依旧很重。当时就有史料传,虽然白起不给秦军吃羊肉,但是还有士兵私自藏了羊肉,等到半夜时分拿出来烹饪了吃,结果羊肉的香味传得整个军营都是,所有的士兵都起来一尝羊肉之鲜美。

后来白起知道了这个事情,重罚吃羊肉的这些士兵。士兵问白起有什么证据证明他们吃了羊肉,白起说这还不简单,你们身上羊肉的味道怕是敌军都能闻得一清二楚了。

所以原理归根结底还是怕羊肉的味道暴露了军营位置。毕竟赵国在当时算得上和秦军势均力敌的国家,如果不提前规划计策,秦国是极有可能打不过赵国的。长平之战是一场埋伏战,目的就是为了打赵国一个出其不意。所以白起限制士兵吃羊肉,就是为了不让羊肉独有的气味散播出去,最后导致赵国军队发现了秦军所在、提前撤走,而后埋伏也无法收网,长平战役就会迎来失败。

想了解更多有趣的历史,就关注那样的历史挺有趣吧。


那样的历史挺有趣


首先声明一点,这件事儿我没听说过,我只是看了一下其他人的问答,然后稍微分析了一下这个事情。

这个事情看上去十分合理,为什么第一秦国大家误以为全都是陕西人?陕西人爱吃牛肉羊肉或者说牛羊肉泡馍嘛?所以秦国人特别喜欢吃羊肉啊,这个时候羊肉又因为什么东西不能够去吃呢,第一羊肉太香了或者带有一种异味,很容易被其它人侦测到,第二羊肉这东西不大干净。

很多人得出来一个结论,说武安君白起不让秦国的军队吃羊肉,尤其是在长平之战的时候。

但是这件事情其实仔细想想就知道很假,而且很多东西根本就经不起推敲。

第一从长平之战的结果来看赵国为什么会突然发动袭击?其实很多的矛头都指向了赵国的粮食供给赵国,这个时候粮食都不够吃了秦国的军队,可想而知,虽然秦国最后打胜了,关于这,一笔带过,但是到最后连武安君白起都上了战场,可见秦国的秦昭襄王决心在这一段时间莉哥。可结束这场战争的决心,为什么会这么做?很大原因便是当时的秦国已经负担不起,再不打完,这场战争就会活活拖垮秦国。

所以说秦国这个时候粮食已经捉襟见肘,很难支撑下去了,在这种情况之下还要奢侈的用羊肉来喂饱士兵吗?

跟大家说一个知识点,其实全世界生产的粮食是够全世界人吃的,但是还是有很多饥荒存在,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当然原因有很多,其中有一点很重要的原因就是这些粮食很多都拿去喂牲口了!

有人就说了,这个时候军队进入到关键的时刻,肯定是要大幅度的犒劳自己的士兵,杀两只羊这算什么?可是问题便是,当时的秦国军队的粮食都是自备的打仗的时候,除非真的到了万不得已,秦国士兵所携带的粮食都是自备的,在这种情况之下,可能对于我们来讲很正常的犒劳士兵对于秦国人来说是一件不能理解的事情,因为打仗本身就是过去赚取功劳,本身就是秦国的士兵有求于秦国的军队,(今日头条漩涡鸣人yy首发于悟空问答)这个时候要秦国的军队去巴结秦国的士兵?

当然还有一个重要的原因便在于长平之战整个经过。

长平之战的经过大致分为三个阶段,第一,对质对质了大概三年,在这期间双方都是面对面的对质,其修筑的工事规模,即便在千年结束之后有人过去考察,仍然存在,在这种情况之下,你烤羊肉容易暴露目标,这一点变得不存在了,为什么双方都是互相对峙的?这个时候你在哪里?对方清清楚楚,你烤羊肉会暴露目标,岂不是滑天下之大吉?

第二个阶段是赵国的士兵突击秦国的士兵,此时秦国的军队处于一种被动接纳的地步,这个时候赵国掌握的主动权随时可以进攻秦国,这个时候赵国进攻的目标,可不会因为一两点儿羊肉味儿而改变,在进攻之前必定是制定了详细的计划,在这种情况之下烤羊肉暴露目标,又成为了一个笑话。

第三个阶段,秦国的士兵包围赵国的士兵,至于说这其中的因果,我想大家不必我说,自己分析都已经了解了。

无论怎么说,从战争的经过以及当时秦国实际的情况来看,能吃什么就吃什么,而作为消耗粮食的大户,这些牲口肯定已经提前处理,或者是已经转移到其他的地方,秦国士兵想吃羊肉简直就是一种奢望,而且吃羊肉暴露目标这样的说法也显得有些不切实际。


漩涡鸣人yy


这是战争的需要,长平之战是个伏击战,伏击要想成功,就不能过早的暴露自己。白起身经百战,对每一个细节都要求严格,这也是战胜的必要因素。

秦国地处陕地,本地生产牛羊,所以秦国士兵都有吃牛羊肉的习惯。羊肉虽然好吃,但是也有一点不好,就是羊肉特有的膻味会传播很远。

为了这次伏击战的胜利,白起在军中禁食羊肉就是出于对气味散发的考量。如果赵国人因为这个提前发现了自己,对战争是不利的。

白起不仅下令禁食羊肉,就连明火都不让生。所有人一律吃冷食,就连白起自己也是一样。

这一战的起因是由于韩国战败,割上党郡赔偿给秦国。但上党郡郡守冯亭不愿意投降秦国,就私自把上党郡献给了赵王。赵王贪图占便宜,就接受了上党郡的投降,并派大将廉颇去守长平,以防秦军来攻。

秦王一见到手的鸭子飞了,自然就不高兴,出兵攻打赵国。赵国连连失败,退守丹河东岸,秦军也未能再进一步。

赵国派人去和秦国议和,秦王假意答应。秦国还想其他国家释放出秦赵两国和好的消息,于是魏国和楚国都不再出兵帮助赵国,赵国陷入孤立无援状态。

秦国还在赵国散布谣言,说秦国人最害怕名将赵奢,如今赵奢的儿子赵括已经长大成人,老子英雄儿好汉,赵括一定能打败秦军。

赵王本来就对廉颇拒不出战很有意见,觉得有损赵国形象。现在出现了秦军的“克星”赵括,赵王毫不犹豫的换下了廉颇,让赵括上任。

此时秦军的将领也换成了白起,但是赵括不知道。赵括出兵攻打秦军,白起假装不敌,向后败退。赵括就率军出击,一直追到秦军营盘,但是赵括却无法攻破。

此时白起将赵括后路截断,又将赵军进行分割,赵括被迫就地扎营,筑城固守。

赵括被围46天,强行突围时被射杀,赵军群龙无首,向白起投降。白起将赵军全部坑杀,一共45万人,只将240名年纪较小的士兵放回。

这一仗,正是白起的缜密的算计,才将赵军成功引入包围圈。战争,来不得半点疏忽。


老虫


长平之战,战国时期重要的一战,一口气捧红多个大网红,第一个是纸上谈兵的赵括,从此成为狗头军师的代名词,流量几千万!第二个是杀神白起,长平一战,白起不紧拿下一个以少胜多的经典战例,同时获得一个一次坑杀40万俘虏的杀神称号,流量几千万!第三个网红就是吃饭廉颇,“廉颇老矣,尚能饭否”从此成为经典名言!

杀神白起剧照

关于白起的禁止士兵吃羊肉的记载,确实有些难为人了,并没有记载,也没有相似的记录!但是网络上关于这个事件却编造出了很多经典的说法,让人不得不说,你吹牛皮的本事,可以以假乱真了!

关于白起禁止吃羊肉的说法,主要的论断有两个:

一是细节决定成败。羊肉有膻味,容易引起敌军注意,暴露目标!给的佐证材料是:现在陕西人吃羊肉泡馍,就是秦人喜欢吃羊肉证据,羊肉的膻味随风飘扬是暴露目标的佐证材料。

当时看完这个解答就崩溃了!

第一个先说陕西人喜欢吃羊肉泡馍。

深夜放毒——陕西羊肉泡馍


现在的陕西人称为秦人,是因为秦始皇建立大秦帝国,陕西人才称为秦人!在战国时期,秦人在哪里呢?在现在的宝鸡以西地域,现在的天水、平凉地区称为秦国,秦人是这个地区的人!

再说羊肉泡馍,是宋代的赵匡胤在不经意的时候发明的,把干饼子放在羊肉汤里,出现在了现在的羊肉泡馍,我们最近看的《长安十二时辰》充分的说明了,在唐朝的西安是一个世界文化交流中心,胡饼这个西域舶来品、以及胡人在长安一带活动频繁,但是在战国时期,吃羊肉是不是秦人的主要活动,还需考证。

最后一个来证明羊肉的膻味暴露目标,这是一个最无稽之谈的地方,羊肉膻味可以飘十里远,让敌人知道自己的位置!古代确实有一个说法叫:香飘十里,这是明显得夸张!



一个羊肉的膻味飘十里,这不是闹着玩呢?白起当年带领20万人,在长平这个地方,按照进攻或者防守的前后中左右军阵摆开,展开面积随便都十几公里,白起自己人都把这些膻味消耗殆尽,还轮到赵括的人来闻吗?

白起当年有没有禁止士兵吃羊肉,这个只能问白起本人了,细节决定成败论,没有毛病,也说得过去,在白起当将军的时代,如果有细节决定成败的话,那白起就不会坑杀40万人,而是把这些人收编起来,当自己的雇佣军了!

综上所述,这是一个无稽之谈!


少华聊史


如果你走出五十步之外,都能闻到羊肉的味道。这还是没有风的情况下,如果有风,你说能闻到多远?全军都吃羊肉,这个动作不就是告诉对手我们在哪里!伏击作战还怎么进行?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