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週放假2.5天的工作制度即將來臨


每週放假2.5天的工作制度即將來臨


近日,浙江、江西及甘肅(隴南市)三地,相繼推行2.5天假期制。

一時間,輿論譁然。

從上世紀80年代開始,我國經歷了每週單休、一週單休一週雙休、每週雙休的休假制度演變。如今,三地陸續推行的2.5天假期制,一經落地,就引發了外界無數猜想——

每週放假2.5天的“中國式休閒生活”即將來臨?

2.5天休假制來襲

每週放假2.5天的工作制度即將來臨


目前來看,三地陸續推出的2.5天假期制,在細節方面還各有不同。

江西省和隴南市明確要求鼓勵、引導職工外出度假和旅遊,浙江省則未提及。

第一,為什麼多放半天假?

江西省明確彈性作息減少的工作時間,要通過延長其他工作日時長調劑補回。

第二,多出的半天假,是實打實的放,還是“調休”?隴南市則無此要求,表示在完成工作任務、安排好值班人員的情況下就可以鼓勵休假。

促進消費。

不難看出,雖然細節方面各有不同,但三地陸續出臺的2.5天彈性休假制度,本質目的都相似:

2月22日,IMF原全球副總裁朱民表示,預計疫情會影響1-2月消費減少1.38萬億元人民幣。其中,度假休閒旅遊消費下降9026億元,餐飲業消費下降4211億元。其表示,我們需要一個強勁反彈,所以需要十倍努力。

為什麼我們不僅需要消費反彈,更需要消費的一個強勁反彈?

原因有兩個。

首先,

在近年,拉動經濟增長的“三駕馬車”投資、消費和出口,消費一項已成為推動經濟發展的持久動力。2019年,消費對國民經濟增長的貢獻率是57.8%,連續六年成為拉動中國經濟增長的第一“主引擎”。

其次,

看一下其他兩項。投資存在傳統基建向新基建過度的重要任務,更多要擔起未來驅動中國經濟“高質量”增長的責任;而出口,則在疫情中影響較大。

外貿公司工作人員表示,疫情對公司的影響是“內外夾擊”,好不容易國內的疫情控制住了,國外的疫情又嚴重起來了,現在最害怕的就是接到國外客戶取消訂單的電話和郵件。而目前,此種情況已經出現。

在全球疫情衝擊之下,歐美客戶無暇下單,原有訂單也全部暫停或取消,導致中國工廠復工後根本無訂單可生產,東莞等地的外貿企業陸續出現關廠、勸退、放假的情形。同時,隨著兩三個月國外疫情趨緩,若外貿訂單再次回來,屆時國內外貿企業可能無法消化,因為外貿企業需要3個月內零收入情況下留住生產工人。

3月24日,券商中國消息,

在國內經濟因為疫情而雪上加霜之時,消費成為了拉動經濟的不二選擇。

綜上所述,

於是,問題就在於:2.5天假期制能有效拉動消費嗎?

紙上談兵?

經濟日報發表文章,評論“2.5天彈性作息”值得商榷。

3月25日,

為何有此一說?

其實,在文件落實的一些細節中,就可見端倪。

比如,江西省就指出,預計惠及此政策的群體中,起到帶頭作用的機關事業單位等有望率先受益;浙江省則表示,支持“有條件”的機關、社會團體、企事業單位落實帶薪休假制度。

是的,2.5天休假制度的落實最大困難,不在於勞動者想不想休假,而在於企業有沒有能力讓勞動者休假。

目前,國內疫情正處於後半階段,“企業復工戰役”已經打響,成為了近階段全民共同奮鬥的最大任務之一。所謂復工,就是要把耽擱的時間“補回來”,誠然2.5天休假制度可以讓旅遊業、餐飲業、電影業等行業實現復工搶跑,但對於製造業等行業而言,無異於雪上加霜。

這類行業內的企業,放假期間無產出,但企業還需按時發薪、繳納五險一金,能熬過“疫情長假”實屬不易,本來複工就是為了搶工搶時間,如今員工再次多放假無異於將復工效率打了個折。

有時間,有錢。相比前一個,後一個顯然更重要。

其次,消費的前提有兩個:尤其在此次疫情過後,幾乎全民陡然發現“現金為王”的剛需重要性,近年來盛行的“超前消費”、奢侈品消費等行為,在危機中可謂不堪一擊。

3月25日,新華社調查顯示,多數年輕人開始重新思考消費觀,一位北京白領表示,比起以前買包買衣服等奢侈品消費行為,疫情過後不再會如此消費,更傾向於將消費用於孩子的教育、老人的養老、自己的培訓投資等,因為這些消費能在長遠的未來帶來回報。

換言之,只放假,沒有錢,對消費的促進作用有多大,需要打一個問號。

期待破局

綜上所述,2.5天休假制度的兩難境地,可謂十分尷尬。

一方面,經濟確實需要及時的政策來拉動消費;另一方面,如果消費是一場仗,那麼最需要的就是“現金子彈”,當下有多少消費者“存量子彈”充裕,又有多少企業可以在多放假的情況下負擔員工未來的“增量子彈”,都是嚴峻的現實問題。

朋友們,您支持2.5天休假制度嗎?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