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馬光如果不廢除王安石變法,大宋會不會走向富強?

大馬哈魚12


先來說結論,不會。為什麼呢?

要知道王安石變法會不會讓北宋走向富強,我們先來看變法的措施和失敗的原因有哪些。

王安石變法的兩大內容,理財與整軍。青苗法、免疫法、均輸法、市易法、方田均稅法等是為理財改革的幾大改革措施;減兵並營、將兵法、保甲法等屬於整軍措施;此外,為選拔、舉薦變法隊伍、人才,王安石還對科舉制度進行了改革。

這些措施看起來規模宏大,且產生了一定的效果,但我們也要看到,整個變法的過程中,王安石都面臨著重重阻力。

而這,正是王安石變法失敗的重要原因。

變法失敗的原因之一是宋神宗的搖擺不定,若是司馬光不廢除變法,那麼首先宋神宗要大力支持變法,這樣才有機會。但是若是宋神宗堅定支持,王安石就必然還在丞相的位子上坐著,而不會辭職。

話又說回來,有宋神宗的支持,王安石就一定能把改革措施推行下去嗎?

改革必然會觸動一部分人的利益,若是中央不下定決心,地方上是不會堅決推行變法的。更何況,只有宋神宗和王安石兩個人,推行變法實在是難之又難。

王安石手下的人也都有自己的私信,是不是真的理解王安石的思想仍然值得商榷。更何況,王安石的這些舉措究竟是不是適合全國各地的情況也不可知。

變法這種事從來都是牽一髮而動全身的,必須要全國上下擰成一股繩超一個方向努力才能成功,但是王安石的變法舉措並沒有得到朝中所有人的支持,反而是反對的力量更強大一些,而王安石在沒有解決朝廷中的反對力量的情況下,就貿然向全國推行變法,遇到的阻力可想而知。

朝廷的這些官員背後也是地方上的各大地主。在封建時代,權力就掌握在這些地主手中,皇帝不過是全國最大的地主罷了。王安石本身的想法是好的,但在這些好想法背後,卻是各種不成熟的舉措。王安石最起碼要得到朝中一半人的支持,將反對派打壓下去,才有可能成功。

另一個方面,就算王安石掌握了朝中大權,就能使大宋走向富強嗎?

看看這些變法的措施吧,在財政收入大增的背後,卻是民間的怨聲載道。中央財政的溢出僅僅曇花一現,掩蓋不了地方與民爭利、橫奪暴斂的亂象與本質。

沒有人民的支持,哪一個變法能成功呢?

民不聊生使變法失去最基礎的推行根基,變法的“盛世幻想”終是空中樓閣。

即使全國官員全都支持變法,最後的結果也可能只各地起義不斷,最後將大宋埋葬。

所以說,王安石變法太過於理想化,與實際情況相差太遠,司馬光廢除變法也不僅僅是出於私心,整個大宋就沒多少人支持王安石,這種情況下,變法如何能成功?


糊塗橙


我覺得這個問題用孟子的一句話可以回答:生於憂患,死於安樂。大宋的朝廷兵馬都被養廢了,再多的錢財也救不了。改革固然可以讓大宋苟延殘喘,但失了精氣神的大宋,沒救!

王安石為什麼要變法?

  • 宋朝的財政系統崩潰、軍事力量“薄弱”

北宋初立宋太祖趙匡胤為了鞏固中央集權實行了一系列措施,“以防弊之政,作立國之法”,使得宋朝

“冗官”、“冗兵”和“冗費”與日俱增,宋朝財政和軍事系統一步步陷入“積貧積弱”的局面。

在外,遼國和西夏虎視眈眈,宋朝向外輸出歲幣。於內,為了平衡權利,養活一大批官員,為了安置流民,把流民安置於禁軍內,養活的人多了,戰鬥力強卻不強。宋朝商品經濟發達,可耐不住朝廷養了那麼多人,宋神宗在位期間,財政虧空成什麼樣了?神宗即位第一年冬,照例是要祭天的,但是司馬光卻勸諫,祭天可以但祭天后發紅包的慣例就不要了吧,咱沒錢了……

  • 人民受壓迫開始反抗

再說國家養的人多,工資發的卻不平衡,旱的旱死澇的澇死,油水都進了高官肚子基層工作人員則工資被剝削。上行下效,如此風氣最後受盤剝的是底層農民。哪裡有壓迫哪裡就有反抗,於似乎人們經常揭竿而起,反抗剝削。

《水滸傳》雖為小說,且以北宋末年為時代背景可基於當時大環境我們也可以此參照,感受宋朝年間民不聊生的狀態。

  • “不抑兼併”的土地政策

為刺激地主階級的消費需求和商品經濟的發展,宋朝實行“不抑兼併”的土地政策。雖然這樣有一定的優點可使很多農民失去土地成為佃農,生活困苦,激化了階級矛盾。

  • 內憂外患

對外戰爭一再失利,宋朝內部早期埋下的隱患已經不可收拾,農民起義接二連三。

王安石變法

  • 目的:富國強兵
  • 具體措施:從經濟、軍事和教育三方面著手斂財、強兵、明風氣

但他做的這些有用嗎?有,但有限。

  • 王安石的變法確為宋朝廷積累了財富

王安石提出了“民不加賦而國用足”的治理目標,但當時他沒考慮到一個問題,當時的官僚體質已然僵化,能不能有效的執行“新法”?果不其然,原本是想既保全人民又充盈國庫,結果卻變成了強買強賣,底層人民被層層剝削,充盈了國庫失去了民心。

短期內,國庫財力跟上了,用在軍事上的錢財增加,對外戰爭也獲得勝利:

北宋熙寧六年(1073年),在王安石指揮下,熙河路經略安撫使王韶率軍進攻吐蕃,收復河、洮、岷、宕、亹五州,拓地兩千餘里,受撫羌族三十萬帳。這是北宋軍事上一次空前的大捷,也是兩宋時期漢民族與周邊少數民族政權作戰時,北宋朝廷開疆拓土、大展神威而大獲全勝的唯一戰例。

  • 過於“現代”的想法不符合大多數人的利益

王安石變法的目的是強國,他本意是好的,要利國也要利民,結果呢,只是富了國,讓地主和官僚的利益受到損害的同時也對百姓利益損害頗大。

如此一來,他不但地主階級和官僚集團的阻礙還要受到一些想要維護百姓利益的忠臣阻礙,如司馬光等人。

與此同時王安石性子執拗,改革過程中對反對之臣打壓,對支持之人不加考察便重用,導致投機取巧的小人進入其陣營。

改革進行到這一步,“朋黨之爭”愈演愈烈,貪汙腐敗的風氣也日益盛行。

  • 宋雖不缺良將但他軍事只要有錢就能強了嗎?

宋朝財政多用於養兵養官,可當兵的人越來越多,再加上有人貪汙軍餉,就感覺財力不足,於是宋朝軍隊允許經商。

軍人不專職,再加上實行募兵制多招入一些“閒散人員”,軍隊質量自然下降。戰爭一始,屢戰屢敗,於是又要招人,人多了錢不夠,再擴大經商,形成一個惡性循環!

王安石也曾想剷除這個弊端,他實行簡兵並營策略,開始確取得良好效果,可利益在那擺著,想剷除難啊。

再說士大夫階層除了我們所知道的那些良臣還有些什麼人,蹴鞠、投壺、對聯等等的冠軍。玩樂的風氣可不就從這看出來了。“重文輕武”和“厚祿”養出了一堆閒散人……

雖然宋朝內有外患,但顯而易見的是宋朝官員並沒有很強的憂患意識。

司馬光不廢除王安石變法,大宋也強不了

  • 宋朝各種制度已然崩壞,短時間的改革必然拯救不了
  • 王安石變法本身就有問題,執行過程有問題,失了民心
  • 司馬光不反對還有大官僚和大地主反對,本身阻礙就不會少
  • 大宋的社會風氣垮了,上層集團人們更多的是注重自身利益而下層集團也想起義,格局小了。

手邊有書


司馬光即使不廢除王安石的變法,大宋重文輕武又猜忌武將、打壓功臣削弱兵權致國力衰敗,也不會走向富強。


小龍女5505


王安石變法其實受到宋神宗的支持。在民間流弊甚多,鹽、漕苛捐雜稅尤為嚴重,很多人是反對變法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