聊一聊孙策的两种看似矛盾的遗命——“慎勿北渡”与“缓步西归”


聊一聊孙策的两种看似矛盾的遗命——“慎勿北渡”与“缓步西归”

在建安五年(即公元200年),孙策被许贡门客刺杀,在临终前制定孙权为江东集团的新的首领。当时孙权威望不立,甚至连其弟孙翊的威望都比不过。而缺乏孙策这样一个强力的领袖,孙氏宗室之间的凝聚力也并不十分牢固。甚至还出现孙静的儿子孙暠率军夺权一事;另外身在庐陵的周瑜“将兵赴丧”,这件事争议很大,有人认为周瑜率军弹压众人,稳定局势,也有人认为周瑜有争权的嫌疑。不管怎么说,有这样的争议,足以证明孙策去世的时候,江东集团的局势非常严峻。就如刘备托孤于诸葛亮一样,孙策也找了一个托付的人选,那就是张昭。关于孙策对张昭留下的遗命,也有一些史料留存。但是这些史料看上去似乎存在矛盾关系。下面小编就来聊一聊这件事。

聊一聊孙策的两种看似矛盾的遗命——“慎勿北渡”与“缓步西归”

“慎勿北渡”与“缓步西归”

在《三国志·吴书·孙破虏讨逆传》中,有对孙策的遗命的一些记载。总体上来说,是要求张昭等人以“吴、越之众,三江之固”为资本,坐观北方地区的形势变化。在《三国志集解》中对此进行了补充。根据《吴录》中的记载,孙策还特意嘱咐张昭等人“慎勿北渡”。这是一个比较具体的遗命。

另外是《三国志·吴书·张昭传》中引注《吴历》中的内容,其中包括孙策给予张昭“君自取之”的权力,另外还有一条路——“正复不克捷,缓步西归,亦无所虑。”这个遗命表述得也非常模糊。

聊一聊孙策的两种看似矛盾的遗命——“慎勿北渡”与“缓步西归”

首先是方向上来看,江东集团的正西方是刘表统治的荆州,孙策与江东集团本来就属于战争的关系,如果是向西进入荆州的话,断然不可能用“西归”这个字眼,“西进”还差不多;至于西南就更不可能了,西南是交州,交州刺史张津是支持曹操的,而且也谈不上“西归”;这里所指的方向只能是西北方,长江的行进方向从豫章郡开始是由西南向东北,“缓步西归”也可以视为回到江北。

聊一聊孙策的两种看似矛盾的遗命——“慎勿北渡”与“缓步西归”

那么如何解释“缓步西归”呢?有不同的说法,一是易中天先生的说法,指江东集团撤出江东,回到江西,或者说淮南地区。江东集团中有很多淮南地区的人,包括孙策也是从袁术那里渡江进入江东的,说回到淮南地区是“西归”也说得通。但是从当时的历史背景来看,如果孙权等人连江东都待不下去了,那么回到淮南地区会更加难受,将会受到曹操以及江东新势力的两面夹击,这恐怕不符合孙策的预期。所以小编还是倾向于黎东方先生的说法,“缓步西归”的意思应指向江北的曹操或者袁绍(《细说三国》原意为曹操所控制的东汉朝廷,但当时二者还没有决出胜负,且曹操处于下风)归附。

聊一聊孙策的两种看似矛盾的遗命——“慎勿北渡”与“缓步西归”

“慎勿北渡”与“缓步西归”的“矛盾”

“慎勿北渡”是告诫张昭、孙权等人不要渡过江北;而“缓步西归”又是允许张昭等人回到江北(无论是易中天先生还是黎东方先生的说法,总归要回到江北)。而陈寿所撰《三国志》当中又没有关于这两处遗命的记载,所以很多人认为两者存在较大矛盾,甚至认为其中必然有一处为杜撰;另外田余庆先生认为“北渡”与“西归”的意思相同,孙策先是劝勉张昭等人固守江东,但是在迫不得已的情况下也可以“西归”。等于说孙策的遗命有前后颠倒的倾向,也不尽合理。

聊一聊孙策的两种看似矛盾的遗命——“慎勿北渡”与“缓步西归”

如果《吴录》与《吴历》的记载都是属实的,那么这个“矛盾”之处该如何解释呢?其实可以从孙策临死之前的江东集团的方向入手。在建安五年袁绍与曹操在北方争雄的时候,孙策也不甘寂寞。他打算趁机北上袭取许都,给曹操来一发背刺。当然很多人认为孙策进攻许都是比较困难的,但是不可否认的是,孙策确实是打算利用这个有利的机会渡江北上,只不过因为受到刺杀而被破坏。孙策作为江东集团的奠基者,他的去世对江东集团造成了巨大的影响,这个时候的最关键之处在于稳固江东的局势,保证孙权在江东集团的统治地位,而不是沿袭孙策时期主动北上扩张的战略。小编认为这应该是“慎勿北渡”的含义。

聊一聊孙策的两种看似矛盾的遗命——“慎勿北渡”与“缓步西归”

按照上述的说法,“慎勿北渡”的本质是进攻和防守之间的取舍,这是基于江东集团还能够维持生存的情况之下;而《吴历》中所说的“正复不克捷”,代表的是江东集团已经无法生存下去,所以可以“缓步西归”,不用有道德上的疑虑。这两者分属于两个不同的发展阶段,因此小编认为不存在所谓的矛盾之处,也不认同田余庆先生的意思相同的观点。

聊一聊孙策的两种看似矛盾的遗命——“慎勿北渡”与“缓步西归”

张昭对孙策遗命的执行程度

《三国志集解》中引用赵一清先生的观点“而张昭几背之”,意思是说张昭违背了孙策的遗命。这个评价是发表在“慎勿北渡”之后,应该指的是建安十三年(即公元208年)张昭等人面对曹操主和一事。如果上述对“慎勿北渡”与“缓步西归”的理解是正确的话,那么小编认为张昭还是履行了孙策的遗命,不存在违背。

聊一聊孙策的两种看似矛盾的遗命——“慎勿北渡”与“缓步西归”

首先是“慎勿北渡”,在孙策去世后,江东集团果然改变了扩张战略,一面与曹操修好,一面向荆州扩张。按《三国志·吴书·吴主传》中引注《吴录》的记载,孙权统事后,孙邵(后为东吴第一任丞相,可惜《三国志》中无个人传记)劝说孙权“应纳贡聘”,得到孙权同意;孙策去世,庐江太守李术背叛孙权,孙权在进攻庐江之前与曹操通消息,打着为国除凶,以及为严象(严象是曹操所置扬州刺史,建安五年被李术所杀)报仇的旗号,而曹操的态度是“不救”,直到李术粮食耗尽被击败。可以从建安五年到建安十三年,曹操与孙权的关系较为平和,张昭是履行了“慎勿北渡”的遗命。

聊一聊孙策的两种看似矛盾的遗命——“慎勿北渡”与“缓步西归”

另外在“赤壁之战”中,张昭并不是一个主战派,这是他身上的一个污点。包括孙权本人对这一点也耿耿于怀,含沙射影指责张昭“如张公之计,今已乞食矣。”不过我们看当时的形势,曹操已经扫平北方的后顾之忧,又南下收服荆州,北兵与荆州兵合计二十多万,并且处于扬州的上游。在张昭等人看来,曹操攻破扬州恐怕已经不可避免,正是孙策所说的江东集团不能保存的情况。所以张昭劝迎曹操的表现,也是符合“缓步西归”的遗命的。

参考文献:《三国志集解》、《中国历史地图集》、《细说三国》、《易中天品三国》、《孙吴建国的道路——论孙吴政权的江东化》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