揭秘:朝鲜的“反清复明”之梦为何破碎?

历史上说到反清复明,大家一定想到的是天地会。实际上,当时的朝鲜也是有反清复明的梦想的。

公元1704年,距离大明王朝灭亡已整整一甲子。清帝国的藩属国朝鲜此时正在秘密的进行着一场“甲申六十年祭”的纪念明朝大型仪式。这多少有点时光错乱的感觉,要知道,随着台湾在1683年的归于一统,大明朝最后一面王旗在中华已销声匿迹了21年之久。

这一年,朝鲜肃宗国王在自己的王宫后苑中建起了一座规模宏大的建筑——“大报坛”,以至高无上的祭天之礼祭祀明朝神宗万历皇帝,自此也成为了朝鲜王朝今后两百年间最为隆重的祭礼。

朝鲜“大报坛”共祭祀了三位明朝皇帝:明太祖洪武、明神宗万历、明思宗崇祯。在朝鲜李朝的历史观中,正是这三位皇帝的“皇恩”奠定了朝鲜对大明万世不易的忠诚。


揭秘:朝鲜的“反清复明”之梦为何破碎?




明清战争爆发后,朝鲜国王光海君曾想采取“中立国”态度,在关键的萨尔浒大战中(1619年)还密令参战的朝鲜将领出工不出力,最后竟临阵降清(那时还叫后金)。但光海君这一政治态度显然不见容于朝鲜的王室和士大夫阶层,被加以“忘恩背德,罔畏天命,阴怀二心,输款奴夷”的罪名由宫廷政变(1623年)废掉了光海君。这对于之后的朝鲜国王无异于一次血的教训:如果谁放弃了“尊明攘清”的国策,王位是基本保不住的。

在光海君之后即位的仁祖国王显然接受了这一教训,在明清战争中立场坚定的站在了明朝那一边。1627年,朝鲜桀骜不驯的态度终于惹怒了皇太极,命阿敏率军进攻朝鲜,兵锋所至,朝鲜军队溃不成军,开战十几天就丢掉了平壤,只得求和,这也就是朝鲜历史上著名的“丁卯胡乱”。战场上虽然一塌糊涂,但朝鲜在停战谈判中却自认“春秋大义”在手,表现得无比强硬,对于后金提出和明朝断绝关系的要求坚决抵制,仿佛在战场上取得压倒性优势的是自己,后来阿敏竟然也服软了,还称赞对明朝忠贞的朝鲜是“节义之国”。

在谈判桌上“大获全胜”的朝鲜之后对后金仍然是爱理不理,对明朝则仍然是热络有加。1636年,皇太极称帝建立清朝时,朝鲜非但不朝贺,连清朝使臣都不接待,这让皇太极勃然大怒,随即亲征朝鲜,这就是朝鲜史上的“丙子胡乱”。对于这场战争,2011年的韩国电影票房冠军《最终兵器:弓》将朝鲜军民描绘得可歌可泣,箭术天下第一,还击毙了清朝的太子,但实际上呢,这次朝鲜败得比上次还惨,十二天就丢掉了都城,曾有四万守军被三百清军骑兵大败的经典战例。

最后,连仁祖国王都被困南汉山城。在这次的城下之盟中,朝鲜也曾一度放出“所争者义也,成败存亡不论”的狠话,但皇太极这次显然吸取了上次憋屈的谈判教训,咬死了逼朝鲜与明朝断交这一条,要求朝鲜转而向清朝称臣。最后,朝鲜君臣只得屈服,还被迫将朝鲜的世子送到沈阳当人质。可就是这样的无奈之举,仁祖晚年还是遭遇了叛乱(后被镇压),而理由还是老样子,谁让你臣服清朝来着。

1649年,也就是明朝灭亡后的第五年,曾在沈阳度过了八年人质生活的孝宗国王即位,屈辱的人质生涯让孝宗对清朝恨之入骨,还在做人质时就写下了“我愿长驱百万兵,秋风雄镇九连城”的“反诗”,即位后便正式启动了他反清复明的政治蓝图。

孝宗反清复明的精神导师是朝鲜大儒宋时烈,在他的谋划下,孝宗一边大肆起用所谓的忠良之后义理之人,一边花重金扩军备战,“故欲养精炮十万,爱恤如子,皆为敢死之卒,然后待其有衅,出其不意,直抵关外,则中原义士豪杰,岂无响应者!”据说,孝宗本计划在1661年起十万大军北伐,但1659年便已撒手人寰,大志未酬。

在后人看来,孝宗的北伐计划显然是荒谬不经的,先不说朝鲜的十万大军是否凑得齐,即使有了十万大军,凭朝鲜那“四万守军被三百清军大败”的历史前科,也无非是乌合之众罢了。

可以说,朝鲜北伐计划的唯一机会在于清朝的内乱,而后趁乱起事。1673年,机会还真的来了,三藩之乱爆发,可这时朝鲜却又迟疑了。当时朝鲜有大臣上书给显宗国王,认为吴三桂起兵“乃千载一时,应结集出兵,以完成孝宗遗愿”,朝鲜的儒生们也是群情激愤,国内一片北伐之声。可就在这“千载一时”,才34岁的显宗突然驾崩了,刚刚十三岁的肃宗接位,北伐这事又黄了。


揭秘:朝鲜的“反清复明”之梦为何破碎?


1681年,三藩之乱平定,无论朝鲜事后如何痛心疾首,这一北伐时机终究一去不复返了。之后的朝鲜,如同文章一开头所说的,对于“反清复明”的梦想,只能在“大报坛”的祭祀中,只能在精神层面一遍遍地重复,实质上的“反清复明”还未及开始已然结束。

不仅是官方的“大报坛”,朝鲜民间对于明朝的种种尊崇也一直未断绝。宋时烈晚年隐居的华阳洞后来成为了朝鲜儒林中的“崇明中心”,后世儒生流行在洞中和附近的万东庙摹刻明朝皇帝御笔,举行各种思明仪式,最著名的胜迹是,华阳洞中有孝宗国王的御笔“大明天地,崇祯日月”,意思是明朝虽亡,唯独朝鲜保有“大明天地”,用当时朝鲜一位大儒的话来说就是,“朝鲜乃大明之朝鲜也”。

平心而论,从顺治开始,清朝皇帝对于朝鲜可谓是恩宠有加,无论在经济上还是礼仪上对于朝鲜的态度甚至都要超过明朝,又是减免岁贡,又是优待朝鲜使臣,甚至还亲自写诗赐予朝鲜国王。到了乾隆时代,朝鲜对于清朝的态度终于发生了“转折性”的改变,对于清朝皇帝不再背后称为“胡皇”,而称“皇帝”,对清朝皇帝的评价也公允起来。

然而,此后朝鲜对于清朝态度的改变也无非就是放弃了敌意,不再意欲颠覆清朝而已,但这远远不等于说朝鲜就真心认同清朝,更不等于说朝鲜放弃了对明朝的尊崇与忠诚。事实上,一直到20世纪初,朝鲜国王对于“大报坛”的祭祀才在延续了两百年之后最后停止,这在实质上已成为了朝鲜王室的“家法”。

“朝鲜乃大明之朝鲜也”,朝鲜始终践行了这一承诺,一直到1909年,也就是“崇祯265年”,朝鲜才在历书上最后结束了崇祯纪年。此后一年,日本强迫朝鲜签订《日韩合并条约》,朝鲜亡国。朝鲜与大明,也算是“与国同休”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