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huaigeDa
历史上有哪些很尴尬的事实?
就在一个小时之前,我在高铁站上厕所时,一不小心走进了女厕所,当我和正在女厕所打扫卫生的大妈对视时,场面尴尬的要死。
正好看见这个问题,我便聊聊我听说过的两件尴尬的事情,一件发生在明朝,一件发生在印度。
一、神兽“麒麟”
要问中国古代规模最大、时间最长、人员最多的的海上航行,肯定不少人会不约而同的说:“是郑和下西洋。”
没错,的确是郑和下西洋。
永乐三年(1405年),永乐帝下令,命八宝太监郑和下西洋。从那一年起,郑和率领当时世界上最大规模的船队从南京出发,七次下西洋,最远到达了东非和红海,宣扬了天朝国威,促进了明朝的经济发展。
但是,在郑和第四次下西洋的时候,发生了一件极其尴尬、有趣的事。
1412年11月,郑和第四次下西洋,当他们航行到孟加拉时,麻林国国王进贡了两只名叫“基林”的怪异动物,还夸大其词的称其为神兽。
郑和之前虽以三次下西洋,见识远超其他人,但也是第一次见到这种长相怪异的动物,而且还被称为神兽,这让他心中生了兴趣,连忙向随从的官员询问道:“这是何物?”那名官员不敢怠慢连忙向郑和介绍,当他说道这种动物名叫“基林”时,郑和眼前一亮。
“基林”,“麒麟”,这东西不会是我天朝的神兽“麒麟”吧?
郑和兴奋至极,心想如果把神兽“麒麟”带回去,陛下一定会很高兴,自己在陛下心中的地位一定会更进一步。
1415年8月12日,郑和结束第四次下西洋回国。与之前几次不同,等到郑和走到奉天门时,发现朱棣早就已经等待在那里。
当郑和牵着所谓的神兽“麒麟”时,包括朱棣在内的所有人都惊掉了下巴。
这种神兽居然有五六米高,麋身马蹄,怪异至极。朱棣龙颜大悦,神兽现世,此乃祥瑞,这不正说明自己统治有方吗?当即命翰林院的沈度写一篇文章记录此事,明朝的画家还特意画了一幅《瑞应麒麟图》。
600年前的永乐帝朱棣,绝对不会想到的是,所谓的神兽“麒麟”不过是现在遍布动物园的长颈鹿。
二、尴尬的印度高铁
印度的火车系统“举世闻名”,每当我从电视中看见,数以万计的人挂(爬)满整个火车,心中都会不由一惊。
所以,当印度第一列高铁“范德·巴拉特快车”横空出世时,备受所有印度人的关注。
按照国际标准,时速仅160公里的“高铁”实在有些名副其实,充其量只能称为“半高铁”。但印度人还是对它充满着期待。
让人感到尴尬的是,这列“半高铁”在开通的第一天,就出现了通车事故。据BBC报告,这列“半高铁”在行驶的途中,刹车突然失灵,不久之后,列车最后四节车厢开始冒烟,到最后所有的车厢都失去了动力。当时这列“高铁”上坐满了官员和采访的记者,他们都被困在车上,最后不得已,只能搭乘另一列火车离开。
后来印度公布了调查结果,“半高铁”在运行中疑似撞上了牛群,导致控制系统受损。
看来,这是印度平常吹牛太多,连牛都看不下去了,哈哈~
弹指间的历史
晋景公是春秋时期晋国的国君。他生病时做了个噩梦,醒来后内心惴惴不安,于是召巫师来解梦。巫师听了他的梦,说他将吃不到今年新麦了。晋景公一听很恼火,心想这不是诅咒我嘛。于是就把巫师关起来,决定吃完今年的新麦后把他处死。
不久,新麦收割,晋景公便令人做了新麦做的饭。正准备吃饭时,感觉肚子不舒服,便跑去上厕所。谁知道一去就没回来。宫人很是奇怪,便去寻找晋景公,才发现他掉茅坑里死掉了。
搞笑的是有个宦官前几天也做梦了,梦到自己背着晋景公登天。他觉得这是个好兆头,意味着自己将要飞黄腾达,就四处向人炫耀这个梦。管事的人也有所耳闻,于是就让这个宦官把晋景公从茅厕中背出来,并让他殉葬。
无独有偶,国外也有一个死在厕所里的君主。
英国国王乔治二世多年来患有便秘。1760的一个清晨,他如厕时用力过猛,引起夹层动脉瘤破裂猝死。不幸的大英帝国国王乔治二世就这么死在马桶上了。
碧琳侯趣谈史
中石化的油是不是越来越差了,我加一箱油四十三升,还跑了二百公里高速,四百公里都跑不到,以前都可以跑五百多公里。今天在私人加油站加了五十块七升多油,跑了五六十公里,好像还有一小半。请问各位有车一族有没这种情况
新华65310231
我是萨沙,我来回答。
尴尬的事之一,就是外国元首很怕来中国吃国宴。
很多人认为,国宴多爽啊,放着全国的美味,大家还不抢着参加国宴。
根本不是这样。
绝大部分参加国宴的各国政要,都是勉强应付一种外交仪式、外交礼节而已。
大部分人只是在国宴上随便吃点东西,有的甚至是象征性的碰一碰。
很多外国元首绝大部分吃不惯中国菜,甚至畏惧中国菜。
而我国最初的国宴,没有太多经验,多是拿出中国人认为最好的才招待外国人。
外国人往往很不适应。
主要分为几点:
第一,只有淮扬菜才适合国宴。
很多人很奇怪,中国有八大菜系,最终只有淮扬菜独霸武林。
最初也试验过其他菜系。然而,都不符合洋人的口味。
最终结论是:“川菜相对比较辣,大部分外宾受不了;鲁菜浓油赤酱,口味重,外宾吃不惯;北方菜烧烤多,对牙齿和肠胃要求高,外宾很多年龄较大,不适合;广东菜多生猛海鲜,外宾第一次吃的话肠胃难适应。这样一比较,淮扬菜就很容易‘胜出’了。”
第二,中国人认为的好材料,外国人难以接受。
国宴对于食料的选择是非常牛逼的。
国宴大厨这么介绍:所有的原料,都来自固定的渠道,都采用严格的标准,如蔬菜,都是有机蔬菜,不能添加任何化学肥料,避免有害物质造成损害。做菜所需原料的所用部位也有严格规定,比如“开水白菜”,这道菜一般只选取三寸半高、叶绿肉厚的白菜,还要去掉菜棒留其三叶嫩心。
此外,国宴所有选材,必须从其原产地精选而来。如燕窝,非泰国的官燕不用;鱼翅,不是南海产的一极群翅不上桌;金丝小枣,也只能用乐陵产的。
即便这样,外国人很难吃得下燕窝、鱼翅、海参之内。
就像中国人也不接受高级鱼子酱一样。
据说尼克松曾经将自己的经验传授给后面的美国总统和国务卿:不要管叉子下是什么东西?只需要往嘴里送就是了。
即便如此,还是有人吓尿了。
一次不知道什么原因,在广西开会,当地将名菜龙虎斗上桌。
那时候的龙虎斗,今天吃不到的。
蛇是一种剧毒的毒蛇(今天是保护动物了),猫则是果子狸。
外宾开始不知道这是什么,随便吃了几口。然后知道了菜的内容以后,外交官在回忆录中写到:一瞬间,我感觉肚子里面都在龙虎斗了。
第三,厨师水平高,但外国人不适应。
很长一段时间,外国人不适应传统中餐。当年中国人去国外开餐馆,都必须进行口味本地化,不然店很容易倒闭。
烧国宴菜的师傅共有160名厨师,从特级、特技、高级到中级都有,其中总厨师长1名,下设热冷、面点、西餐,8个正副厨师长,个个都是食界响当当的腕儿。
这些厨师来自五湖四海,除政治素质高外,还得“根正苗红”,要过政审,并且文化素质要求也高,除勺上功夫外,还要求能研究各国风俗文化,会烹调全国各地名菜名点,根据服务对象的不同,因人而异,随客而变。
即便如此,很多老外还是接受不了中国菜的口味。
萨沙
说到抗日战争是持久战,大家第一反应都会说,中国当时最大的优势就是人多,日本才多少人,中国又四亿多人,怎么会打不过日本呢?就算是日本人的装备好,也架不住中国的人多啊,兵源相对日本而言,简直可以算是接近于无限使用,光是拖,都把日本人拖死了。但这其实是个误会,抗战刚开始的时候,中国全国的总兵力和日本人的总兵力对比,中国并不占优势。因为当时国民政府还没有建立起兵役制度,所以军队补充是非常困难的,要把中国的人口规模优势转变成军队数量的优势,也很难。
抗战开始的时候,中国全国各种部队,包括中央军和地方军阀部队,都算在一起,大约三百万人,除了必须留在地方上维持治安的部队之外,能够抽调出来在前线和日本人作战的部队,总数量大约在130万人左右。而一旦在战争中大量伤亡,要补充,就只能从地方保安团里抽调部队来补充。因此,在抗战初期的华北战场和淞沪会战中,为了应付战场上的不利局面,各省就已经开始大量将地方保安部队改编为正规军,开赴前线。
也因此,在淞沪会战和徐州会战中,国军相对而言,表现出来的战斗力还是不错的,能够在局部战场取得一定的胜利,并且造成日军比较大的伤亡。尤其是地方军阀,抗战开始之后,大量扩军,将原来的部队大量扩充。比如广西的桂系部队,原本只有第七军一个军,在抗战开始之后,马上扩编为第七军、三十一军、四十八军三个军,十二个师,显得兵强马壮。滇军六十军虽然只有一个军的番号,但是在扩充之后,是齐装满员的三个师,六个旅,十二个团,总共超过五万人,一时之间成为徐州战场上人数比较多的一支部队。
但很尴尬的是,在经历了华北初期抗战和淞沪会战、徐州会战几次大规模会战之后,无论是中央军,还是地方军阀部队,都遭到了比较大的伤亡,必须要补充了,这时候就比较糟糕了。中央军可以从自己能够控制的省份继续抽调保安部队来补充,实际控制着某个省的地方军阀部队,在战后也可以重新进行整编,再从自己的地盘抽调部队来补充和充实,经过一段时间的训练,就又可以投入战斗了。
比如桂军刚开始六个师,淞沪战场上伤亡过半,所以到了徐州会战,桂军已经只能用于局部防御,而无力充当战区的主要机动作战兵团了。滇军六十军在徐州会战之后,三个师只能缩编为一个师,编余的干部另外编成一个教导队,另外两个师则只能到后方去接新兵进行补充和整训,然后再投入战场。四川部队的情况也一样,虽然川军部队在淞沪会战中没有赶得上,但在嘉兴一带消耗较大,参加南京保卫战之后基本上被打散,战后也只能从四川再进行补充。在徐州会战中的川军部队孙震的二十二集团军,也是同样的情况。
更加糟糕的是那些已经没有了地盘的地方部队,一旦在前方损失太大,就无法补充了。比如庞炳勋的四十军,孙连仲的第二集团军,虽然级别都不低,但是实际上人数并不多。比如孙连仲名义上是集团军,至少应该下辖两个军,但实际上只有三个师和一个独立旅,总共只有2.5万人,而且装备非常差,很多士兵还拿着晚清时期生产的汉阳造,就这样还平均不到人手一支,实在没有办法的,就只能拿着大刀片随时准备和敌人拼命。
我们常说杂牌军,其实并不是所有的地方军阀部队都叫杂牌军,实际控制一定地盘的地方军阀部队,实力多数都还可以,打完了自己可以补充,这叫地方部队,已经没有了自己控制的地盘,只能依附于中央军的部队,打完仗只能等着中央军补充完之后发善心,再给自己补充的原来的军阀部队,这才是杂牌军。比如当时的西北军和东北军,就因为没有实际控制的地盘,所以部队每次消耗完了就很难再补充充实了,只能不断的缩编,乃至番号被取消,这也是国军中的杂牌军的主要组成部分。
所以,经过淞沪会战和徐州会战两次大规模会战的集中消耗之后,中国军队哪怕是在数量上,其实都已经没有太大优势了。虽然国民政府很快就开始建立兵役制,从地方上征集兵源来补充前线部队,但是到武汉会战时,大多数部队都没有来得及进行比较完整的训练,就仓促投入了战场。加上抗战开始后德国援助和苏联援助相继断绝,大量损失的武器装备无法补充,因此到武汉会战前后,国军无论是兵源还是武器装备,都处于极端困难的境地。
萧武
分享一下我所知的历史尴尬事件!
①晋景公之死,《左传》只是很简单的一句话“涨,如厕,陷而卒。白话就是说,上厕所掉粪坑淹死,一位诸侯,半生威猛,死的憋屈,我都替他尴尬不已!
②秦武王之死。秦武王赢荡打下周朝太庙后观看九州鼎,就问周围大将有人能否举此鼎,守鼎人说此鼎逾千斤,非人力可为!这话把秦武王激怒,于是上去举鼎,反而被鼎砸死!太尴尬了,举鼎举出个后世成语“举鼎而亡”!
③祥瑞之尴尬!明朝郑和下西洋给明成祖朱棣带回了中国神话传说的麒麟圣兽,明成祖大悦,让画师画出来以作纪念。过了多少年,后人才尴尬的发现,这不就是长颈鹿嘛~
④撒切尔夫人摔跤事件!撒切尔夫人访问北京,与邓小平讨论香港问题后,走出人民大会堂时心神恍惚跌倒在石阶前,这是外交史上最尴尬事件之一~
⑤NBA巨星贝勒的尴尬!贝勒作为湖人队六十年代的主力,曾领导球队八次打入总决赛,可八次全部亚军,于是黯然退役,结果刚退役,湖人拿了冠军,贝勒尴尬无比!
⑥安倍晋三遭握手杀!2017年2月,特朗普与安倍晋三会晤,安倍被特朗普握手长达19秒,手上皮肤估计都捏皱巴了,松开手后,安倍表情之尴尬,只能一会用图来表达了!
最后,送一个尴尬的哏:第二天,莫轻水起来照镜子,她被镜子中的自己惊呆了!简直......太美了!她在自己的美貌中缓缓窒息,然后没了生息。
她,竟然被自己给美死了!
望风瑟瑟
说到尴尬的事,那就不得不提明末清初的大汉奸洪承畴了,一个但很崇拜他但还不认识他的的人当着他的面夸奖他,说他忠孝节义,而这时候他已经当了汉奸,一个位高权重的老人被一个十几岁的小孩训斥得哑口无言,你说这事儿尴尬不尴尬?
略微尴尬——满口忠孝,转身就投降
洪承畴深受万历皇帝和天启皇帝信任,被视为大明朝的栋梁之臣。崇祯年间,洪承畴镇压农民起义有功,又被派去防守清军,不料被皇太极的军队大败于锦州。洪承畴满口忠义,声称要为大明朝捐躯,就在大家都以为洪承畴是个文天祥一样的人物的时候,几天后他就跪地投降了。
当时,崇祯皇帝还以为洪承畴为国捐躯了,大为痛悼,罢朝三日以悼念他,还下令在都城外建立专祠以示纪念,并亲自写了祭文来祭奠洪承畴。
崇祯皇帝剧照
俗话说,刀子捅得最厉害的人,往往都是自己人。投降大清以后,为了得到顺治皇帝的信任,洪承畴当上了灭明急先锋,亲自为顺治出谋划策,协助清军一路攻破北京城,导致崇祯皇帝被迫自缢,洪承畴也因此成了清朝首位汉人宰相。
后来多尔衮下了剃头令,洪承畴为了表忠心,第一时间跳出来剃头留了大清的金钱鼠尾辫,可笑的是,洪承畴读了一辈子儒家经典,这时候却把“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孝之始也。”的言论抛诸脑后了。
洪承畴降清
当然了,这事儿虽然有点小尴尬,但也不是什么大事儿,毕竟只要脸皮厚一点就过去了。但后来洪承畴又碰到了另一件让他尴尬得下不了台的事。
巨尴尬——五十老将倒崩小孩儿
崇祯自缢煤山之后,清军入主中原,全国各地有许多人都坚持抗清,其中最著名的莫过于年仅13岁的英雄少年夏完淳了。夏完淳是我国历史上非常罕见的少年文学天才,其人天资聪慧,5岁博览经史子集,7岁便能作诗文。
夏完淳家学渊源,父亲是江南名士,他从小随父亲游览名山大川、与天下英雄豪杰结交,曾经跟着张溥(就是写《五人墓碑记》那个)学文章,后来又师从陈子龙。夏完淳的父亲、恩师皆是铁骨铮铮、正气凛然之辈,因此夏完淳小小年纪就有骨气、有志气更有才气。
少年英雄夏完淳
可惜的是清军势力太大,夏完淳的父亲很快就兵败身死,夏完淳则跟随师父陈子龙继续领导抗清运动,最后于1647年被清兵俘虏,英勇就义,年仅16岁。在夏完淳被捕时,清廷让洪承畴出面对审讯劝降。
洪承畴看到夏完淳之后,倚老卖老,喝问道:“童子何知,岂能称兵叛逆?误堕贼中耳!归顺当不失官。”夏完淳听了之后大义凛然地说:“我闻亨九先生(就是洪承畴,夏完淳也以为他死了)本朝人杰,松山、杏山之战,血溅章渠。先皇帝震悼褒恤,感动华夷。吾常慕其忠烈,年虽少,杀身报国,岂可以让之!”
洪承畴这一听可就尴尬了啊,这小孩好死不死怎么夸奖起他来了?哪怕是一张老脸再厚也忍不住发红。这时候有人告诉夏完淳,劝降他的就是洪承畴。夏完淳一听,顿时开口大骂:
“亨九先生死王事已久,天下莫不闻之,曾经御祭七坛,天子亲临,泪满龙颜,群臣呜咽。汝何等逆徒,敢伪托其名,以污忠魄!”一个17岁的孩子,一顿抢白,直把洪承畴说得面红耳赤,尴尬万分。
最终,在忠义无双的17岁少年夏完淳面前,洪承畴不得不败下阵来,老脸都丢光了,只能尴尬下台。
卧闻海棠
先定义一下尴尬,按通行的解释尴尬通常是说人遇到的一种情景,让人觉得窘迫。处于两难境地。
在这个意义上,我给你们讲一个真实的历史事件。
这个事件的主角有俩个,刘邦的老婆吕后,这个你们熟悉,另外一个匈奴的单于冒顿,这个你们可能熟,也可能不熟。不过熟不熟没关系,我们来说尴尬事。
事情是这样的,刘邦崩了之后,吕后把持朝政。忽然有一天,冒顿单于给吕后写了一封信。内容如下:
孤偾之君生于沮泽之中,长于平野牛马之城。数至边境,愿游中国。陛下独立,孤偾独居;俩主不乐,无以自虞。愿以所有,易其所无。就是冒顿这个孙子说,我是大匈奴的王,生在荒蛮之地,但是有本事经常到你们边境去,这意思就是我可以随时打你们,如今你老公死了,我也单着,咱们都寂寞又找不着乐儿,不如咱俩一起过。你看如何?
汉和匈奴一直采取和亲政策,吕后按道理算的上是冒顿的丈母娘。按说这样的羞辱应该马上发兵攻打匈奴。可当时的实力是,打不一定打的赢,说不定还可能引祸上身。这就尴尬了。
吕后于是回了一封信给冒顿,说冒顿你还没忘了我汉朝,还给我写信,我谢谢你,你的威胁让我好怕噢,至于你说的一起过的事----我现在年老气衰,牙齿都掉了,头发也快掉光了,走路都颤颤巍巍的---我看还是算了吧,我虽然拒绝了你,可是我的百姓无罪,你不要因此侵犯我们。送你御车俩乘,马八匹,是个意思。
冒顿也还算是个汉子,接到这个信之后,想想自己向岳母求婚实在是轻狂无聊。马上又写了一封信向吕后谢罪,等于是认了个错。
后来文景俩帝的时候,因为国力的原因,中国和匈奴仍然实行和亲的政策,可是匈奴仍屡屡犯边,烧杀抢掠。
直到汉武帝的时候,和匈奴大战15次,才算是解决了匈奴的问题。
暖历史
说到历史中最让人尴尬的事实,我觉得抗战的结束可以算作是一件。
对于到底是谁打败了日本人,很多人一直争论不休,各种各样的说法都有,但是无论怎么说都无法否认一个事实,那就是在1945年时的日本确实是被美国人所打败。
在上世纪日本战斗力最巅峰时期,日本除了对我们发动入侵之外,他们还对美国开了战,对东南亚的几个国家以及澳大利亚展开了入侵。
即便当时日本的军队力量分散得如此广泛,当时我们也迟迟无法取得战争的胜利、把那些入侵到我们国土上的日本士兵赶回日本。
后来是一直到1945年8月15日,日本人才在美国原子弹的威胁下宣布了投降。
如果没有美国人的原子弹,日本当时根本不可能那么早就投降。
即便他们已经渐渐进入了颓势,但是在那武士道精神的影响下,他们当时仍会选择在战争中战斗到最后一刻。
要是战争真打到那种程度的话,伤亡数量将会非常巨大,不仅日本人自己会损耗严重,我们的中华国土也会遭受到更加严重的创伤。
好在,美国人制造出了原子弹、用那恐怖的武器终结了这一切。
当然,我们国家对日本的投降也有着自己的贡献。
如果不是我们在战争中抵抗顽强,导致日本迟迟无法拿下我们国家,那么历史中很有可能就不会出现日本投降的事情,毕竟在拥有了足够资源后,日本绝对不会为了资源去攻打东南亚、绝对不会为了能安稳入侵东南亚而袭击珍珠港。
西方人地铁看书
一说到欧洲和美国等国家的地铁,很多人就津津乐道地夸赞西方人,说他们的传统很好,喜欢在地铁上看书,不像我们除了在地铁上玩手机,就没什么事情做。
但实际状况他们真喜欢在地铁上看书吗?
其实并不是,他们之所以在地铁上看书,主要是他们的地铁装备老旧、无法接通外部的信号,即便他们拿出手机来玩,也玩不了什么东西。
不是不想,主要是实力不允许。
同样的状况如果放在欧洲一些地铁信号良好的城市,这种情况马上就会不复存在,他们该玩手机还是会玩手机的。
不过在说到这个问题的时候,就有一个很尴尬的事实值得我们的注意了,那就是大多数西方国家的地铁都是很早之前就已经修建的,比如纽约的地铁,早在一百多年前就已经开通,那个时候我们还处在清朝的统治下,不要说地铁了,在路上想要见到辆汽车都难。
青岛下水道油纸包
青岛的旧下水道是由德国人在殖民时期修建而成,因为非常膜拜德国人的工匠精神,所以网络上就流传出了一些关于青岛下水道的谣言。
说德国人当年在修建这些下水道的时候,在下水道的一些小隔间中留下了维修下水道的工具以及零件,这些工具和零件用油纸包包着,即便现在已经过去了近百年时间,这些油纸包里的零件工具仍然可以使用。
但实际上当有人前往青岛的下水道中探索的时候,根本就没有发现任何的油纸包,这点就让那些相信油纸包传言的人感到尴尬了。
孤客生
宋人所编《岁时广记》记载了一则唐太宗李二的尴尬事。
“唐贞观初,天下平安,百姓富赡。时属除夜,太宗盛饰宫掖,明设灯烛。殿内诸房,莫不绮丽。盛奏歌乐,乃延萧后观之。
乐阕,帝问萧后曰:‘朕设施孰愈隋主。’萧后笑而答曰:‘彼乃亡国之君,陛下开基之主,奢俭之事,固不同年。’
帝曰:‘隋主何如?’
萧后曰:‘隋主享国十有余年,妾常侍从,见其淫,每二除夜,殿前诸院设火山数十,尽沉香木根也。每夜,山皆焚沉香数车,火光暗则以甲煎沃之,焰起数丈。沉香甲煎之香,旁闻数十里,一夜之中用沉香二百余乘,甲煎过二百石...”
古代有“燃庭燎”的习俗,李世民就在除夕下令大家伙都穿上锦衣华服,把宫殿都装饰的美美的,点上蜡烛点明宫灯,然后在台阶下点燃篝火,直把皇宫照的光华璀璨,又找来一批乐手奏乐,舞姬跳舞,场面堪比春晚大联欢。
然后李二有点飘飘然了,问萧后这场面和当年的杨广比咋样,其实是想说这场面杨广肯定比不上我,顺便让萧后感叹一下,夸夸自己。萧皇后曾是杨广的人,知道杨广的生活习惯,可她却说的是“炀帝不过只是亡国之君罢了,陛下您是创业的人。奢靡简朴这个标准不同,不能比较啊。”
嗯?什么叫固不同年啊?难道杨广都比不上我这个场面吗?肯定的,我这得多大场面,杨广是不如我这现在啊,真激动!
好吧,你说怎么不同,他是哪里比不上我啊!隋主何如啊?
“唉~我跟着老杨时间不短,他当皇帝那会,除夕烧的都是沉香木。。。”
“啥!”
“一晚上烧两百多车”
“卧槽”
“而且焰起数丈,你这的火好像小了点。”
李二:。。。。。
“行,还是你狠,比不过,比不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